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三十二)
32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事频繁,一本《战国策》就详尽了其中的过程。然而阅读《战国策》,除了有“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的日常,还有另一种解读:何为正义之战?古人认为,虽都是战,动机和态度却有不同。换言之,有哪些战事是在伦理道德上站得住脚的,这仗就可打。不仅要能打胜战,还得站在理由充分的一方,是“替天行道”。
不止春秋战国,任何一场战争似乎都如此,大有“既要做婊子又想立牌坊”之态。明明是想要篡权谋位,还是要打出为了天下苍生的姿态。即使是日本侵华战争,那是板铁钉钉的杀戮,是丧失人性的屠杀,竟也打出“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无耻口号。
老子讲得很透彻,不管哪种类型的战争,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凡是涉及战事的,都是不祥之物。百姓都是厌恶战事的(除了被洗脑的),因此要符合道,首先必须做到不涉战事。古人往往以左为贵,但在战事中却是相反的,这个规矩不知是谁定下的,总之成了老子的论据。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背景下,要入世,就不可能做一个脱离战事的“干净”的人,因此老子所谈的是对待战事的态度。首先是拒绝,认定这不是君子所为。其次如果非得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夸耀胜利的人本质上是一个嗜好杀人的人。从当时的背景看,老子这句话不可谓不激烈,丝毫不像一个出世之人。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道德经》虽是道家的经典之作,但却不是那些方士以炼丹修仙养生之乐的依据,其中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因此本质上我认为《道德经》不是一本关于出世的书。
基于老子反战的理念,只要涉及了战争,在道上就已经输了一筹。在这里,战事不再是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而是无计可施后所采取的低级策略,是值得悲哀的,这种悲哀不仅是针对对方战死之士,也针对自己。所以,打仗就像举行丧礼,战败者死亡,战胜者哀泣。可叹这个观点,哪怕过了几千年,也从未钻进任何统治者的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