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_TPD; Shanshan
【南京】
我想人是会被旅行惯坏的。
即使要在拥挤和焦躁的火车车厢里收紧四肢甚至鼻腔,即使往往要在旅店里不那么洁白的床单上急于入眠,即使很多时候其实算不上旅行,而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杂务不得不奔波,旅行还是把它的魔法慷慨地施在一个个街角的转弯处,一张张面孔下面,让人充满小孩子一样的惊喜和激动。在日常生活漫长而写实的长篇小说中,这些花花绿绿的旅行像书签一样缀着好看的线绳露在书外面,反而成了主角儿一般。
对于南京,我常想问问那本长满青豆的日记,问问那串已经失去光泽的天珠,问问饮水机前那橘红色的水杯,和它们交流交流所有和这座城市有关的记忆,把那些遗忘的,混淆的,杂乱的重新整理归档;因为当自己再次置身南京站出站口,看到远处玄武湖的楼影时,无数次的回忆又再一次重叠在一起,像在同一张胶片上反复曝光一样,一层层影像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我唯一可以确信无误的只是这次蓄谋已久的行程,在它还没有在意识中与之前的气息混淆之前。
■ 小红·门
当小红还是我隔壁的那个小红时,我曾无数次从敞开的房门走进去,在墙上众多模特、导演、演员的注视下在墙角蹲下,翻找那些落满灰尘的杂志碟片和书籍,然后转移到自己屋里,但往往也一样高置,只不过换一个地方落灰,直到某一天小红拿毛巾裹着刚洗过的头发跑来问我某某书某某碟是否在我这儿。当然某些时候我也会在她那堆书山中挖到自己的藏品,实属正常。那个时候老实说,我从来没有严肃地替这位长发长裙开朗而混乱的室友想过她的未来,起码连她毕业之后何去何从都没想过。因为小红总是那个小红。匆匆来去,总有忙不完的活动、应酬……每当看到她开始在那个万花筒一样的房间里收拾东西时就知道她又要回南京了。而每次回来都要在我面前炫耀一下新添置的各种文艺用品或者女性美化自己的各种小玩意儿,总之,即使当时让我严肃地揣摩一下这位再熟悉不过的女孩子毕业之后要做什么工作,我最狂野的答案也只不过是当行为艺术模特。然而事实证明那种G点转瞬即逝的行当不是小红的选择,除了HIGH,她还要自主,还要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还要在墙上贴满暧昧的电影截图,重口味的艺术写真,还要不荒废读书,当然还要:赚钱!于是,在繁华的狮子桥街区,一家叫做“小红门”的情趣用品店在三个月前开张了,而作为老板的小红就坐在那把舒服的宜家淘来的大椅子上磨咖啡,读书,上QQ,不厌其烦地向顾客普及各种小玩意儿的功用。
当我坐在她的那把椅子上发现手边的箱子上躺着摊开的《20世纪思想史》时,我很难在理性上接受此时的小红正在用卖蔬菜的口吻向一对恋人介绍功能微妙或者口味多样的小玩意儿……然而从感性上讲,一切又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浑然天成,如此的小红,如此他妈的爽!
