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钱钟书诞辰110周年
查看话题 >探访钱锺书的英国母校
1935年秋,钱锺书考取留英庚款,前往牛津大学Exeter学院度过了两年时光。我曾两次特地去牛津探索,从饱蠹楼到学院的四方院,那里的街巷砖石几乎都一仍其旧。
第一次探访在18年八月初,那个夏天英国南部气温反常的高。而在暑假,这里是惯例被游客占领的。跟英国其他的大学城相比,牛津略具规模。如果说剑桥、杜伦、圣安德鲁斯是城在校中的小镇,那牛津可称校在城中。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凑成了空气中的躁动感。绝大多数时候小城的氛围想必安闲很多。

按杨绛的叙述,钱锺书来时并没有选择学院的机会,是被分配到Exeter College的,这是牛津第四老的学院,建于1314年。学院制大学的每个学院大小不一,从几个到仅有一个四方院(quadrangle, 也有直接翻成四合院的)的都有。实地考察后我发现这个学院在市中心的Turl Street上,位置很方便(他们夫妇虽然不住学院,但钱少不了要来上课、吃穿学袍的正餐、交际)。不过这条街可能因为两旁都是学院,却又有一种奇妙的安静。很像我熟悉的杜伦的North Bailey街,两旁分别是Hatfield学院和传统的人文院系。

暑假的Turl Street,行人主要是游客。钱杨经常晚饭后去周围“探险”,这条路一定经过了无数次。
不过牛剑的学院因为游人太多,很多都有严格的访问时间限制,各学院不同。Exeter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到五点,若逢特殊情况不开放,他们并不会在网站通知,如果像我第一次一样(那天有一个婚礼)就只有改日。第二次才得见Exeter的内部。拒绝游客对学院门卫来说显然是日常,于是第一次仅得下图:

对钱锺书来说呆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时间也许比英国其他地方都多。恰好Exeter距离牛津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近在咫尺。钱音译了一个流传甚广的中文名:饱蠹楼(中间的字音肚。我给 杜伦Bill B(ryson) Library取了个“彼璧楼”,算是致敬),他也确实是在这里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因为这里的书例不外借,只能用带笔记本和铅笔进入,所以饱蠹楼也许并没有被他被他“横扫”,但显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从之前在清华时全凭记忆的少年风发,从此开始逐渐成为了那只笔头甚勤的“狐狸”,身后留下178个笔记本。现在Bodleian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图书馆群。更有意思的是听同学说今天的牛津校园卡就叫Bod card,结合译名一看,是不是有点像一个耿直的饭卡名字?

雕像的对面,图书馆的正门又称“五秩塔”(tower of five orders),因为从下到上的柱子展示了五种古希腊罗马的柱头:图斯坎、多利亚、爱奥尼克、科林斯和混合柱式。注意第四层的雕塑:右边代表学术的女子向中间的王权跪下。建于17世纪初。

饱蠹雕像背后的神学院。这个房间是游客的亮点之一,几百年前神学院的答辩场所,学生和Don(牛剑对教授的称呼)分立两边。也算是世界大学答辩制度的发源地之一。直到钱锺书的时代,英国大学尚且还是真正的精英教育,故而牛津的答辩(论文口试)是非常严格的。杨绛就记录说同年的一个一样拿留英庚款的中国留学生,虽然答辩只被问了一个问题,但论文还需重写;而另一个 Exeter的英国同学,口试没有通过,于是没有学位。

英国哥特式建筑的特色是扇拱(fan vault)。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status/2807205142/,不过这里也非常明显(因形如折扇的骨架而得名)。

刚才这个图书馆中心的院落建成于1619,最早的时候周围是各学科的讲堂,后来因为藏书越来越多,这些讲堂逐渐被挤占,但学科名还保留在朝向院子的门楣上,共有十多个,比如:

作为一个物理学人,我应该进这个门:

下图是从这个庭院的门洞望向Radcliffe Camera。这里的camera是拉丁文房间。这个属于饱蠹楼的建筑可能是牛津大学的最有名地标,甚至曾经见过它在某游戏中成为“大学”这一建筑单位的通用模型。

