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够书来凑
Guernica散发的绝望,恐惧,痛苦,我基本没体会到过。
几年前某个夏天的晚上,我在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门口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之后,找到一个巨大展厅,这里陈列着Guernica。确实是一幅大画,但也不是想象中的铺天盖地。也仔细分辨了那些扭曲离析的形象,留下印象的只有那只大眼睛似的灯泡。展厅里还陈列了不少记录制作过程的照片和草图,对照成品,设计似乎改了几次。回过头蹲在地上又看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展厅,如此而已。
相对于现代和当代艺术,古典大师们的画要好懂得多。正是《The Power of Art》里提到,被毕加索抛弃的那些东西,叙事,还原自然,美,让古典作品更平易近人。当艺术直接和情感和潜意识对话,对我这种不够敏感的人就非常不友好。换左手用鼠标开发右脑没有用,喝高了以后再看也没有用,所以我开始看书。这可能是南辕北辙,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既然恰好对一个自己缺少灵性的领域有了一些兴趣,那就有可能有自己的道去接近她。这么想,看书也不错。明白了立体主义把同一物体不同视角的视图重叠在一起,对理解作品确实有点儿用。但我从来没能把这些视图在自己脑子里重新组装成一个小提琴,或者一头牛,也没有从中发现过一个更深层次的真实。但没关系,说不定哪天就灵光乍现了呢。
从书里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儿。毕加索和很多后来的艺术大师相比,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他真的很会画画,古典意义上的绘画。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或者用毕加索自己的命名《亚威农妓院》是从El Greco《打开第五封印》得到的灵感,Guernica也借鉴了鲁本斯的《Horror of War》。鲁本斯的大画情感充沛、荷尔蒙激荡,El Greco画面抖起来的神秘气息,拉长变形的人体,宝石般华丽的色彩,得到毕加索偏爱应该也不是偶然。
《The Power of Art》毕加索一章以Guernica为中心,描述了毕加索从坚持艺术独立于政治,到创作出艺术史上最政治的作品之间,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其实当自己祖国陷入内战,面对弗朗哥军团对平民的暴行,还有身边朋友直接或间接的参战,毕加索还能保持冷漠才是奇怪。从开始构思,到轮廓成型,毕加索只用了十天,这其中还有一礼拜去度假了,最终完成Guernica仅用了35天。这个过程里,他几乎去掉了所有初稿里相对积极的元素。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他的感情韵事,对比他给Olga和Marie-Therese作的两幅画像,确实可以看出他当时对这两个女人截然不同的感觉。
假使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无法直接感觉到作品的冲击,也不影响Guernica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所以在美国人在联合国谈到入侵伊拉克时候,一定要把不巧成为背景的Guernica复制品盖起来,否则可以想像全世界媒体会如何借题发挥。从这个角度说,艺术的力量,超越了感官刺激和情感激发,她在那里,就是在为过去、现在、将来,所有在战争中受难的平民,做着永恒的控诉。



-
布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5 23: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