也许南京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有足够的底蕴和风姿把那点人性的妖娆和性感放到台面上玩味,无论如何的露骨和缠绵都不会有丝毫的娇柔造作。所谓古意,所谓历史,已经嫁接成另一种生活的积淀,不会轻易丢失的对于“旧”的恋物,对于“品”的执着。也许小红那台已经掉牙的IBM笔记本可以部分算作作证,仰或空气里弥漫的Leonardo Cohen的沙哑民谣。
走出小红门,穿过狮子桥,看到汹涌澎湃的各种美食广告在不知疲惫的争奇斗艳。我不知道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人在食欲昂首高歌的霓虹中能分辨出其中有关情欲的低吟浅唱。突然觉得正是这一个微小而精致的情欲声部,让整个华丽乐章饱满起来。
■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方方正正地在高大的树荫下端坐着,中央的水池将涟涟的光铺开,漾皱了不变的楼影和匆匆的面孔。
十点多因为受不了旅馆的噪音以及很晚吃饭后消化未尽的食物,我耷拉着拖鞋晃到了东大。茶黄色的灯光拨开重重的树叶倾斜在夜间的大路上,很少的学生,偶尔的自行车。这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人影,大学时同班的一个女生,张芸。那是一个江苏南部小城市的女孩子,大一的时候带着天然的土气和爽朗。由于学习上比较喜欢钻研,事业心又很强,大三的时候报了很多考试,满天下奔波,大三那次我们结伴到南京考口译,就住在各自东大同学的宿舍里(那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英语系的男生第一次见识到理工科男生宿舍浓郁的荷尔蒙氛围)。那次只住了一晚,傍晚到了之后安顿好,吃过饭到东大转悠,也是夏天,也是晚上,茶黄色的灯光拨开重重的树叶倾斜在夜间的大路上,很少的学生,偶尔的自行车。我们坐在水池旁谈论他男朋友好玩的挫事儿以及我和斐的小故事等等。
东大也来过几次,但都是白天,要不是今晚出来溜达,遇到夜晚的东大,我甚至已经淡忘了大学时这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由于本科那会儿第一年好好读书第二年忙雕刻时光后来两年和斐在一起,和班里同学的关系大多只是见面“超哥”一下的寒暄。能在学业上有交流,脾气还投得来的真的不多。而现在,从毕业之后完全失去了联系。零零星星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关于她模棱两可的消息,随口一提就过去了。甚至在曾经追过她的同宿舍哥们儿那里也没有什么确凿的音信。
在私人记忆的取景框里,整个大学百多年的历史只剩下一片茶黄色的光影。
■ April&Elf
新街口之前对于我而言只意味着那一碗饱满的鸭血粉丝,那是我染指这个闹心的市中心的唯一理由。而这回我不仅驱车四十分钟过来,还钻进其中一栋,堂而皇之地细细打量一个个办公间,最后站在楼梯间的窗前俯视街景,并在在交错的车流人流中忘记这座城市的姓名,以及上来参观的原因……
在星巴克的落地玻璃墙外辨认出了Elf,似乎和我在地铁以及公交上见到的各种年龄段的人一样,在摆弄手里的PSP,而后来在路上迎面撞上April时,她已经是一脸倦色,毫无生气;虽然还是北京集训时那个发型,但应经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典雅和别致。然后Elf建议带我参观一下她们的工作场地,位于大洋百货11、12层的南京New Oriental。
作为New Oriental集团培训的同学,我们的很多话题自然是关于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机构。就像你无法指望从简历上的白纸黑字了解一个人的脾性一样,对于NO的理解也必须在和其一线员工的扯淡里一步步升华。当然,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话,从两个女人那里听来的恐怕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但对于一个企业,她们的议论恐怕是最能挠到痒处的。也许因为我们所属不同的城市,她们并没有什么顾忌,再加上南京人那种特有的说话的匪劲儿,总之尽管我分不清在讨论的谁是谁,也听得十分开心,尤其是Elf在霸道的课程安排面前的硬气与豪爽,让不在同一部门的April都为之尖叫。把哗众取宠的成分抹去,把上上下下人员的名单忽略,把利益得失的算盘收起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细枝末节的问题都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力只是一小部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能经受多少的压力,工作上的,舆论上的,你能让步多少,又能争取多少……等等等才真正关乎工作的核心元素。我不知道作为省会的NO发生的这些眼花缭乱是不是就是徐州NO下一步壮大之后必然经历的七七八八--也许仅仅因为她们性别是天然的三棱镜,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折射出七彩光芒,那又如何呢?像朋友说的那样,知天命,尽人事。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最后我们下楼打车的时候,April抬头看着高耸的办公楼,淡淡的说,我现在一看见它就想死。然而后来我问她要打算做多久时,她同样淡淡地说,当然想在自己负责的项目上做到最好。
这只是新街口林立的高楼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瞥光,经各种玻璃的反射,一遍遍传递。
■ 老外
南京的老外似乎商量好了能讲汉语绝不讲英文。在路上看到一拨拨老外不稀奇,但总能听到驾着轻功的汉语一飘儿飘儿地擦过你耳朵。
先是在先锋书店,转着转着,突然发觉这个改造的地下车库里有种断断续续的嗡嗡声从在空间里抖动出来,很快辨认出来是麦克风扩音器,走近了看,人头攒动中是一个欧洲人长相的老外在做讲座,竖起耳朵一听,竟是拿汉语一字一句的讲着西部电影如何如何--我突然想到在豆瓣上看到这天下午有一个关于塞尔吉奥·莱昂内的活动,因为有关他的一本书刚刚出版。
当你习惯西方人说汉语时,最防不胜防的是那些汉语很溜的亚裔,混淆视听。
由于住在五台山那边的Jasmine青旅,考完试晚上去了趟上海路的Behind the Wall。根据小红的推荐,点了据说是招牌的红桑。看了菜单发现所谓红桑就是Perfect Day里那个在公园里喝完之后等天黑回家的Sangria,意外的收获。吧里人很多,大多老外,乱七八糟的语言语调,全混到一起,像手中的鸡尾酒一样,再加上韩国与乌拉圭的1/8,里里外外沆瀣一气。我在外面院子角落里找了张空桌,问傍边一个戴帽子的小伙子有人坐吗,他说没有,我就一个人窝了起来。那个小伙显得坐立不安,老向远处张望,本来以为是在等人,半天才发现他是在透过大窗户看里屋的球赛。聊两句才恍然从他缝一样的眼睛中看出是韩国人,怪不得那么紧张,韩国1:0落后。他没跟那些老外一起闹腾,选择独自看。也许说汉语对他来说耗费脑细胞很多,转身很礼貌地对我讲:用英语可以吗?
