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吴地城镇下克上的成与败
开埠后窜起的上海成功取代了松江的地位,20世纪初冒头的无锡赶超常州但无法碾压,最终两者分家;而改革开放后才大规模发迹的昆山,在面对苏州时已然没有类似的资本和窗口,只能接受继续被苏州管理的事实


同浙北、宁绍地区府城地位笃定不同,【江苏省】境内的城镇在近代经历了一轮持续的新兴市镇发展过程,并且对各自老早的府城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松江府的上海县彻底完成了下克上;常州府下的无锡县完成了和常州的分家,而老早一直比较笃定的苏州府,在1980年代以后,反倒成为下克上最为严重的地区,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10年代初。在此做个初步的大致纪要,以后有了新想法,再对此进行补充:
1.上海/松江:地位倒转
吴郡分秀州(嘉兴府),嘉兴府分松江府,松江府下辖最重要的县城,就是上海。明代中后期,松江达到极盛,此时上海不过是松江之小弟,晚明时代文人的记述中,上海县城人都以模仿松江口音标榜为时尚,而从上海迁居松江的本地士大夫,也并不在少数。
入清之后,形式逐渐变化。鼎革之后的松江士大夫再未恢复到晚明时代的巅峰水平,反倒是上海因为贸易兴盛,在18世纪逐渐做大,并成为【苏松太道】驻地。上海县令自此开始更多听命于驻扎在县城内的四品道台,而非远在七八十里之外的五品知府。地位消长开始初显。
1842,上海开埠,十余年后,太平天国乱江南,小刀会盘踞上海城,江南士绅纷纷涌入租界避难,十里洋场开始迅速崛起。战后的松江,再不能恢复到老早的地位,加上门户开放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让“衣被天下”的松江府,逐渐沦为外滩边买办商人的首要倾销基地。到晚清,虽然松江仍然维持对周边地区的府城地位,但无论经济还是城市规模都已经被上海完全超过,此时轮到松江人前往上海,而非上海人前往松江了。
1911后,行新政,废府存县,松江最后之郑智优势也宣告丧失。泯然众人,和青浦、奉贤无差别矣,上海则进入黄金年代,经济地位独霸东亚,租界飞地势所超然。利维坦的追认虽然迟到,但并不缺席,1920年代末,直辖”上海特别市”呼之欲出,松江同上海,在行政上甚至已经不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内,渐行渐远。
1949后,事实恢复部分清代“道”一级设置,松江一开始看到恢复地位个希望,但很快,上海直辖之后定下效仿北京,弄“大直辖市”的基调,让松江成为最后一批牺牲品。1950年代末,松江同松江府往昔管辖的所有地区一道并入上海,往昔号令上海的府城,最终成为了上海的一个“郊县”。
1990年代后,松江接收大量出口加工业同从市区搬迁而来的大学,成为一个服务上海的重要卫星城。而不断涌入的新移民,也让这里从“上海之根”,迅速脱变为江南味道最寡淡的地方。如今的松江满足于成为一个看上去很新潮的卫星城,在每周末接待从上海涌出的中产阶级郊游家庭和退休知青的“一日游”项目。翻盘已不可期。
2.无锡/常州:成功分家
吴郡分毗陵郡,后为常州府,无锡自南北朝归属常州,至清已有一千三百余年,作为历史悠久、同在运河上之城市,无锡相对于常州府城(武进县)的地位,要比老早上海相对于松江府更为接近。明末无锡能够构建起影响江左的东林党,就是这种影响力的明证。
此种关系,在近代无锡工业化后进一步缩小,同习惯出产文人的常州府不同,无锡涌现出了大量成功的“民族工业家”“民族capital家”,在晚清逐渐倡导Local自治的大氛围中,这些新资本家积累起原始资本,并迅速在1910年代的工业短暂黄金期内大赚一笔。1920年代的无锡,到处是这些工业家修造的工厂,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土农民进城成为产业工人,更吸引到周边多地的移民,在人口和城市建设上日新月异,在现在无锡城中心S最早的市民公园那些折衷主义,华洋夹杂风格的钟楼和市政厅建筑上,能够管中窥豹看出那段光辉岁月的痕迹。
同无锡相比,传统的常州做题家虽然也努力尝试转型,但总体而言是缓慢衰败的,不少本来应该走科举路径的文人,因为科举的崩溃和常州本身士大夫凝聚力的消失,开始拥抱新颖的学说,张太雷、瞿秋白是这批人的代表(无锡也有类似的转型失败案例,比如秦邦宪,不过总体面貌要成功许多)。而常州的郑智地位,也在1911废府存县的浪潮中受到蛮大影响。之后的常州(武进),也和松江一样,在地方专区的风雨飘摇中反复过好多年。
不过,常州的幸运在于,它隔壁的运河城市镇江也同样经历了半斤八两的衰落,这就导致在“镇江/常州专区”的驻扎地选择上,反复出现过候鸟式样的迁徙;同时,无锡虽然崛起,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上海的类似地位。一个衰落但没有彻底凋敝的府城,和一个崛起但没有完全碾压旧府城的县城,最终的解决方案便是分家各管各过。到1980年代重新设立地级市辰光,就采取了这种方案。无锡拿到了常州府原先另外两个较强的县城(江阴和宜兴),加上靖江划归扬州(后来给了泰州),原先的常州府,就只剩下武进(包括清代分出去,原先属于武进的阳湖县)一地。等于被切割了身体的一个大脑。为了让“常州市”名副其实,往昔属于镇江的金坛和溧阳被划入常州,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这种划分在面积和规模上勉强照顾了常州的面子,但无论是无锡还是常州,都形成了奇怪的哑铃形状边界,在向心力和统筹发展上,都颇受限制。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两地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相互间的地图炮,以及相互境内其他县市的地图炮层出不穷。不过到2010年代以后,随着苏南地区经济增速的总体回落,这种争吵也开始放缓,如今的无锡和常州已经接受了各分各过的事实,将来除非常州过度衰落,否则合并之类的话题,是不可能再被提及了。
