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漫谈40 | 德国歌剧与瓦格纳
1820年以前,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占据了主要地位。1600年前后它首先在意大利被创作出来,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传播到欧洲各地。然而,到了19世纪初,在一种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其他-些国家创作出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歌剧。尽管意大利歌剧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它现在不得不与传统的法 国歌剧,以及较新的俄罗斯、捷克特别是德国歌剧来分享舞台了。

19世纪之前,德国歌剧的重要性微不足道。徳语国家土生土长的歌剧统称歌唱剧。歌唱剧(Singspiel)是一种音乐喜剧或轻松的音乐戏剧。它与我们今天的百老汇音乐剧有许多共同因素:紧扣时代的幽默、优美的独唱和活力四射的合唱。并采用对白替代了歌唱宣叙调。
莫扎特在他的《魔笛》(1791)和贝多芬在他唯一的歌剧《菲岱里奥》中,都试图在歌唱剧中加入更多的严肃性和统一性。贝多芬的稍微年轻一些的同代人韦伯(Carl Maria vin Weber. 1786—1826 )同样试图发展一种有别于意大利风格的严肃的德国歌剧的传统。他的《魔弹射手》(1821 )利用了德国民歌或民歌式的旋律,还喜欢采用超自然题材的脚本。
德国人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恐怖题材和超自然的传说故事的热情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如马施纳(Heinrich Marschner)的《吸血鬼》 (1828)和理查徳•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1844 )。而我们今天介绍的就是一位德国歌剧中的重要人物,理査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

作曲家理查徳•瓦格纳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他实现并开创一种独特的、民族的德国歌剧传统的梦想。瓦格纳不仅仅是位作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和宣传家,也是他自己的戏剧音乐观念的热情鼓吹者。他不仅创作出大般的歌剧作品,还写出了许多理论著作。他的理论和艺术带来了如此多的争论,以致瓦格纳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个近乎宗教赞美的目标,而对 另一些人来说,特别是由于他的反犹太主义言行,他又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令人厌恶的作曲家。对瓦格纳来说,歌剧是艺术表现的完美形式,歌剧作曲家有点像宗教的预言者,向他的“会众”(他的听众)揭示出音乐世界的奇迹。

瓦格纳的音乐经常是鼓舞人心的,它包含了一些其他作曲家无法匹敌的宏大片段。他对19世纪末的音乐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公众对他的接受直到现在都还是很有分歧的。一些人认为他的作品太过冗长,在歌剧的情节上缺少现实主义的人的戏剧;而另一些人则在第一次听到他的英雄主题和强有力的管弦乐高潮时,便立即成为了一个瓦格纳的崇拜者。
理査德•瓦格纳生于徳国莱比锡,虽然他随圣托马斯教堂(巴林在那里工作过)的 音乐指导学习过,但他的音乐知识大多是自学的。经过在几个德国小城市当歌剧指挥的一系列工作经历之后,瓦格纳于1839年移居巴黎,希望那里能够上演他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但他并没有像在他之前的李斯特和肖邦那样受到欢迎,而是遭到了极大的漠视。没有人愿意上演他的作品,为了减轻贫困,瓦格纳曾在负债者的监狱中打过短工。

瓦格纳的时来运转不是在巴黎,而是在他家乡的德累斯顿。他的歌剧《黎恩济》于1842年在那里举行了首演,瓦格纳很快被任命为德累斯顿歌剧院的指挥。随后的六年中,瓦格纳为德累斯顿歌剧院创作了另外三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漂泊的荷兰人》(1844),《唐豪塞》(1845)和《罗恩格林》(1848)。然而1848年那场横扫欧洲的政治革命迫使瓦格纳离开了徳累斯顿。实际上他的出逃既是为了躲避政府的迫害,也是为了躲避他的债权人。

瓦格纳在瑞士找到了一个避风港,在以后断断续续的十几年中,这里成了他的家。离开了德国主要的歌剧院,他开始在一个巨大的、史无前例的规模上思考一种音乐戏剧的综合体。他最终创作出来的是四联剧(四部歌剧组成一套)《尼伯龙根的指环》,需要连续上演四个晚上。第一部《莱茵的黄金》的演出时间需要两个半小时;《女武神》和《齐格弗里徳》各需要近四个半小时;而最后一部 《众神的黄昏》则不少于五个半小时。

与音乐史上的大部分作曲家不同,瓦格纳不仅写音乐,而且也为他的歌剧写脚本。他利用德国的神话传说,将他的《指环》四联剧的四个部分打造成一部连续的史诗。故事发生在烟雾缭绕的远古,在诸神、莱茵河仙女、侏儒、巨人、巨龙和佩剑的英雄们居住的国度。从很多方面来看,瓦格纳的《尼伯 龙根的指环》与J.R.R.托尔金的三部曲《指环王》(小说出版于1954和1955年, 电影版发行于2001、2002和2003年)很相似。两者都是根据北欧神话创作的多部分组成的英雄传说(saga),都充满了奇异的生物(小妖精、男巫、巨龙),都围绕着一个很多人垂涎的指环,它似乎给它的占有者提供了无比的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秘的、不祥的诅咒。

