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拼音化的辩论
汉字是否应当拼音化?是否有必要拼音化?这种辩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曾经相当热烈,但现在似乎波澜不兴了。在我看来,这样的辩论仍有必要进行,因为当初辩论的问题依然存在,汉字仍然是中国人到死都玩不转的东西,是极大的学习负担。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一位豆瓣er辩论这个问题。但辩论最后居然失控。
这次辩论应当说是Delaserna提起的,而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感兴趣,于是便立即打蛇顺竿上,欣然顺水推舟,推波助澜,辩论就开始了。但我显然推力过猛,波澜过大,导致辩论翻船。很遗憾。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种辩论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其有趣自不待言(下面各位就可以看到),其意义在于这样的辩论有助于活跃我们的脑筋。而这样的辩论题大概是现在少有的可以自由辩论的话题。
以下的辩论是基于我的豆瓣日记下的往来应答。在这里发表时我做了我认为是必要的编辑。我的编辑主要是涉及三个方面:
(1)修改个别词句,使头一次读到这个辩论的读者不至于觉得话语怪异;
(2)调整个别句子的次序,使之与上文的对接更直接,从而使辩论话语更流畅;
(3)个别词句的添加,以填补当初应答时没能顾到的空白。
总起来说,我的编辑目的是力图使读者可以顺场地阅读,把握辩论的脉络走向,而不是利用编辑来贬损对手,提升我自己。这一辩论的原初版本见我的豆瓣日记“劳伦斯·李冒充《胡适全集》编辑给我们的教训”(https://www.douban.com/note/779036191)下的回应。
-----------------------
Delaserna
多说一句:以前看到过您是Lawrence Lee朋友,而且您又宣传汉字应该废掉,改用拼音,我便预防性拉黑了您。刚才解除了拉黑。
津轻海峡幻影
哎,我现在还要宣传汉字应该废掉呐。因为在我看来,人家别的民族可以一个星期就掌握自己的书写系统,中国人一辈子到死都玩不转自己的文字系统,我认为这是个严重问题。鲁迅、赵元任也认为是问题。鲁迅和赵元任对中国文化和文字的了解比你我要深得多。请想一想多少孩子被老师罚抄汉字吧。可怜可怜孩子吧。乌拉~思密达~
Delaserna
其实呢,鼓吹最起劲的是钱玄同。鲁迅先生早期确实有这样的言论,但后来不再说了。至于赵元任先生,我不评价。不过要说他二位的了解比别人都深,那这个不好说啦,首先一句话叫“术业有专攻”,二一句叫“江山代有才人出”,第三句叫“学术是发展的”。弟与他们是同行,有资格不同意一下子。当然您这么想是个人意见自由,跟之前帮豆瓣懂王嘲讽我们还是不同的哈哈哈哈哈
津轻海峡幻影
我只是陈述一个我们大家都可以认同的事实,都可以科学验证的事实。我们中国人一辈子都不能娴熟地掌握汉字。我曾跟一个在日本的先生辩论。他从小在中国长大,然后再去日本生活至今。他说【日本人早就娴熟地掌握了汉字】,我立即堵他道:别这么说,我们中国人学汉字学一辈子到死的那一天也不能娴熟地掌握汉字;你要说你掌握了,我可以马上给你一个考试,我不为难你,就考你汉字的读音好了;我们可以开始考试吗?在我提出这个挑战之后,年近70岁、学了至少62年汉字的他就立即不吱声了。
我相信您也通不过这样的简单考试。学问,科学是来不得嘴硬的。汉字之繁难,之不必要是一个科学的事实,并不是我在这里瞎叽歪。没有汉字我们可以活得好好的,活得更好。至少,没有汉字,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少受很多的苦,少受很多的迫害。这就是我的观点。当然,您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我斗胆猜想您拿不出什么好的论辩来反驳我。
Delaserna
我看过您这篇文章。您说的这种考试,一般而言应该考不住我。不过特殊繁难字,不认识也正常,古人博学如扬雄、王充,尚叹司马相如赋难读;陆德明《经典释文》与颜师古注《汉书》颇有相枝梧者,必有一谬。颜之推举南北朝名公学者不识难字例更多。韩愈之子不为泛泛,而不知“金根车”是何物。这是正常的。英美人士也不能尽识韦氏大词典条目。
至于说不识汉字则不受苦难迫害,这更是个人立场和态度问题了。您说科学、学问来不得嘴硬,但科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事实先行而不是态度先行。若谈学问,弟这条回复里都是学问。
津轻海峡幻影
您放心吧。我一定能考住您。仅仅是汉语的那些多音字就足够你喝一壶的了。且不说康熙词典里的那些生僻字。我相信这是事实,不是我说空话吓唬/诈唬您。
【英美人士也不能尽识韦氏大词典条目】,您这话说得文不对题。我们在这里谈的是文字的标记和读音辨识的难易问题,不是文字的意义。文字的意义是一个漂移的存在,根本就说不清,抓不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那么多的律师咬文嚼字,最后还要有法官判决,而法官的判决也不是绝对真理,也可以改判。
我不是态度先行呐。您大概不太熟悉科学。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就是提出假说,然后试验验证假说。我的假说是:即使您这位专攻中国文字的人不能完全娴熟地掌握汉字的读音。您要说愿意让我试验,我们可以马上通过网络开始试验。假如您能通过我的考试,我当然乐于承认我说错了。我绝对不会赖账。这正是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程序。
Delaserna
哈哈哈哈可以啊,几个题?只考我,那我代表中国人的百分之几?多音字不仅可以考,我还可以负责解说何以造成这些音变。
多音字读音按普通话?古音反切?都可以。以及,一般人完全掌握不了这个,就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这叫科学的态度哦?