3.苏州:平淡无奇,四处炸雷,再归于平静
相比松江府和常州府的地位波折,作为吴地文化中心和传统时代东南经济中心的苏州看上去地位最为稳定。这座明清时代帝国天龙人和做题家心中的理想都市,对于市井小民和全国的商人而言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文化优势的笼罩下,无论是吴江、昆山还是常熟,都对这种文化认同极为推崇,即便是清代分出去的“太仓州”,其境内的蛮多人也以自家曾经归属苏州府而感到光荣,而对隔壁的松江府比较延边。这种心态,直到晚近嘉定人对上海人的态度上,仍然可以看到。
近代以来,苏州经历了两次地位的冲击:在经济上,这座城市在太平天国和漕运断绝之后地位江河日下,在郑智上,它同样在废府存县中削弱了对周边地区的郑智影响,1950年代后,苏州重新成为地方专区的驻地,恢复了常州和松江没有恢复的对往昔【苏州府】全境的管辖。这种幸运让苏州部分重建了自家的影响力。
但各地分而治之的记忆并不会消除,反倒是在1990年代后,依靠大量引入的外资加工业,重新死灰复燃,并且迅速强化。首当其冲的是临近上海直辖市,“先富起来”的昆山以及现代新设立的城市“张家港”,在2000年代之交,这些地区喜欢言必称上海,并且为自家胜过苏州老城区的高楼大厦而沾沾自喜。而相对发展“慢了一点”的太仓,也把自家发展不利的问题归罪到苏州头上,认为是苏州对自家这个养子漫不经心。这种威胁在现在看来显得滑稽,但在当时却确实威胁到了苏州的地位(正如义乌威胁到金华一样),2000年代早期,昆山太仓对苏州的各种调侃和“愤恨”充斥了各种城市论坛,许多人都认为与其让苏州继续管制,更好的方法是让自家并入上海,脱离江苏。
直到2000年代末苏州畸形的快速崛起后,才缓慢的平息了这类下克上的可能。关键无疑还是经济差距的缩小乃至逆转,而苏州传统地位和巨大的软实力,也极大提高了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成本和阻力,到2010年代末,此类论调大概早非主流,除了一些房地产商日常炒作炒作“花桥并入上海”之类的冷饭之外,已然是无人问津哉。
总结:城市地位的变迁,根本还是经济地位变迁的结果,在经济实现倒转之后,郑智上的地位逆转乃至文化上的兴衰更迭只是时间问题。崛起越早的县城,在乱世中崛起的县城,相比更晚近才得到发展的县级行政单位,更容易获得时间窗口和机遇,鸦片战争之后的洋人资本能造就上海,而1978之后的同样资本,只能塑造昆山了。
-
株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8 09:55:16
-
云海争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6 08:06:08
-
木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17:45:34
-
司食止止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15:42:41
-
颜子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13:40:44
-
黄泉青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7 13:39:37
-
銀色箱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4 18:06:15
-
失落的追寻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3 18:46:05
-
Forward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2 16:35:09
-
风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21:44:28
-
還在長大的Nic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07:58:11
-
狗不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31 12:13:00
-
不伺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4 10:09:13
-
豆友473690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4 07:08:20
-
本能寺消防员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9 09:32:20
-
西窗多少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30 22:33:00
-
酒神阿波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4 12:08:06
-
Seiri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3 01:39:47
-
Neicü Cinsukh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3 01:37:30
-
Tshin Min Jia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3 01:33:54
-
november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2 22:14:56
-
细么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2 21: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