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进食障碍(1):抑郁症的认知理论
日记:走向进食障碍
为了整理思绪,所以从最简单的、看似无意义的,不直奔主题却脚踏实地的翻译和引申开始。
导读:如果不想看全文可以直接看总结。
日记:走向进食障碍(1)
贝克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
厌食症最早的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贝克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之上的。所以先从贝克的抑郁症理论开始。
贝克认为,是一个人的负面想法产生了抑郁症,而不是抑郁症导致了负面的想法。这些负面的想法来自于对自身和对未来的消极信念,而这些消极信念的产生和早期经验有关。Abela and D'Alessandro's (2002)对大学在校生研究发现,对未来负面的估计会引发抑郁的情绪。尽管这些抑郁的情绪不能完全等同于抑郁症,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贝克的理论。Moilanen's (199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患抑郁的人大多有功能失调性信念(dysfunctional belief)和对未来的负面估计,而且这种负面的程度与抑郁的程度成正相关。
此外,不仅仅是消极的信念,还有这些信念以特定的方式起作用,与其他障碍如恐惧和焦虑不同,它们包括,两极化推论,选择性抽象和过度泛化(见理情疗法里对非理性思维的归纳)。举例,两极化推论即是非黑即白的推理,它可以被称为是轻度的完美主义,比如,没有得到满分就是失败的,犯错是可耻的。
理解:
一个人行动。一开始选择,选择作出某种行动,或者不行动,然后指定目标,然后开始行动,并且得到结果,并用行动结果衡量行动的价值。(工作心理学的过程动机理论)
一个抑郁症患者,有可能连最简单的行动比如出门买东西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完成不了。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的行动链受到了阻碍?
内容动机理论解释,是这个行动本身给了自己动机,比如在最佳状态时某种舒畅的感觉,比如成就动机,或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甚至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过程理论认为,在作出选择,制定目标,行动和最终的结果评估中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的努力程度和动机。
抑郁症患者,显然是在对结果的衡量中出现问题。
他们在选择时,认为自己一定不能完成,或者认为完成了也不会怎样,所以宁愿不选择。这取决于他们过去的经历。
对于结果的好坏,受制于双极化推理和完美主义,因此一个概率上50%的结果并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
因为相信自己做不成,因为做到那个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抑郁。
引申的思考:
一个人的行动,以及人生的选择,究竟取决于什么东西?
内容动机理论看似比较原始,它把行动看成一种本能,受某种特殊的需求和环境条件驱使人去行动,是类似于未知未觉的状态里,自发地选择自己想要去做的事,好像草履虫移到有糖的一边。过程动机理论似乎更加建立在理性行动的基础上。人先要选择,选择对自己胜算最大的获得收益最多的行动,然后根据作出的选择制定目标,目标越难越详细越好,然后行动,受到的干扰越少越好,而且这个时候目标要明确,然后对行为结果的评估会对一个人是否会再次行动产生影响,每个环节里各有不同的动机理论在解释。题外话,如果说,人有自由意志,那么一定是过程动机理论在起作用。人的每次行动都有理智的积极参与,并且客观地对多重因素做出评价。然而更多的情况是,人面对选择的时候,所有面前的选择对人的影响都不是同样的,可能每一条路每一件东西每一种选择都有着特殊的情绪意义,人心底或许已经自发地选择好了某种行动,而这种行动的含义,是所有内容动机理论想要接近的,却或许永远无法看清真相的。在心底已经确定好了选择之外,理性的思维过程,仅仅是给每个可能性一个理性的解释,对某种选择更偏好,那么为它所做出的理性的解释就越多。因为很难说,到底潜在的直觉和抽象的理性,到底哪一个更加高级。正如,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调动记忆来踩油门加建档比较高级,还是内化在习惯中不经意的动作和选择更加高级。
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过度泛化、双极化推理是抑郁症患者典型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它的非理性,只是针对于特定的场合对某个特定事件的解释。而其实生活中,过度泛化和双极化推论经常出现,正是这些非黑即白的判断,即使这些无法数字上精确和统计学上可信的推断,支持了人们的选择。它支持着人们,从两款手机里选择一款,从两款手机