文字的意义说不清抓不住,您这是古以有之的“言意之辨”了。这个话题不展开了吧,我们谈不到一起的。您觉得您懂外文,我则是站在传统学问立场上说的。
津轻海峡幻影
哈哈哈哈哈哈,我虽然不是学中文文字学的,但我也算了解一点大概。据内行人告诉我,中国的音变非常复杂,因为各地区发音不同,再加上族群迁徙,外族入侵导入外来语的影响,您说的那些音变多是猜测,也就是说多有争议。就凭这一点,您就玩不转,没法玩。
您大概还是没有理解我的话的主旨——我说的是,文字本来就应当是声音记录的符号;在声音记录之外附加的东西都是无用功,都是脱裤子放屁,都是徒然增加麻烦。这是一个语言学的事实,也是一个科学的事实。
您挑战不动这个事实。您唯一可以用来挑战我的论辩就是:汉字已经用了这么多年,不应当轻易改变。我对您的反驳是:中国女人裹小脚也裹了多年,而且裹小脚也有很多好处,只是至少是让女子不能大脚丫子满街跑惹是生非,有利于家庭稳定。
另外,我也要说,对不起,传统学问也必须符合科学,否则就有诈骗之嫌。请原谅我说话直率。传统学问跟传统中医一样,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就应抛弃。
Delaserna
哈哈哈您哪里看出这是我“唯一”的论辩了?文字有记音符号功能,这没错,但这不等于说一切文字都只是记音符号。君于文字学未也,这样放言高论,很有“观天下书未遍而妄下雌黄”的嫌疑。弟也不喜欢阁下说话论断式的口气,您这不是讨论的态度。
津轻海峡幻影
尊敬的先生,我是在谈语言学呐。您显然对语言学基础不熟悉。要是熟悉的话就应当看出我的论辩是无法攻破的。再提醒您一句,【文字有记音符号功能,这没错,但这不等于说一切文字都只是记音符号】,这话也是逻辑混乱呐。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说过汉字仅仅是表音符号。所以,您的话是文不对题。
请不要误解。我没有什么武断的口气。就像是我现在说【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不需要委婉地说:地球可能没有四个角。您说呐?您不同意我的话,反驳就是了。我不会说您武断,只是会说您对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我认为这应是恰当的学术讨论态度。
Delaserna
“文字本来就应当是声音记录的符号;在声音记录之外附加的东西都是无用功,都是脱裤子放屁,都是徒然增加麻烦。”——这不是您说的吗?什么叫“应当”?语言学观点分派的,为什么不同意您的说法就是没有语言学基础,真是笑了,您自说自话而已,怎么就“无法攻破”了?好极端的思维和说话方式……
津轻海峡幻影
【您自说自话而已,怎么就“无法攻破”了?好极端的思维和说话方式……】,您能攻破,攻就是了。跟我说什么废话呐,直接攻破我,把我打个满地找牙就是了,别客气。
语言学观点分派的,是的,恰如物理学也是分派的。但在物体热胀冷缩或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基本面上,物理学各派是没有分歧的,我说的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一样,是各派的共识。
我很喜欢您分析劳伦斯李的诡辩时讲逻辑的态度和方法。我希望您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能讲逻辑。
Delaserna
不争啦,您对,不再回复啦,抱拳
津轻海峡幻影
抱拳。
(后记:辩论到最后,我又被拉黑了。我觉得很好玩。我自认为我的言语没有任何冒犯之处。怎么就会给对方恨到要忍不住要拉黑呐?贵国的青年怎么这么多的玻璃心,一碰就要碎一地呢?这到底是食物的关系,风土的关系,还是教育的关系呢?乌拉~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