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学霸还是学渣,8个问题告诉你答案!
01 学习形式主要分哪几种?能否举例一些人人适用效果明显的学习方式? 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但是不合理。 为什么? 第一,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对人人都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的人是听觉学习者,因为他有阅读困难症,他看文字看不进去。但有的人,是视觉学习者,像我耳朵不好。但是还有一类人是触觉学习者,比如手工艺人,通过面对面的教,一点一点的手把手的传授,才能学到东西。 当我们谈学习方法的时候,其实本质问题是在谈,你是一个对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更敏感的人,这是第一点。 第二,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比如婴儿期、儿童期、少儿期、青春期、成人期,包括到了老年期,学习模式是不一样的。 中小学阶段,我们比较擅长的是机械式的记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是比较容易遗忘。到了年纪比较大的阶段,我们更应该掌握逻辑,掌握思考的框架,更多的是通过推理去找到答案。 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方法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你到底要学什么内容?学什么类型的知识,学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你是想学理论知识还是学习观点思想,还是学习践行类? 是骑自行车这种技能性很强的内容,还是一些马上就知道答案的内容,比如说我今天到南京,我到底要扫什么码,这些学完就忘,用过即焚,这样的知识也很多。 要想追求人人都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个可能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任何问题都坚决相信一定有标准答案。 这反而造成了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在向别人学习成功的方法,而没有思考一下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到底要学什么类型的知识。 02 同时要做几件事情,如何保证持续高效? 首先要说的是,同时做几件事情效率一定是很低的。当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的时候,要想保证效率,一般来说需要做好三点: 第一叫要事优先,重要的事情优先做。 第二是把影响做重要事情的,可以马上关闭的小事情马上搞定。 比如现在要回一封邮件,就回两个字,谢谢。马上搞定把它关闭,避免你的心里面老惦记着有这么一件事情,或者它会随时跑进来打断你,给你带来负担。 第三就是所有跟你的核心目标无关的事情,直接不要做。 同时要做的好几件事里面,很多事情只是你觉得自己要做,别人认为你要做,但是它对完成你的核心目标并不是必须的,那就不要做。 理解这三点,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马上做,和核心目标无关的事情不要做,你就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时间利用者。 03 如何让自己更加专注达到心流状态? 如何达到心流状态,我在《时间管理7堂课》这本书里面,整整用了一个小节讲这一点,我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点,更多的大家可以看《时间管理7堂课》这本书。 请你认真的回忆,当你玩游戏的时候,你为什么那么容易进入忘我的状态?玩游戏忘我的状态就是心流的状态。 第一,如果这个游戏很难,我们说是Hard模式,一进去就死,你还玩吗? 所以游戏的目标一定是跳一跳够得着,特别有挑战,特别有意思,但是你觉得我可以搞定,我可以试试。很多人他之所以进入不了心流状态的原因,就是目标要么太简单做烦了,要么太难放弃了。 第二,游戏的反馈很快,马上就让你看到打怪打死了,加血加爆了,捡宝贝赚翻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哪有这么多事情有这么好的反馈。 所以你自己要学会给自己暗示。 我好厉害,我又读了三分钟,我好厉害,我又看了5分钟,这种给自己反馈暗示的情况下,会让自己大脑享受这种不断取得成绩,不断取得进展的状态,慢慢的训练自己把这个状态拉长,比如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再给自己反馈。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养成了能够进入全神贯注,保持这种能力的状态。 第三,很多人做事情太容易被打断,任何一点小暗示都会让他打断。反过来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小暗示变成我们要进入到专心工作的暗示? 比方说每天早上一起床开机,第一件事情就是开机,然后开机这件事情就成为我要起来工作,我要清醒,我要高效工作的一个心理暗示。 当我把我进入工作状态的暗示简化到只要按一下电脑的开机键,就可以开始工作的时候,那我就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会特别短。 提醒自己进入工作状态的仪式越简单,就越容易进入心流。 04 高中时期是学渣,人到中年,记忆力减退,怎样训练学习能力呢? 我现在也是人到中年,45岁了,我从来不和年轻人比记忆力。我二宝经常说:爸爸你答应过我什么什么什么的时候,我完全不记得我是否真的答应过她。 但是有一点我很清楚,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能力,我的二宝是不可能和我比的。这就是说一个成年人,他思考问题应该有自己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是可以结合我们看到的数据事实现象,甚至是一些矛盾的信息,推导出正确答案的,这是思考问题的一个模式。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他没有解决问题的或者思考问题的方法论,他的学习一直停留在:
- 1、这件事情是什么?