没有变化的生活不需要选择,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选择以及对选择结果的预见也趋于稳定。但是,当环境充满变动,而选择的意义非常重要的时候,以往的用来做出判断的标准,或许就不那么可信了。
举例,比如那些智商超出常人的所为天才,或许较低之上水平可以完成的活动就让他感到了无生趣,他至少在纯智力领域,会给自己制定比较高的目标,这样他的人生才比较具有价值。试想,如果这样一种人在少年时代对于每次考试的结果都是过了就好,那么他的人生一定如赤道上永远高高挂起的太阳一样了无生趣。然而,当在某些条件下,他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标准不再通行。比如,进入社会,当智商不仅仅是解决事情的唯一指标;更换环境,当他周围的人比他要更强;或者自身状况发生改变,他的智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达到过去的水平。没有人经历永远的成功和失败,正因为他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评价标准总是在变化。
所以说,这也是几乎很少有儿童得抑郁症的原因。儿童很灵活,还没有形成定势。即使没有学会走路,在地上爬,在那颗幼小的脑袋里,也不会写着失败二字。
一个人在不变的环境中就会形成不变的习惯和偏好。只有当,子弹用完的那刻,山穷水尽之时,以往的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时候,一个人的思维才需要改变。当没有办法完成这种转变,而一直沿用过去的判断标准来行动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
在这里要强调。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及时地完成转变。记得有一个研究黑猩猩和小孩的学习过程。黑猩猩在换了箱子的结构以后能够不重复过去学过的动作,而取出箱子里的东西,但是每个小孩都要把过去学到的虽然是多余的动作多做一遍,无论是非洲的还是欧洲的孩子。此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黑猩猩和人类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人类社会更注重模仿学习,而黑猩猩的反应模式更加直接。模仿的学习方式或许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这个例子也说明,在习惯之下的重复是安全的,人几乎不假思索地去做,改变需要条件和契机。
高智商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所谓的高标准并不总是成就层面的。人对于一切事物的度都有一个自己的概念,冷热干湿,生活节奏、人际距离的远近。当人在固定的环境下,一个泛化的,两极的判断标准,是维持人在环境中,让舒适的增加,对不够舒适或者不舒适的条件作出调整,人也通过对这些条件的细微感受做出选择,看什么书,走什么样的路,坐什么车,参加怎样的聚会。是这些选择以及判断维持着一个人的人格以及行动有效性的感觉,维持着人们对生活的安全感以及对自己的信赖。当人生轨道发生变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以往所形成的一个固化的两极判断标准受到了挑战,它不再是可以信赖的,人必须以新的方式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的判断标准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人对自己的信赖和安全感一定程度上是借助过去的经历建立的,在这种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连串的失败和打击,而当失败以某种强度和频率出现,而思维没有办法立即转换以改变此刻的局面,就会使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无数次的失败以及对这些失败所作的无效的归因,使负性强化一再循环,长期的作用下去,最终造成的变化是生理性的,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动力和信心,也便成了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不是某一种人专属,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出现至少一次抑郁的阶段。对抑郁症的治疗也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在一个人道路发生改变时,帮助他找到方法完成这种思想的转变。没有恒定的宇宙皆准的理性,只有适合于每个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的道路。
另一项研究:男人和女人抑郁症的比例不同。
