这档走心综艺节目,推荐给敦煌有缘人

译林君发现了一档很用心的文化综艺节目《登场了!敦煌》,目测,要火。
在播出的第一天,它就冲上了爱奇艺综艺榜热度第二名,译林君也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集。

在节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团团长,带领三位年轻的探索团成员——THE9-谢可寅、钱正昊、李浩源,一起拜访“敦煌守护者”。
它不是什么乱糟糟的纯娱乐节目,而是讲述了一群隐藏在灿烂艺术背后默默无声的敦煌人的故事。充满温度与厚度,是一场虔诚与敬畏的文化朝拜之旅。

最先让译林君感受到片子用心之处,是汪涵一行人进入洞窟后,画面变成了黑屏。
请问:还有什么是我们爱奇艺VIP花了钱不能看的吗?!
节目组这样说:
既要弘扬又要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壁画和文物,《登场了!敦煌》节目组严格遵照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控制进窟人数,且灯光与摄像设备不进入洞窟拍摄。本篇所有洞窟内影像,均为复制窟内拍摄或数字扫描资料。

这些保护措施,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组织文物保护专家,经过反复摸索与实验所得:控制进窟人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发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实现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
不过,看不到壁画怎么能叫看过莫高窟呢?节目组通过剪辑技术模仿了在洞窟持手电筒观画的体验。既有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又充满巧思。

在观看的过程中,译林君学到不少敦煌小知识。
比如,壁画上的人物肤色各异,正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

唐朝居然就出现了背带裤。

如何修复壁画?

这部片子,徐徐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名为“敦煌”的神秘空间,一一揭开敦煌面纱。
除了这些小知识外,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展现了隐藏在绚烂的壁画之后的敦煌人的工作日常。
01
先做敦煌人,十年以后再说
片中的受访者,敦煌研究院艺术弘扬部部长娄婕女士回忆初到敦煌时,段文杰先生对她说:
年轻人,先吃好这里的饭,喝惯这里的水,先做敦煌人,十年以后再说。
敦煌人都是些什么人?
四年临摹一个洞窟,五年修复一尊塑像,这些,对于敦煌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娄婕女士,从事壁画临摹35年;

治沙站的邱飞,从事治沙工作19年;

88岁高龄的李云鹤先生,24岁就来到了敦煌,至今每天仍在修复壁画和造像;

还有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
这些敦煌人年轻的时候去了敦煌,一待就是一辈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择一事,终一生。
不管是临摹还是治沙,只要是为了保护敦煌,他们认准这件事,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02
我心归处是敦煌
默默坚守敦煌的,还有樊锦诗先生,守护敦煌735座洞窟57年。
一如她的低调、谦虚,樊锦诗先生贯穿全片,却始终没有出镜。

李浩源手中正是樊锦诗先生的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以及莫高窟人与敦煌相守一生的故事。
这不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中。



莫高窟就像人体一样,也会生老病死,莫高窟最终的结局就是不断损毁,直至消失。
但是樊锦诗先生说:“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
那这么做值得吗?
李云鹤先生说:“我贡献给这里,感觉非常值得,自己感觉到好像没有虚度。”

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为守护国宝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敦煌艺术愈是辉煌灿烂,敦煌人的精神愈发闪耀。
03
呈现了艺术,但是隐藏了艺术家
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
如果看过《我心归处是敦煌》,就会知道,当时的敦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住土房、睡土炕、喝碱水,甚至都不通电。

除此之外,还要忍极端的孤独与煎熬。
书中记载了樊锦诗先生这样的心境: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感到孤独。尤其到了春天,整天整天地刮风,窗外刮风屋内下沙。我常常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把我给忘了,北大把我给忘了,老彭也把我给忘了。
有的壁画色彩脱落,有的壁画损毁严重。


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壁画,敦煌研究院按照1:1的比例原样复制了洞窟,这样,不用进洞也能欣赏到敦煌之美。
洞窟均由老师傅们一笔一笔画上去,甚至损毁的地方都和原洞窟一模一样。

娄婕充满向往着创作艺术,却数十年如一日地每天一丝不苟、一点都不能错地画着别人的画。

从理解古人的“有我”之境,到最终与千年之前的人心意相通的“无我”之境,最终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完美的莫高窟艺术,而隐身其后的是甘心放弃自我临摹匠人们。
时间一分一秒在缓慢的工作中流走;到了十年娄婕就发现,这些日复一日的工作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几十年光阴过去,不知不觉,黑发已经变成白发。
敦煌依旧在那里,依然依然深厚,依然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去探索、去挖掘。

这也正是敦煌老前辈们的心声。李云鹤先生感慨: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还能创造出这样的杰作,难道不值得去尊敬、去守护这些文化瑰宝吗?
李云鹤先生出场的时候,观众们也忍不住感叹:88岁了,身体还这么健康!
宕泉河畔的老先生、老前辈们也大多高寿。为什么生活条件这么艰苦,还能如此高寿?
《我心归处是敦煌》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那是因为他们心无旁骛,守一不移。一辈子心里只想着一件事,画画就画画,研究就研究,纯粹地去钻研业务,心态自然不一样。
如果还有一次选择,他们还会选择敦煌,选择莫高窟吗?
答案是不言而明的。



我们常常寻寻觅觅匠人精神。就在我们的国家里,在偏僻的荒漠之中,有这样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敦煌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译林君早几年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去了敦煌,结果自然是看得不够深入,也不够尽兴。如果能够早点看到《我心归处是敦煌》,能够早点看到《登场了!敦煌》这个节目,想来游历体验必定是截然不同的。
《登场了!敦煌》第一集显示出了温度与诚意,谦逊而又不喧哗,它以自己的方式向敦煌和敦煌人致敬。敦煌人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了民族文化遗产,奉献一生。
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呢?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
我想,莫高窟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019年度中国好书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物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
本期编辑:水晶汤圆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