- 2、为什么是它?
- 3、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而真正擅长解决问题的人,他的思考方式是:
- 1、这件事情是什么?
- 2、造成这个问题的条件有哪些?
- 3、当这些条件变化时,会有怎样的可能?
- 4、我们有一些什么样规律性的启发?
所以当我们注意到造成一件事情的后果,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我们就开始产生各种各样复杂的分析,这些分析要能够得出一个简明的结论,就需要我们把一些方法形成一个简明的框架,反复的利用这个框架训练自己练100次、1000次、10000次,你会发现在这个领域你就会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人。 有的人之所以不专业,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经过这样大量的练习,即使对成年人而言,你缺的是思考问题的框架和大量的练习,做到了你也是专家,而且这一点跟你的记忆力减没减退没有关系。 就算是记忆力衰退到极限,而你经过1万次的练习形成的神经元,也会成为你的本能,甚至我怀疑有一天会成为基因级别的记忆,遗传到下一代。 05 怎样做到更好的复盘,而不是复述? 如何避免复盘成为复读机? 第一,要理解高质量的复盘包括什么? 高质量的复盘首先包括对整个过程重要要素的完整理解。当我们复盘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我做了什么,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叫流水账。要告诉别人在这件事情里面形成它的结果,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在每一个重要的因素里面我们做了什么? 第二,复盘要有一个评估的标准,这件事情怎么叫好?怎么叫不好?没有评估标准的话,你会把做的很微小的事情,都总结成我做的好棒,我做的好厉害。 一个高手的复盘,会思考他应该达到什么质量什么水准,这个标准如果不提出来,你的复盘到底以什么为依据呢? 很多人复盘只是为了自己感动自己,你看我多努力,但是我们应该要想想别人能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水平,而我现在在什么水平? 没有对标,就没有复盘。 第三,分析我跟别人之间的差距,或者我比别人做的好的地方在哪里,但是重要的不是停留在我们好或者差在哪里,而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点? 当你知道造成的原因,你才能够评估,我是应该把它做好,还是应该想办法去改进我现在做的不足的地方。 好的复盘工具就是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改进,PDCA循环就是复盘的精髓。 06 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后,如何快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高效学习7堂课》和《写作7堂课》两本书里面,我都讨论了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问题,但是依然很多人感觉很为难。 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喜欢在短时间里面吸收大量的知识,我把它说成知识都是表扬他了,其实他吸收的是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会给人的大脑带来巨大的刺激和新鲜感。因为你会发现自己一下子知道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原来不了解的理论,很多原来不明白的方法,感觉整个世界的大门一下子给自己打开了,进而觉得自己原来都是白活了,我要早点知道这些就好了。这是真的在进步,还是一种幻觉? 我认为对大部分人来讲,这种感觉是幻觉,不是真的在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我先搭一个就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搭一个小框架,这个框架不一定完整,也不一定完备,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
- 关于这个领域将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我能够依靠的基础概念是什么?