但瓦格纳并不把他的四联剧《指环》视为一个超越时间的神话传说,而是一个合乎时宜的寓言,它探讨了 19世纪徳国社会中的权力、贪婪、荣誉、勇气和 种族等主题。在那个时代,勇气、力量和民族认同等主题在正在走向统一的德国(徳国历史事件的一个寓言)有着特殊的反响。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在一段时间里曾是瓦格纳的密友,他仿效瓦格纳《指环》中的英雄人物齐格弗里德塑造了他的超人。在20世纪, 希特勒利用了瓦格纳的象征主义来培育优越的德国种族的观念。例如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在西线战场建立过一条“齐格弗里德防线”。
不足为怪,岀版商和歌剧制作人在得知这部作品的庞大规模和奇异的题材后, 起初是不大愿意出版或上演它的。然而他们愿意购买这位作曲家的更传统的作品的版权。因此,在创作指环四联剧期间,经常陷于穷困的瓦格纳曾中断了好几年, 去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1865)和《纽伦堡的名歌手》(1868)。但这些作品也很长,不容易上演。厚厚的乐谱堆积在瓦格纳的书桌上。
1864年,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解救了困境中的瓦格纳,帮助他还清了债务,给了他一笔年金,鼓励他完成《指环》四联剧的创作,并根据作曲家自己的设计帮助他建起了专门上演他的庞大歌剧的特殊剧院。这座歌剧院,或像瓦格纳所称的节日剧院,建立在徳国南部恭尼黑和莱比锡之间的一座小城拜罗伊特。第一届拜罗伊特歌剧节(Bayreuth Festival ) 在1876年的8月举办,连续上演了 三轮全套的四联剧《指环》。1883年瓦格纳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葬在拜罗伊特的瓦格纳别墅中。
至今,拜罗伊特歌剧节继续上演着——并且也只上演——瓦格纳的乐剧。每年的夏季,成千上万的歌剧爱好者来到这个戏剧的圣地,对这位艺术上最坚决和最无情的理想家进行朝拜。

瓦格纳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叫做“乐剧”,对瓦格纳来说,乐剧(music drama )是一种为舞台创作的音乐作品,其中所有的艺术——诗歌、音乐、表演、哑剧、舞蹈和布景设计一都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发挥着作用。这样的艺术的联合体,瓦格纳称之为“整体艺术品"(Gesamtkunstwerk)。这样结合起来的艺术的统一力量会产生更加真实的戏剧沉浸感,而不会像意大利歌剧中那样出现为“给独唱者的花腔演唱鼓掌”而使戏剧情节停顿的现象。
瓦格纳的乐剧的确在一些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首先,瓦格纳与传统的“分曲”歌剧(由一连中分开的单元,如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等组成的歌剧)分道扬镰。取而代之的是,他创作了一种在歌唱和朗诵之间的,无缝隙地流动的旋律,称之为“无终旋律”。其次,他几乎全部取消了重唱;剧中很少有二重唱、三重唱、合唱及全体演员的终曲。最后,瓦格纳取消了如歌的咏叹调。他避免旋律的重复、对称和有规律的终止式,所有这些都会造成旋律的“如歌”和容易记忆,他更喜欢那种长线条流动的、不重复的、不特别如歌的旋律。在如歌咏叹调的重要性减弱的同时,管弦乐队的作用增加了。

对瓦格纳来说,管弦乐队就是一切。它奏出主要的音乐主题,发展和开拓它们,因此,通过纯器乐“奏出”了戏剧。舞台上,歌手的歌词和动作只给了观众一些补充性的线索,而乐剧中的一切都包含在管弦乐队中。19世纪50年代,瓦格纳深受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哲学的影响,这位哲学家认为“音乐表现的是世界最内在的基础,表象背后的本质”。在乐剧中,舞台上发生的是表象,而管弦乐队表现的是更深刻的现实,是真正的戏剧。
像他之前的贝多芬和柏辽兹,瓦格纳继续扩展乐队的规模。他要求演奏《指环》的乐队是庞大的,特别是铜管:四把小号,四支长号,八把圆号(其中四个兼奏大号)和一把倍低音大号。也许最引人注口的是,它的总谱要求六架竖琴!
一支更大规模的乐队也需要更有力的歌唱家。为了在近百人的乐队中能够听到声乐,必须有一个大号的、经过特殊训练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的瓦格纳男高音和瓦格纳女高音。它具有强有力的音响的宽广的颤动效果,首先是在瓦格纳的乐剧中发展起来的。
-
蕙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5 20:00:39
-
Jasm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5 16:12:32
-
奇特的气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1 11:11:29
-
豆友44712664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9 17:12:31
-
苏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9 15:25:44
-
East_end_bo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9 1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