据统计,男人和女人抑郁症的比例不同。西方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Reed在1994年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对此做出了解释。经过研究他对此的理解是,男性相信一个由结构性的并且相对稳定的成长过程。有抑郁症的男星通常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者社会技能的不足,因而早期经常得到承认和同龄人强烈的约束、惩罚和负强化。而当这些技能增加时,他就会得到积极强化。因为男性的社会网络是灵活的而且注重功能性。因此,男性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地位来提升他的人际技能。因为他的环境可以帮助他培养积极的信念,所以他能够克服抑郁的情绪。Reed认为,男人并不是缺少对自我的消极想法,而是,社会结构奖励他们去拥有积极的想法,抑制了抑郁症。与此同时,女性的社会结构是很不相同的。她们更容易具有非理性的和无序的信念。Reed解释,女性有一个缺少结构性并且不一致的发展过程,对女性无能的反应也是不一致的,反馈也不尽相同。女性通常被人期望更善于人际关系。因此一个女性如果抑郁,不能完成某些适当的活动,在她取得成功时只会得到很小的关注,功能性的进步通常不会在女性中增加社会接受度。
——这里只是一段摘抄,没有按字翻译只是大概意译一下。关于何谓有结构性的以及相对稳定的成长过程。是说人生历程而言,男人学习,增长技能,丰富人际关系和变通能力,工作,在工作中取得地位,结婚,生子,更大的责任,这是一个很顺畅,以线条上升的方式。男人的社会角色,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只有微调,而没有更大的转变。对于女性则相反,尤其是现代社会较之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义不同。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对女性的要求和传统型家庭不同。传统对于女性的要求是配合,理解,支持,听从。而现代女性则处于两种不同的要求中间,少年时代是被成就动机支配的,结婚以后又意味着转型,即便是西方鼓励男女平等,这种平等也是不那么平等的。——关于这个有一车话可说,就先注上几笔。
脚注:抑郁症和暴食症相关。
1. 进食障碍的文化特性。90%女性,西方国家为数据多,阿拉伯非洲等国家鲜有发现。最早出现在上层社会。
2. 进食障碍也存在认知障碍与完美主义。
3. 大部分暴食症患者也抑郁。
注:组织心理学里有十六种动机理论,其中可以分为两类,内容动机理论和过程动机理论。内容动机理论就是那些理论,用来解释,到底是什么条件什么样的刺激在根本上起作用,促使人们去工作或者去行动的。无论是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理论,还是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或者是双因素理论里,支持我们感到热情去努力行动的内在动机,以及如果失去了就无法让人有动力的外在因素比如金钱、比如舒适比如人际关系,都是给动机这个词赋予意义。而过程动机理论则相信,在行动的整个过程,选择,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都有特定的引导动机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我们选择那些胜算更大的,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工作;我们制定目标的艰难程度以及细致程度,取决了我们今后行动中的努力程度;我们如何评估行动的结果将影响我们下一次行动的动机。
总结:
1.一个人行动,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行动可以达到行动想要的结果,他就会感觉自己无能;如果,他行动的结果不是他想要的,他就会永远无法收到正面的强化。抑郁症的产生是对自己不适当的要求产生负强化最后导致无能的信念。在这种前提下造就了抑郁症。一个人对于行动结果的判断不可能从一出生就是失常的,也就是没有人会从出生起就不断地经历失败,因为人从出生起,对失败的定义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环境有一定的度,使他能够适应的生活。因此,只有当环境和目标发生改变的时候,当过去对于结果和能力的衡量方式不再有用,抑郁症才会随之产生。西方女性抑郁症患者多于男性,并且拥有非理性情绪的人比男性居多。是因为男性的成就取悦于某一个实在的结果,而女性的成就依赖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成败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事,还取决于他人的反应,而他人作为与自己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反应是无法被估计的。男性在成就上的失败可以通过他的社交圈获得补偿性的鼓励,而女性成就的失败即在人际关系上的失败,是无法再通过原本不具有的环境进行改变和鼓励的,所以女性抑郁症很容易走入死胡同。还有一点要补充的,就是关于社会组织,过去的大家庭制,使女性的关系具有被社会性认可的现实的结构:即便我们互不认可对方的存在,我们也是姑嫂,也是主人与丫鬟。而以公司和核实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构成,女性之间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失去了含义,所以这必然造成女性在处于社会动荡中无法具有稳定的心理结构和方向。
