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都是它的会员,英国皇家学会这个神秘组织是怎么诞生的?
大家好,未读君今天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个神秘的书签。
书签人人都有,但是作为一个“爱书人”,怎么能没有一款拿得出手的书签呢?!
现在你有了——「里程碑文库」黄金螺旋书签。你见过异形的黄铜书签吗,设计感和实用性兼备,让读书更有仪式感!拿到样品,忍不住先拍几张,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的线条轮廓搭配耐用的黄铜材质,兼备金属哑光质感,设计感满满!

把它夹在书里,合上书时,是这样的……忍不住为这个“小心机”设计点赞!

天哪!这分明就是一个凹造型神器,哑光金搭配任何色系毫无违和感,让我的每日阅读更有仪式感~~
你以为它只是好看吗?nonono……没有内涵和灵魂的书签不是好书签~
据我们的设计师介绍:这款书签采用斐波那契黄金分割数列与黄金代换公式图形作为设计灵感,也是为了致敬英国皇家学会对数学与几何学的重要贡献。(喂,学霸吗?快来给我解释一下)设计师说这话的时候,我都觉得他本人帅了几倍,不明觉厉。
所以,问题来了!
英国皇家学会到底是何神秘组织?!它很厉害吗?
没错,它真的很牛。距今已近4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学会,一直以来都走在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最前沿。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些教科书里的人物,都是它的会员,它影响了人们用科学眼光看待世界的方式。
《英国皇家学会 :现代科学的起点》这本书,就在「里程碑文库」第一辑中,作者是英国知名学者阿德里安·泰尼斯伍德。

历史最悠久的科学组织是怎么诞生的?
1627年,哲学家培根在他身后出版的、未完成的奇幻著作《新亚特兰蒂斯》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队走失的旅行者无意间在南太平洋找到了一座乌托邦之岛。岛上有一个由聪明睿哲之士组成的“所罗门宫”(Solomon’s House),他们在这个机构筹划自己的新型实验,并搜寻那些在书中描述的或是外国进行的实验。所罗门宫拥有大量化学实验室、天文台、制药和医疗设施,一个“展出包括几何和天文学在内的各种仪器”的数学馆,许多花园,还有一座藏有“各式各样更珍奇卓越的发明的样品和模型”的仓库。所罗门宫的研究领域范围甚广,有光学、显微学、磁力学,甚至还有基因工程;会员合作共事,探寻“万事万物的成因和运行之秘,将人类帝国的边界尽量扩展到万事万物皆在掌握之境”。
这便是科学研究机构这一概念的早期构想:一群志趣相投的成员组成一个学会,大家齐聚一堂,致力于促进实验哲学,英国皇家学会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
33 年之后,这个构想终于在格雷沙姆学院的一个房间开花结果,英国皇家学会便在那里诞生。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最高科学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机构之一,为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牛顿、达尔文、 列文虎克、 玻意耳、霍金等科学巨人都曾是它的会员。靠着一代又一代杰出会员的不懈努力,历经三百多年的不断成长与变革,学会从一个由爱好者自发成立的“无形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科学最前沿的机构。
这么多厉害的科学家凑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
《英国皇家学会》深入讲述了“最牛科学学术机构”演进历程,同时细数牛顿、达尔文、霍金等顶级科学家与其渊源。虽然这是一本介绍科学机构历史的著作,但是充斥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细节。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且可以真正走进科学家内心的世界,认识一个个走下神坛的鲜活科学家。

比如牛顿和胡克的冲突(罗伯特·胡克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西方科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职业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正是冲着胡克说的。胡克闻言登时大怒,认为这是对其短小身材的嘲讽。唯有到了 1703 年 3 月胡克去世之后,牛顿才得以一帆风顺地在皇家学会事务里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当年11月他当选学会会长,并一直出任此职直至1727年去世。
比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自然哲学家家罗伯特·玻意耳对实验的痴迷,针对一块发光的肉,他反复实验研究。家里某个仆人在处理牛肉片的时候出了点状况:她(尽管是在暗处)看到了某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吓了一跳。玻意耳不仅把肉带进卧室观察和实验,而且写信给朋友亨利·奥登伯格详细讨论。这个实验还发表在1672年的《自然科学会报》上。玻意耳还邀请了亨利·奥登伯格——这封信的收信人——还有皇家学会的其他几名会员到他家里观察这块发光的牛肉。在最初发现过了六天之后,这块肉还在发光。不过到了第七天,光亮就全然消失了。
故事背后的“科学精神”影响世界成为今天的样子

阿德里安·泰尼斯伍德在《英国皇家学会》中带领我们回顾了皇家学会诞生之初面临的困境与偏见,为取得社会承认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为了推广实验科学所走过的崎岖道路。
作者阿德里安·泰尼斯伍德(Adrian Tinniswood),是英国知名作家、历史学家,英国白金汉大学历史系高级研究员,巴斯泉大学文化遗产专业访问学者。他在南安普顿大学进修了英语文学和哲学,并在兰开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他已经撰写了16 本著作,其中《韦尔内家族》(The Verneys)曾获塞缪尔 · 约翰逊奖提名。2013 年,他因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官员勋章”。
随着时间推移,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同时,诸多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也需要反思。但是英国皇家学会一直坚持创会之初的精神:实验精神、独立。
时间来到21世纪,1660年聚集在劳伦斯·鲁克寓所里的12名实验哲学家成立的这家社团,如今已经演化成为一家更加面向公众、更具有反思精神的组织。皇家学会介入了从气候变化到胚胎研究,从转基因食品再到数据管控等一整套当代议题。

在一个由政fu、学术机构和私营企业决定科学研究进程并控制其产出利润的世界,伦敦皇家学会是否还能有其立足之地?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准确来讲,正是因为太多的既得利益者一心一意想要按照他们的利益来操控科学的进步,科学界拥有一个独立声音,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1660 年,我们要学习的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东西更多。
Nullius in verba——这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座右铭一“不人云亦云”,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警示我们不可盲信他人之言。
众筹已经过半,喜欢「里程碑文库」的小伙伴抓紧时间吧~且筹且珍惜!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和关注我们哟!
喜欢《英国皇家学会》和文创的小伙伴可以戳这里了解更多https://zhongchou.modian.com/item/95033.html!
未读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草莓从未停止生长|「未读」2025新书预告 (23人喜欢)
- 从郑钦文到全红婵,形容女孩的词汇不只一种 (36人喜欢)
- 人生或许不必热辣滚烫,但一定快乐上等 (10人喜欢)
- 假期过后,你如何应对离家的落差感? (9人喜欢)
- 拒绝枯燥,这10本“野史”让你大开眼界!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