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听大友良英在北京的地下通道里唱了一首七零年代的歌
Facebook有个「那年今日」的功能,前两天提醒说,4年前我上传了一段视频,点开一看,是大友良英在北京一个地下通道里的现场演出,回忆也渐渐清晰起来。
2016年4月10号那天,我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看了一部叫做《红侠》的老电影,其实这部片子之前已经看过,这次二刷主要是为了现场配乐,因为当时资料馆请来了大友良英来为电影现场配乐。

初识大友良英还是因为2013年在追的一部晨间剧《海女》,这部剧当时在日本堪称现象级,《海女》的原声也成了他在商业上最成功的的作品。
但《海女》并非大友良英一贯的风格,犹记得《红侠》现场那种充满「噪声」和「躁动」的配乐,这可能更接近本来的大友良英。

神奇的是,在结束了电影资料馆的配乐演出之后,大友良英又转战到三元桥附近的一个地下通道,进行了一场小型Live。当时从友人处及时得到了消息,才没有错过这场更为难得的演出。

大友良英的北京地下通道Live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一共演奏了4首乐曲,而最后一首是自弹自唱,给现场听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下面这段视频是4年前拍摄的演唱实况,开头的一段没有拍到,但大友老师的歌声还是可以清楚地听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大友良英当时唱的是哪首歌?今天这篇是4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专门去了解了一下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首先,这首歌的歌名叫做《教訓Ⅰ》。“教訓”这个词在日语中有“教育训导、训戒”的意思,而这首歌的英文翻译直接将歌名翻成了Lesson I。

《教訓Ⅰ》的原唱者是日本民谣歌手加川良,1947年生人,原名小齐喜弘,艺名“加川良”实际上是拼凑而成的,每个字都取自著名演员的名字,其中“加”来自加山雄三、“川”来自长谷川一夫、“良”来自池部良。

加川良在70年代的时候,是一家音像出版社的员工,这家出版社管理着URC(地下唱片俱乐部)的版权,同时还担任民谣歌手高天渡的司机和经纪人,也是经常跑现场。他在音乐上受到的影响,也主要来自高田渡、岩井宏、冈林信康、高石友也等民谣歌手。
加川良第一次公开演唱《教訓I》这首歌,是在1970年的第二届中津川民谣音乐节上。中津川民谣音乐节从1969年起到1971年,一共举办了3届,地点都是在岐阜县中津川市的一个人造湖“椛の湖”的湖畔。加川良的这次演出可谓是大放异彩,也让《教訓I》这首歌一炮而红。第二年,URC(地下唱片俱乐部)出版了专辑《教訓》,加川良由此出道。
让我们听一下原版的《教訓Ⅰ》↓
在谈《教訓Ⅰ》这首歌之前,不得不先交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事件在日本被称为“终战”。随后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直到1952年(昭和27年)随着《旧金山条约》的签署,才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回归国际社会。
1956年,《经济白书》发表,《白书》在结语中称“早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间成为了流行语,也被视为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象征。但是60年《美日安保条约》的改定,以及70年安保条约的延长,都引发了人们对于再度卷入战争的不安,从而导致了巨大的骚动,即“安保斗争”。

学生是安保斗争中的主力军,但是自1969年起,学生运动中的暴力行为不断升级,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又接连发生,这使得运动陷入了内耗,从而急剧衰退。
这也造就了日本的“冷漠世代”(しらけ世代),这一代人在70年代泡沫经济兴起、学生运动消退的时期迎来了自己的成年,外在的环境导致了他们对于政治的冷漠,时代终结的无力感和对学生运动的失望,使得这代人以“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的“三无主义”(后来又加入“无感动、无作为”成为“五无主义”)为立身之道,显示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以安保斗争、全共斗为代表的激进政治倾向在年轻人中间消散之后,以“四叠半民谣”为代表的非政治、个人生活优先取向的文艺作品开始流行起来。
《教訓I》诞生的1970年,正是学生运动在失控中走向衰退的时期,这首歌以民谣轻快曲风和近乎调侃的语气,表达了深刻的厌战情绪。

加川良曾经谈到过创作这首歌的背景,他说:
当时越战还在打,而越战又让人们写出了很多反战歌曲,是真正歌颂生命的歌曲。只有活着我们才能和对的人相遇,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生活中既有开怀大笑的时候、也有嚎啕大哭的时候……随着时间变老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用只有一次的生命体验100种不同的生活,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吗?果然失去生命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我这样想着,便这样唱了。
歌中唱到:
命はひとつ 人生は一回 だから命を棄てないようにネ 慌てるとつい フラフラと 御国のためなのと 言われるとネ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来,然而曾经有一个时代,日本人受到的教育是“为国捐躯”是一种美德。正是因为回忆起了这段历史,《教訓Ⅰ》才用一种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对于国家权力的抵制,他说「即使我们死了,国家也依然会存在。说句失礼的话,死了就是死了,生命可是没有副本的啊」。
御国は俺達 死んだとて ずっと後まで残りますヨネ 失礼しましたで 終わるだけ 命のスペアはありませんヨネ
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国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保卫国家又是为了什么,对于追求为国捐躯的人而言国家又是什么?《教訓Ⅰ》追问的正是这些问题,而他最终以一种反英雄主义的态度呼吁,面对被强制的牺牲,「にげなさい かくれなさい」(请逃跑吧、请躲起来吧),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不少歌手翻唱过《教訓I》这首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还是滨田真理子的翻唱。

说起滨田真理子和《教訓I》的渊源,还要从一个叫做“蜂箱”的酒吧说起。滨田20多岁的时候经常到松江的一个叫做“博加特”的俱乐部演出,演出结束之后,则习惯性会去到蜂箱酒吧喝一杯。
蜂箱酒吧是一家开在2楼的小酒吧,酒吧里摆着吉他、钢琴这样的乐器,因此聚集了不少热爱的音乐的年轻人。酒吧里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本来还在喝着酒的客人,突然走上舞台开始演奏。

加川良也曾经在蜂箱酒吧办过Live,滨田真理子就是在这里成为了他的粉丝,而她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教訓I》。
滨田曾经在公司里做过一段时间的OL,那时候正赶上企业的大规模重组,不少人失去了工作,这时那些企业就像是《教訓I》中唱到的“御国”,“为社捐躯”到头来又是为了什么呢?

同一首歌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教訓I》这首歌你既可以理解为是一首反战之歌,也可以理解为是一首追问人生意义的歌。
时间到了20世纪初,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相继爆发,世界再度陷入不安之中。滨田真理子此时的演唱,更接近歌曲的本来意义,但是与原曲轻快调侃的曲风不同,滨田以一种清澈、纯粹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于这首歌的印象,将其变成了一首祈祷之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母亲对孩子、姐姐对弟弟的一种殷切的诉说。
让我们来听听滨田真理子的演绎↓
2002年8月,在TBS出品的《筑紫哲也News23》的终战特辑里,滨田真理子《教訓I》成为了片尾曲,让这首歌再度受到注目,很多人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片尾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滨田真理子对这首歌的演绎,也影响了作为自由爵士和噪音音乐第一人的大友良英,他曾经说过:
听到滨田真理子小姐翻唱的《教訓I》,当时就触发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自己也要唱这首歌。

以上。
部分资料编译自佐藤剛《70年代フォークソングの「教訓Ⅰ」が21世紀になって浜田真理子や大友良英に歌われるまで》及 青春音楽館《「教訓Ⅰ」―加川良》。
原文链接:https://eltirajxumisto.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2.html
新浪微博:@江湖远人 |豆瓣:江湖遠人 | Tumblr:eltirajxumis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