除了八年前看到过世界杯“当事人”对比赛起伏的反应,今天可以算是第二次。其它情况都是隔岸观火,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自我折磨自我享受。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叫什么南熏的小伙子在一群“老外”中,唯一的本族人是那块小小屏幕上闪动的人影,那里有他的祖国,有他的语言,有他的同胞。当韩国扳回一球时,无论高矮胖瘦相识与否都和他击掌相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很好,虽然最后韩国败掉了。
考官黑人Oslyn,青旅的Oxford博士小伙儿Ryan,退休出来野逛的大胡子老头儿,还有堆满馋人本子的先锋书店,老家具蓝花布手写海报的Jasmine青旅,这些都构成我被旅行惯坏的确凿理由。不过这次来南京没有见到王竞,她也要结婚了,忙着装修。也许婚姻就是一场没有归途的旅行。
我想人是会被旅行惯坏的。
即使要在拥挤和焦躁的火车车厢里收紧四肢甚至鼻腔,即使往往要在旅店里不那么洁白的床单上急于入眠,即使很多时候其实算不上旅行,而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杂务不得不奔波,旅行还是把它的魔法慷慨地施在一个个街角的转弯处,一张张面孔下面,让人充满小孩子一样的惊喜和激动。在日常生活漫长而写实的长篇小说中,这些花花绿绿的旅行像书签一样缀着好看的线绳露在书外面,反而成了主角儿一般。
对于南京,我常想问问那本长满青豆的日记,问问那串已经失去光泽的天珠,问问饮水机前那橘红色的水杯,和它们交流交流所有和这座城市有关的记忆,把那些遗忘的,混淆的,杂乱的重新整理归档;因为当自己再次置身南京站出站口,看到远处玄武湖的楼影时,无数次的回忆又再一次重叠在一起,像在同一张胶片上反复曝光一样,一层层影像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我唯一可以确信无误的只是这次蓄谋已久的行程,在它还没有在意识中与之前的气息混淆之前。
![]() |
记忆叠影的南京站出站口。 |
■ 小红·门
当小红还是我隔壁的那个小红时,我曾无数次从敞开的房门走进去,在墙上众多模特、导演、演员的注视下在墙角蹲下,翻找那些落满灰尘的杂志碟片和书籍,然后转移到自己屋里,但往往也一样高置,只不过换一个地方落灰,直到某一天小红拿毛巾裹着刚洗过的头发跑来问我某某书某某碟是否在我这儿。当然某些时候我也会在她那堆书山中挖到自己的藏品,实属正常。那个时候老实说,我从来没有严肃地替这位长发长裙开朗而混乱的室友想过她的未来,起码连她毕业之后何去何从都没想过。因为小红总是那个小红。匆匆来去,总有忙不完的活动、应酬……每当看到她开始在那个万花筒一样的房间里收拾东西时就知道她又要回南京了。而每次回来都要在我面前炫耀一下新添置的各种文艺用品或者女性美化自己的各种小玩意儿,总之,即使当时让我严肃地揣摩一下这位再熟悉不过的女孩子毕业之后要做什么工作,我最狂野的答案也只不过是当行为艺术模特。然而事实证明那种G点转瞬即逝的行当不是小红的选择,除了HIGH,她还要自主,还要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还要在墙上贴满暧昧的电影截图,重口味的艺术写真,还要不荒废读书,当然还要:赚钱!于是,在繁华的狮子桥街区,一家叫做“小红门”的情趣用品店在三个月前开张了,而作为老板的小红就坐在那把舒服的宜家淘来的大椅子上磨咖啡,读书,上QQ,不厌其烦地向顾客普及各种小玩意儿的功用。
![]() |
eyes wide shut |
![]() |
小红的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她以前那间屋的升级版。 |
![]() |
这绝对是重口味! |
当我坐在她的那把椅子上发现手边的箱子上躺着摊开的《20世纪思想史》时,我很难在理性上接受此时的小红正在用卖蔬菜的口吻向一对恋人介绍功能微妙或者口味多样的小玩意儿……然而从感性上讲,一切又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浑然天成,如此的小红,如此他妈的爽!
