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新观察

对城市的文化理解,就在这许多细节当中,诸如街巷、建筑、社区和日常生活,在今天构成了城市的主体功能,而在这里居住的人和发生的故事,却是孕育了一座城的人文气质。通过问津书院编印的《九河寻真》系列图书,让我看到津沽的风俗习惯流变,人文故事的演进,从诸多细节里,可读懂天津的大千世界与人情冷暖。
2017年卷《九河寻真》所延续的,依然是问津学术年会的风格,但在探讨天津文化上又有了些许新变化,这可以说是津门学人对天津历史与文化的新观察和思考。比如社会和文化里对近代典当业的探讨、城市粪溺治理的梳理,都显现出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在风俗与史迹部分,同样也有欣喜地发现,虽然这一部分多属个案研究,比如穆旦致巴金信中的天津地震,就是以新的方式予以解读,故读来别开生面。像这样的史料挖掘需要学者不懈的努力,在故纸中寻觅。而天津水西庄空间布局的探讨,是可观察出天津人在园林建设中有着怎样的生活美学。
无疑,一座城市人文是有这样的诸多细节构成。在人物与事件一辑中,我们可看到与天津文化有关的各色人物如蔡元培、刘云若、姚灵犀、杨宪益、严修、龚望等等,虽然这些人物身份各异,却在推动文化方面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却是城市文化研究中最不可忽略的部分(也是最难衡量的)。比如严修与近代博物馆,龚望与津沽名士等等题目,都让人思索天津近现代文明的进程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且形成今天的城市特色。

诚然,《九河寻真》里的“寻真”就是探索繁杂世界里的种种真相,让人和事回归到常识中去,这就需在研究历史中去芜存真,删繁就简,这正如罗文华先生从旧书刊《天津快览》和《简明天津指南》中发现“近代城市文化信息却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研究课题”。而倪斯霆先生从天津沦陷前后报纸的藏品看这段历史的演变,可谓发现常人所未见的史迹。研究老广告的由国庆先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字号记录,也是提供了对津沽风俗的新观察。
从这部厚厚的《九河寻真》中,我看到了津门学者的孜孜以求追求城市文化真相的精神和态度。有意思的是,不少学者在研究视角和方式上都有独特之处,且互相砥砺,各有所长,由此形成了天津文化研究的生动景象。城市文化是“活态”的延续,而非静止的。因此学者在探寻其演变的过程需要具备历史的眼光,这才能给某些历史文化现象以清晰的定位,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高成鸢先生在《喜观津沽<清明上河图>》的序言中说:“书院的‘现代性’当然要求以地方民俗为重,同时又要顾及‘学理性’。这方面成果的连年快速提升,令人喜见。”而万鲁建先生在后记中也有类似的观察:“天津绝不只是遗老遗少、达官贵人的‘避难地’和‘休闲地’,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留地和传承地。”而问津书院正是以此为契机,推动天津文化的持续深入探索。
当历史终究揭开面纱,注定会还原真相。在我看来,津沽学人对天津史的新观察就蕴含在这部《九河寻真》里了。
刊于2020年6月7日《中老年时报》第4版“副刊·声屏”
作者:朱晓剑,成都作家,书评人、人文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