为了进入Exeter内部一探究竟,我在八月底重访。Exeter有三个四方院以及一个花园。Quadrangle这个词不仅指庭院是四方形,更多指大门是和两侧相连的一栋建筑,下开门洞,而不仅仅是一个裸露的“大门”。




以下是学院chapel 小礼拜堂,也是每个学院标配,但大小和奢简程度反映出学院的实力。




学院的大门朝西。东北角的这座Palmer's Tower建于15世纪,是曾经的入口,现存最早的建筑,底层这个门洞进去即是1战 2战阵亡校友的纪念墙,很多牛剑学院都有这一部分。

从这座塔的旁边进到Margary四方院 别有天地



各学院有自己的图书馆,也是学院制通例。虽然藏量不大,但好处是很少有人抢书看。不知钱锺书当时是否也“扫荡”了这里。


每学院都有的小报告厅。除了学院自己的活动,也常有对全校开放的讲座等等。

It turns out that(这个短语的语气,比中文“原来”略强,在这里刚好合适)这个学院很低调,并不怎么保留著名校友的信息。唯一的遗存可能是档案馆里的这张入学卡 可以在其官网上查到:

在西方世界Exeter最著名的校友大概是指环王小说的作者JRR托尔金(可能也是最著名的牛津人?),据我目测他大概给牛津纪念品市场贡献了三分之一以上产品。他的纪念物也只有chapel里的一尊小头像:

三个彩蛋:
1 离牛津火车站不远的一中餐馆

2 牛津大学Ashmolean博物馆虽然藏品丰富,中国青铜器方面可能是除大英博物馆外的英国老二,但是不得不吐槽展陈太不专业。比如这件簋,纹饰极其精美,国内博物馆的簋中我也少见其匹,但是却被从上打光,纹饰部分很暗(簋内并没有金文,原本完全不用打光),又放得很低,要是不俯身细看一定错过,抬高角度拍,牺牲一点距离才能让纹饰稍稍不那么暗。

而在18年装修完毕重新开放的大英博物馆中国厅见到另一件,跟上面的基本一样,我想该是对器(中国青铜器常见对器,基本没有介绍,无从证实,可能出土地也不可考了),恰好有机会对比展陈水平的差距:

孔子讲“质犹文也,文犹质也”,青铜文饰单独看来一般算作“文”的范畴,但在这个语境下却是我们主要欣赏的、器物价值所在的“质”,而展陈技术在这里是让这“质”显露的“文”,展陈水平不行,器物好坏就被混同了,也就是“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了。
3 钱锺书属狗,字默存。默存二字拆开后,就是四个字:“黑犬才子”。18年正好是狗年,我在Exeter学院对面的耶稣学院的入口处发现了这样的涂鸦:

诚然“默存”是之前被伯父宠溺的钱锺书在十一岁时转由父亲管教,因他爱胡说乱道,为他改的字,叫他少说话:“缄默无言、存念于心”。但我之前读《列子》周穆王篇,讲周穆王神游天外,醒来以后王问自己刚才从何处来,身边人对他说“王默存耳”。这应该是这个词最早出现,所以默存最早就是神游之意。不知他们夫妻二人在后来,会不会经常“默存”牛津这座留下两年青春岁月的小城?
-
Nov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06 21:19:22
-
胖子表示不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7-26 10:58:43
-
歷史阿牛2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5 01:30:08
-
风扇不插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09 21:58:29
-
yyyyaoyan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7 13:34:53
-
千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4 22:41:32
-
算来一梦浮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1 09:54:16
-
烦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7 02:14:46
-
philo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6 12:46:51
-
Evanescen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6 11:48:59
-
孟泽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2 21:08:00
-
PooomBooo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2 20:04:44
-
鐵甲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2 18:14:23
-
Stef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4:38:50
-
阿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1:17:01
-
ドラゴ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0:39:26
-
箫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0:36:38
-
长日留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0:35:14
-
乔纳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0:27:47
-
LTRXM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8 15:21:11
-
Real Esch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6 13:05:50
-
空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6 09:32:56
-
乐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6 07:56:35
-
寒烟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6 07: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