也许南京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有足够的底蕴和风姿把那点人性的妖娆和性感放到台面上玩味,无论如何的露骨和缠绵都不会有丝毫的娇柔造作。所谓古意,所谓历史,已经嫁接成另一种生活的积淀,不会轻易丢失的对于“旧”的恋物,对于“品”的执着。也许小红那台已经掉牙的IBM笔记本可以部分算作作证,仰或空气里弥漫的Leonardo Cohen的沙哑民谣。
走出小红门,穿过狮子桥,看到汹涌澎湃的各种美食广告在不知疲惫的争奇斗艳。我不知道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人在食欲昂首高歌的霓虹中能分辨出其中有关情欲的低吟浅唱。突然觉得正是这一个微小而精致的情欲声部,让整个华丽乐章饱满起来。
■ 东南大学
![]() |
南京几个大学的老校址都在很繁华的地段,里面却古香古色。 |
东南大学方方正正地在高大的树荫下端坐着,中央的水池将涟涟的光铺开,漾皱了不变的楼影和匆匆的面孔。
十点多因为受不了旅馆的噪音以及很晚吃饭后消化未尽的食物,我耷拉着拖鞋晃到了东大。茶黄色的灯光拨开重重的树叶倾斜在夜间的大路上,很少的学生,偶尔的自行车。这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人影,大学时同班的一个女生,张芸。那是一个江苏南部小城市的女孩子,大一的时候带着天然的土气和爽朗。由于学习上比较喜欢钻研,事业心又很强,大三的时候报了很多考试,满天下奔波,大三那次我们结伴到南京考口译,就住在各自东大同学的宿舍里(那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英语系的男生第一次见识到理工科男生宿舍浓郁的荷尔蒙氛围)。那次只住了一晚,傍晚到了之后安顿好,吃过饭到东大转悠,也是夏天,也是晚上,茶黄色的灯光拨开重重的树叶倾斜在夜间的大路上,很少的学生,偶尔的自行车。我们坐在水池旁谈论他男朋友好玩的挫事儿以及我和斐的小故事等等。
东大也来过几次,但都是白天,要不是今晚出来溜达,遇到夜晚的东大,我甚至已经淡忘了大学时这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由于本科那会儿第一年好好读书第二年忙雕刻时光后来两年和斐在一起,和班里同学的关系大多只是见面“超哥”一下的寒暄。能在学业上有交流,脾气还投得来的真的不多。而现在,从毕业之后完全失去了联系。零零星星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关于她模棱两可的消息,随口一提就过去了。甚至在曾经追过她的同宿舍哥们儿那里也没有什么确凿的音信。
在私人记忆的取景框里,整个大学百多年的历史只剩下一片茶黄色的光影。
■ April&Elf
![]() |
对面那些窗户背后是否也有这样三三两两忧郁的人呢? |
![]() |
迷失南京 |
新街口之前对于我而言只意味着那一碗饱满的鸭血粉丝,那是我染指这个闹心的市中心的唯一理由。而这回我不仅驱车四十分钟过来,还钻进其中一栋,堂而皇之地细细打量一个个办公间,最后站在楼梯间的窗前俯视街景,并在在交错的车流人流中忘记这座城市的姓名,以及上来参观的原因……
在星巴克的落地玻璃墙外辨认出了Elf,似乎和我在地铁以及公交上见到的各种年龄段的人一样,在摆弄手里的PSP,而后来在路上迎面撞上April时,她已经是一脸倦色,毫无生气;虽然还是北京集训时那个发型,但应经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典雅和别致。然后Elf建议带我参观一下她们的工作场地,位于大洋百货11、12层的南京New Oriental。
作为New Oriental集团培训的同学,我们的很多话题自然是关于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机构。就像你无法指望从简历上的白纸黑字了解一个人的脾性一样,对于NO的理解也必须在和其一线员工的扯淡里一步步升华。当然,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话,从两个女人那里听来的恐怕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但对于一个企业,她们的议论恐怕是最能挠到痒处的。