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日志—— 社科类书籍/论文阅读技巧:主动阅读法
今天逛豆瓣看到有豆友推荐一本方法书,学习了其中第一章《How to read: dissecting a text》并且尝试实践了一下,感觉不错,分享给大家,欢迎讨论。该方法有助于快速掌握书籍/论文核心内容。(*仅限于modern scholarly writings,classical writings 更适合逐字逐句反复阅读)
## 学习材料:
Shore, Zachary. Grad School Essentials: A Crash Course in Scholarly Skil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6.
## 内容摘要: 复述记录,两核心,两延伸,五步阅读
每一句的阅读方式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一句的关键内容,并且写下来。
首先明确阅读的目标(两核心):找到核心论点 (argument/thesis),支持这一论点的核心论据 (evidence)
其次问自己(两延伸):(1)这一研究如何和更大的问题相关 (2)作者的论证过程,包括逻辑 (logic) 和论据 (evidence) 做了哪些重要假设。这一过程主要是为后面的批评(critiquing a text) 和自己写作(how to write) 服务。
五步阅读(结合实例练习:Xueguang Zhou,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2017)
1。分析标题和副标题
标题和副标题提供了关于作者论点的重要线索,而根据这些线索对核心论点进行主动的猜测预判有助于后面快速识别出核心论点。在本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者要研究的问题是关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强调的视角是制度逻辑,也就是制度设置如何塑造了国家治理的模式。而副标题“一个组织学研究”说明作者把国家治理看作是一个组织目标,讨论国家作为一个组织是如何动员和实现这一目标的。结合起来看,这本书要讲的主题是国家作为一个组织,其核心目标(国家治理)的实现是如何被其制度基础所决定的。至于国家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一个组织,国家的制度基础到底是什么,国家治理到底包括了什么内容,这一论点何以成立,暂时还不得而知。
2。 仔细检视目录
每一个章节都应该是支持核心论点的子论点,而这些子论点提供了更多猜测核心论点的细节线索。以第一章目录为例,导论的第一小节标题 “一Yitong (YT) 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个深刻矛盾”就给出了进一步信息:中国的制度设置为“YT体制”,至于什么是YT体制还有待回答。“深刻矛盾”,说明作者的论点可能倾向于这一体制不利于国家的“有效治理”,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论证。第二小节标题“ “YT体制与有效治理”矛盾的应对机制”说明这一矛盾导致了某些现象和模式,被总结为“应对机制”。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模糊的总结出来本书的核心论点:中国的政体制度(YT体制)不利于国家组织实现其有效治理的目标,并且这一问题在政府组织具体的运作模式中(以某些方式)得以体现。后续目录还提供了更多的重要细节,这里为节省空间不再展现。

3。读结论
在研读目录之后可以直接跳到结论部分,这里应该可以找到作者的核心论点。同理,结论章的小标题和第一段已经给出了很多信息。

作者重申自己的论点: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困难在于YT体制与有效治理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制度基础是决定治理效率的一个核心原因。(这里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看法,比如认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困难主要在于人才的培养/官僚的选拔/道德的建设等等)

作者重申自己的观点:由于国家制度基础和其治理目标之间存在紧张,官僚体制的运作存在种种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官僚组织产生了相应的治理机制:收紧放松,调节相济。
4。读导论
再次确认作者的核心论点

再次确认核心:YT体制和有效的地方治理不兼容,国家官僚组织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应对机制。
5。寻找最重要的章节
有了核心论点,最后我们需要寻找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论点的,而论证由两部分组成:经验证据和逻辑推断。

我认为第三章是作者的主要论证部分,前两章作为历史和理论背景,第四章及以后应用作者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不同的实际案例。第三章的目录告诉了我们作者是如何论证“YT体制”不利于“有效治理”的:通过影响控制权的分配。这里,作者首先通过逻辑推断进行论证,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和后面的经验研究进一步支持自己的论点。
最后,这样略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下“两延伸”。作为中国人,一个能够用来解释许多中-国-官僚系统运转现象的论点/模型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可是如果更一般地来说,我们如何说服一个(比如说)美国人这个研究很重要呢?第一,本研究展示了组织学分析在理解国家运作中的应用前景,即把国家视作一个组织来进行研究。第二,本研究揭示了制度设置如何影响组织的运作模式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我们要挑战作者的论点,那么可以从论据的两个方面入手:逻辑推导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跳跃(leaps of logic)? 经验证据是否成立? 在这两方面,作者都做了哪些假设?具体来说,YT体制是否一定会导致控制权分配的问题?控制权的分配是否一定影响治理的有效性?政体制度是有效治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吗?国家官僚系统是否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组织?中-国-的政体制度能被“YT体制”所概括吗? 作者观察到的经验模式(比如基层政府间的共谋)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能否举出反例?
-
阿赳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1 13:58:21
-
stella11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7 07:50:01
-
哦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09:02:02
-
漂流的p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5 21:46:37
-
Dar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3 23:09:09
-
独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2 11:05:39
-
绿野仙踪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4 20:35:14
-
Momo来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6 02:30:08
-
长袜子皮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9 16:18:53
-
克里斯托弗·黄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3 09:49:11
-
豆友22519485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7 23:27:16
-
越来越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6 09:25:3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4 06:21:04
-
Outli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7 0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