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丨保利“巖壑奇姿”展

这个展还剩四天(10月8日),在北京喜欢石头、园林、中国画的快来看吧!
展览核心是吴彬《十面灵璧图》,围绕它又罗列了不少明清赏石,以及一些杂七杂八。品质不一,但颇有极品,看起来也很丰富。观展体验比较舒适,人很少,展品密度低,看的时候几乎是私人专享。光环境还行,多数展品能轻松拍出清晰的照片。展柜之间的墙上用大字印着历代名家对《十面灵璧图》的评价,调节视线。缺憾是除了几个大件,其余展品的文字介绍都很简短,就是名称和收藏情况。
可以先从周围小件看起,看完一圈再到《十面灵璧图》。进门右手有四个摆件:玉佛、木椅、石屏、瓷觚(音孤,一种青铜酒器)。比较有意思的是椅背雕了山水图,而木纹贯穿在山石表面,恰如石纹岩皴,相当得体。瓷觚造型一般,主要是上面有“米石隐制”的落款,说明是明末收藏家米万钟做的。石屏用的大理石,顾名思义产自云南大理,在古代非常珍稀,用石纹比拟春山,也是惟妙惟肖。
接下来的赏石是重点展品,以灵璧石、英石最多。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其地位之尊可见一斑。与太湖石一样,此二者的评价标准也是“瘦透皱漏丑”等等,但太湖石一般是青白色,灵璧、英石以墨色为主。区别在于灵璧形质温润,叩击有动听的声音,所以最早叫“磬石”;英石更加嶙峋,时有明显的白色脉络,而且因为产自偏远的广东,古代用的不多。
这里最喜欢的,是灵璧石“锁云”。多数灵璧石表面只有皱褶而非孔窍,“锁云”却有两个大孔,交错相对,仿佛相互张拉吸引,而石体萦绕周围,真真如同凝冻的乌云。灵璧石一般有明确的正反面,只有一两个面适合欣赏,“锁云”却是四面皆可以欣赏,堪称极品。底座是典型的晚清苏式红木座,圆球是模仿树瘿,不过个人无感。它的表面题刻很多,来自历代主人,靠近顶部有“锁云”二字。
“通云岫”是灵璧石更常见的形态,即正面布满斜向凹槽,有些部位十分细薄,如同流淌的云层,又像摇曳的火焰,形成不止一座山峰。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底座,是一座平台,完全按照石基形状切得。赏石的底座是赏石的重要部分,一般都是量身定做的,具有艺术价值。“浮昙峰”则将皱褶方向置于水平向,石体呈现左右扭动的“之”字形,好像要挣扎腾空。“蟠蛟岩”的凹槽已经连成一片,蚀刻出很多石尖尖,宛如群龙探首。
英石的极品是“九华”,形体完美,大致是中峰高耸、侧峰挺立,不知是否有“一池三山”的意思。石色青灰泛黄,表面繁密精细的隆起和沟壑纵横,还有黄色脉络暴露,与灵璧截然不同。展场还别出心裁地悬挂当代画家刘丹临摹的九华石藏在它背后,两相对比。
印象深的英石还有“飞来峰”,虽然个头小,倾斜的蘑菇型体量却很瞩目,就像一朵水花泛着细碎的泡沫。它的底座甚是可爱,这是明代的树瘿和座腿,跟前面的“锁云”很不同。“云岚半幅”弯成拱形,姿态少见。“小青芝秀”轻薄多孔,倒像是湖石了,其底座也做成多孔的树根状,很有趣。“女娲坠钗”则是体量高大,上半截分岔如发钗。
除了灵璧、英石,这次还展出了细密层叠的皖螺石、浓艳的孔雀石、纸片一样的铁矿石……之后展出的是当代艺术品,主要是刘丹的水墨画。
下面是园林爱好者的福利:吴彬《勺园跋禊图》复制品!吴彬是晚明著名画家,擅长工笔山水和人物画,主要活跃在万历朝。他的好友米万钟请他来描绘自己在北京西郊赫赫有名的“勺园”,这几乎是北方文人园林之冠,与三座江南园林并称“四大名园”。吴彬精细刻画了园中的亭榭楼台,还有生动的小人、小马、小鸭子、小鹤…… 而且他创造性地用一张连贯的长卷,完整还原了萦回复杂的游园路线,而不是像其它画家一样简单把景点依次列下来。这需要把空间按照一定的逻辑再现、扭曲、重新组织,以适应长轴的形状。吴彬非常强大。
米万钟请吴彬画自家园子是1615年。而早在1610年,他就请吴彬画了自家最宝贝的石头“非非石”。米万钟自号“友石”,狂热地收集天下奇石,这一点完全继承了祖上米芾的“石痴”基因。他在城里有“古云山房”,装满了各种珍贵的藏品。他的书房叫“石丈斋”,也是取米芾认石为丈的典故。
“非非石”是灵璧中的极品之极品。它岂止是四面可观,简直是面面可观。整体造型可能类似上面说的“九华”英石,中间高、周边挺,不过总共有九座大的山峰,其间其上又有无数小峰,彼此呼应,意趣无穷。
待续……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8 08:09:43
-
昆仑山上一棵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5 07:20:14
-
豆友7809281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5 07:01:32
-
曉夢初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5 00:31:53
-
左倾份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5 00: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