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ne 1948
Quine 1948展现了他的本体论与元本体论立场,这一立场在这篇论文之中经由对于既有本体论方法的批判得以建立。后文将依次展示他的三个消极论点,与最终建立的积极论点。三个消极论点是: 1.我们可以有意义地在句子中使用单称词项,而不预设存在这些语词所命名的实体。 2.我们可以有意义地在句子中使用一般词项,又不承认这些一般词项命名了抽象实体。 3.我们可以认为一些句子是同义的或异义的亦即有意义的,又不必承认这里有所谓的作为“意义”的实体的领域。(lapse) 最终建立的积极论点,就是众所周知的本体论承诺标准——去存在就是去成为约束变元的值。 Quine 1948之所以是重要的,因为他在整个的分析哲学传统中复兴了本体论讨论。在此之前,分析哲学传统对于本体论的态度,要么是敌对的(Yablo 1998),要么是不抱希望的(Carnap)。 Quine自己将本体论的工作规定为: 1.定义它所探寻对象的种类(kind) 2.陈述这一探寻的规则(rule) 我们会注意到,后者在当下讨论之中更加常见地被归属于Meta-ontology的范围。对于本体论探寻的规则的陈述,就是在试着寻找什么是探寻本体论问题的合适方法。 我们从一个奎因式问题开始。奎因式的本体论开始于如下这一个问题:What is there?因而,Quine对于ontology的定义也就是: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的尝试。 *但我们要注意到,本体论的讨论并不总是被这样定义的。对比的可选项有:什么是最为基本或不可还原的存在?或者,什么是真实(real)? 对于这一基本问题的简单回答:everything exists. 这一简单回答可能会面临的反驳: If these things(eg.Santa)do not exist, then something do not exist. So not :everything exists. 对于这一反驳,Quine所作出的回应是: Santa does not exist并不能直接推出There is something which is Santa∧Which does not exist; 而只是能够推出There is just is no such thing. 进一步地,Quine存在与同一性联系起来。 to be is to be something i.e to be identical with something. to exist=to be=to be identical with something. 一 这与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本体论传统暗暗相关:由康德所做出的“实存(existence)不是真实(real)谓词的判断”。 1.实存并不会表达一个真实、明晰的特征。不是说,有些事物有实存这一特征,有些事物没有实存这一特征。 2.它通过日常谓词才能够将世界分离开来,从而make sense。 3.但如果我们用它将事物的总体分裂开来,分裂为具有实存与不具有实存的事物,却does not make sense。 正面来说,实存这一伪谓词在脱离了日常谓词之后,便不能够有其意义;而日常谓词在脱离了实存谓词之后,也不就自然而然的自身具有属性这样的实存地位。 *这里的反面是弗雷格罗素的框架,他们将实存视作为概念的属性,但是奎因在本体论之中既不会承认概念,也不会承认属性。 二 如此一来,Quine的本体论立场就明晰了。 这一本体论立场的目的在于,要抓住本体论中的欺诈师;它的规则在于,针对本体论的讨论来反对本体论上的不融贯立场:即同时承认某类实体的实存,又否定存在任何此类的实体。 Quine自己的正面回答或者他自己的本体论承诺的标准,则是:要专注于话语之中的量词结构。 对照其他版本的本体论承诺:对于特定实体的本体论承诺,可以通过授予特定的词以特定的意义来加以揭示。一个词一旦有意义,那么它就必然命名了某一事物,因而它所指示的事物就必然实存。 反驳:意义和命名之间有一个gulf,许多的词有意义却不会命名任何实体。比如说: 像“if”这样的逻辑连词,或者,像“red”这样的共相。 Quine通过将罗素的摹状词转写扩展到专名上,将任何指定的专名转化为摹状词。从而可以避免介入其他版本本体论承诺之中意义和命名之间的gulf。 以虚构对象为例,对于一个我们容易想到其特征的虚构对象,例如“圣诞老人”,我们可以使用一般式的转写为“这个穿红衣服、在圣诞节给小朋友们带礼物的老年人” 对于一个我们不容易想到特征的虚构对象,例如“半人马”,我们可以使用动词化转写为“这个半人马着的x” 这里有一个细微的暗示,暗示我们:句子的本体论意涵是由其逻辑形式而非表面的日常语言语法所决定的。
三 综上。第一,对于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并不承诺属性的实存,亦即并不承诺一般词项的实存;第二,对于摹状词与专名这样的单称词项的使用,也并不承诺其所指示的实存。那么我们的本体论问题就是我们究竟能够承诺任何实存吗?如果能,我们将会承诺什么? Quine的答案非常简单:去存在就是去成为约束变量的值。 1.我们要专注于话语之中的量词结构,要把某类实体的量词当做某人承诺某类实体实存的标志。 2.Quine自己非常自觉:将日常语句或理论话语依照罗素转写术翻译成经典符号,这一件事并不就是一个傻瓜式的机械流程。 在这一点上是本体论而非任何科学理论,在对特定实体进行了前理论的承诺。 但究竟是哪类实体需要被承诺,则取决于我们现有的最佳科学理论。 但是, a.这个翻译未必是容易的; b.有时我们所发出的句子也未必会承认这样的一种翻译。
睡觉的Ah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自译, 戴安·阿尔诺:大卫·林奇——最终塑造了电影的人 (3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