- 我能够推导出几个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 我拥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 那么按照这个方法对于一些问题,我分析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在商业上叫构建最小盈利模型,把它转移到学习上面叫最小解释世界模型,然后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不断的用这个模型去解释复杂的世界中某个领域问题,发现它是对的还是错的。 如果发现这个模型是有问题的,我们就迭代完善修正它。如果发现这个模型是有效的,我们就信任强化和反复地利用它。经过一轮轮的迭代,一轮轮的优化,一轮轮的改进,你的知识框架会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能够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个案特殊的情况,以及超出传统认知之外的东西,从而让你成为一个对世界越来越有深刻理解,越来越包容的人。这就是每个人的进化过程。 很多人容易把建立一个最小解释框架的过程,变成了大量输入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高手信息的过程,最后让自己活成了个巨无霸,但是巨无霸没有骨架,是散的,我们应该像一个婴儿一样,一开始就有骨架,然后不断的吸收营养,不断的长大,最后成为一个成年人,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成年人拥有的肌肉血管所有东西拼凑到一起,但他一步也不能走,因为一走他就散架了。 07 如何能从没意识到搭建和做好框架思维? 这个框架思维我以人力资源为例,你们可能有不知道我专门学过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这里面,我们一般人学习时,会学很多具体的知识,但是如果是我,我会把人力资源分成者几个问题:选人、留人,留下来的就考核评估,如果合适,就晋职,不合适的话,还有一个工作叫开人。 简单把人力资源拿过来思考一下,它包括4个维度的问题
- 第一,选到你需要合适的人,
- 第二,留住你认为合适的人,
- 第三,评估考核激励这些人,
- 第四,不合适的人把他开掉。
这就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础的框架,如果这个框架不对,还可以持续完善它。 选人的时候,小企业怎么选?中型企业怎么选?大企业怎么去?集团型企业怎么选?跨国企业怎么讲?围绕着企业的规模,可以建立起一个思考问题的细化框架。 那对于国企事业单位怎么选?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怎么选?竞争压力很大的制造业怎么选?朝夕万变的互联网企业怎么选?行业里面有岗位,有一些稳定性很强的岗位怎么选择?稳定性很差的岗位怎么选用?有时候岗位很稳定,但是工作很枯燥,怎么选人? 其他的选人因素,可能还涉及到年龄段、性别、地理、阶层,婚姻状态,甚至涉及到它的宗教,外形,就像现在做直播,对颜值要求还是蛮高的。 当这些问题不断地开始丰富选人这个话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不断的建立起如何选对人的知识框架,有些框架是平行的,有些框架是可以交叉来用的。 在实践应用中你又能反过来思考,我的人力资源框架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应该升级。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迭代的过程。 很多人要的不是框架,而是答案,要答案的人很麻烦,因为他总是想,有个什么方法可以直接把问题解决了。 告诉答案,然后会去执行的人,他只能做员工,思考出这个问题背后有哪些影响的因素,并在当时的限制条件下得到一个相对优秀的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做领导。 08 不同特质的人有哪些对应合适的学习方式?常见的思维模型有哪些? 其实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里面已经有回答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感官或者信息敏锐度的人,不同文化工作者的人,他的学习模式肯定是有差异的。 现在我们大家问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好像问,我是不是水瓶座的人,谈恋爱找什么人合适?白羊座的人谈恋爱,找什么样的人一定会幸福? 我觉得正确的答案是网上有那么多方法,你就不能都试一下?然后看一下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更匹配自己的生物钟,更匹配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然后让你真的能够不断的把自己解释某一类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 我们就记住一个标准, 所有的学习,只要有助于你对某一类问题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强的,就是对的。 如果你学完以后对这个领域内所有的问题越来越糊涂,那就是有问题的。 把你的问题,从学习换成学体操 你觉得一个体操运动员,需要知道如何练习一个体操动作最佳的方式吗?其实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是:
- 第一,做好每一个基本功的练习,
- 第二把,每个动作做到位。
- 第三,把这个动作强化1000次。
- 第四,在掌握有一定动作的基础上,一点点加难度。
- 第五,找一个好的教练,在自己一旦动作失误或者变形的时候,教练马上可以提醒自己纠正,并走到正确的轨迹上来。
- 第六,做好全面的身体恢复和安全方面的保障。
这样你就算拿不了世界冠军,你大概率也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体操运动员。 这些体操冠军真的在研究体操运动员思考问题的模型吗?当他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离学习已经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