也许因为我们所属不同的城市,她们并没有什么顾忌,再加上南京人那种特有的说话的匪劲儿,总之尽管我分不清在讨论的谁是谁,也听得十分开心,尤其是Elf在霸道的课程安排面前的硬气与豪爽,让不在同一部门的April都为之尖叫。把哗众取宠的成分抹去,把上上下下人员的名单忽略,把利益得失的算盘收起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细枝末节的问题都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力只是一小部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能经受多少的压力,工作上的,舆论上的,你能让步多少,又能争取多少……等等等才真正关乎工作的核心元素。我不知道作为省会的NO发生的这些眼花缭乱是不是就是徐州NO下一步壮大之后必然经历的七七八八--也许仅仅因为她们性别是天然的三棱镜,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折射出七彩光芒,那又如何呢?像朋友说的那样,知天命,尽人事。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最后我们下楼打车的时候,April抬头看着高耸的办公楼,淡淡的说,我现在一看见它就想死。然而后来我问她要打算做多久时,她同样淡淡地说,当然想在自己负责的项目上做到最好。
这只是新街口林立的高楼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瞥光,经各种玻璃的反射,一遍遍传递。
■ 老外
南京的老外似乎商量好了能讲汉语绝不讲英文。在路上看到一拨拨老外不稀奇,但总能听到驾着轻功的汉语一飘儿飘儿地擦过你耳朵。
先是在先锋书店,转着转着,突然发觉这个改造的地下车库里有种断断续续的嗡嗡声从在空间里抖动出来,很快辨认出来是麦克风扩音器,走近了看,人头攒动中是一个欧洲人长相的老外在做讲座,竖起耳朵一听,竟是拿汉语一字一句的讲着西部电影如何如何--我突然想到在豆瓣上看到这天下午有一个关于塞尔吉奥·莱昂内的活动,因为有关他的一本书刚刚出版。
当你习惯西方人说汉语时,最防不胜防的是那些汉语很溜的亚裔,混淆视听。
由于住在五台山那边的Jasmine青旅,考完试晚上去了趟上海路的Behind the Wall。根据小红的推荐,点了据说是招牌的红桑。看了菜单发现所谓红桑就是Perfect Day里那个在公园里喝完之后等天黑回家的Sangria,意外的收获。吧里人很多,大多老外,乱七八糟的语言语调,全混到一起,像手中的鸡尾酒一样,再加上韩国与乌拉圭的1/8,里里外外沆瀣一气。我在外面院子角落里找了张空桌,问傍边一个戴帽子的小伙子有人坐吗,他说没有,我就一个人窝了起来。那个小伙显得坐立不安,老向远处张望,本来以为是在等人,半天才发现他是在透过大窗户看里屋的球赛。聊两句才恍然从他缝一样的眼睛中看出是韩国人,怪不得那么紧张,韩国1:0落后。他没跟那些老外一起闹腾,选择独自看。也许说汉语对他来说耗费脑细胞很多,转身很礼貌地对我讲:用英语可以吗?
除了八年前看到过世界杯“当事人”对比赛起伏的反应,今天可以算是第二次。其它情况都是隔岸观火,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自我折磨自我享受。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叫什么南熏的小伙子在一群“老外”中,唯一的本族人是那块小小屏幕上闪动的人影,那里有他的祖国,有他的语言,有他的同胞。当韩国扳回一球时,无论高矮胖瘦相识与否都和他击掌相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很好,虽然最后韩国败掉了。
![]() |
等了太久的1:1 |
![]() |
乌拉圭又拿一分后南跑到屋里去愁闷烟了 |
考官黑人Oslyn,青旅的Oxford博士小伙儿Ryan,退休出来野逛的大胡子老头儿,还有堆满馋人本子的先锋书店,老家具蓝花布手写海报的Jasmine青旅,这些都构成我被旅行惯坏的确凿理由。不过这次来南京没有见到王竞,她也要结婚了,忙着装修。也许婚姻就是一场没有归途的旅行。
![]() |
清晨。随家仓。 |
![]() |
先锋里的外诗是这次逛的重点。 |
![]() |
先锋拿这张做张书签吧。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