2.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两种参考。一是理性,而是直觉。理性是以逻辑联系具有唯一清晰答案的尽量去除情绪影响的控制,作用的机制是海马。直觉是将所有的经历与正负强化即痛苦与快乐联系起来的习惯的潜意识的判断,作用的机制是杏仁体。无法判断,理性选择究竟是对直觉判断的进步,还是理性仅仅给与直觉判断一个合理的诠释,由此引申的,是一个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人无法在万事万物保持客观准确,因为这种客观准确意味着混乱不清,意味着无序的信息量和浪费,归纳和总结必定有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削弱。人有倾向在混乱无序以及繁杂的事实面前,给与简单有方向性的解释,所以过度泛化和两极化判断没错。有问题的只是,在环境变化是,当这种判断无法切合于人身处的环境时,就会产生问题,比如抑郁。
(希望有后续)
为了整理思绪,所以从最简单的、看似无意义的,不直奔主题却脚踏实地的翻译和引申开始。
导读:如果不想看全文可以直接看总结。
日记:走向进食障碍(1)
贝克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
厌食症最早的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贝克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之上的。所以先从贝克的抑郁症理论开始。
贝克认为,是一个人的负面想法产生了抑郁症,而不是抑郁症导致了负面的想法。这些负面的想法来自于对自身和对未来的消极信念,而这些消极信念的产生和早期经验有关。Abela and D'Alessandro's (2002)对大学在校生研究发现,对未来负面的估计会引发抑郁的情绪。尽管这些抑郁的情绪不能完全等同于抑郁症,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贝克的理论。Moilanen's (199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患抑郁的人大多有功能失调性信念(dysfunctional belief)和对未来的负面估计,而且这种负面的程度与抑郁的程度成正相关。
此外,不仅仅是消极的信念,还有这些信念以特定的方式起作用,与其他障碍如恐惧和焦虑不同,它们包括,两极化推论,选择性抽象和过度泛化(见理情疗法里对非理性思维的归纳)。举例,两极化推论即是非黑即白的推理,它可以被称为是轻度的完美主义,比如,没有得到满分就是失败的,犯错是可耻的。
理解:
一个人行动。一开始选择,选择作出某种行动,或者不行动,然后指定目标,然后开始行动,并且得到结果,并用行动结果衡量行动的价值。(工作心理学的过程动机理论)
一个抑郁症患者,有可能连最简单的行动比如出门买东西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完成不了。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的行动链受到了阻碍?
内容动机理论解释,是这个行动本身给了自己动机,比如在最佳状态时某种舒畅的感觉,比如成就动机,或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甚至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过程理论认为,在作出选择,制定目标,行动和最终的结果评估中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的努力程度和动机。
抑郁症患者,显然是在对结果的衡量中出现问题。
他们在选择时,认为自己一定不能完成,或者认为完成了也不会怎样,所以宁愿不选择。这取决于他们过去的经历。
对于结果的好坏,受制于双极化推理和完美主义,因此一个概率上50%的结果并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
因为相信自己做不成,因为做到那个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抑郁。
引申的思考:
一个人的行动,以及人生的选择,究竟取决于什么东西?
内容动机理论看似比较原始,它把行动看成一种本能,受某种特殊的需求和环境条件驱使人去行动,是类似于未知未觉的状态里,自发地选择自己想要去做的事,好像草履虫移到有糖的一边。过程动机理论似乎更加建立在理性行动的基础上。人先要选择,选择对自己胜算最大的获得收益最多的行动,然后根据作出的选择制定目标,目标越难越详细越好,然后行动,受到的干扰越少越好,而且这个时候目标要明确,然后对行为结果的评估会对一个人是否会再次行动产生影响,每个环节里各有不同的动机理论在解释。题外话,如果说,人有自由意志,那么一定是过程动机理论在起作用。人的每次行动都有理智的积极参与,并且客观地对多重因素做出评价。然而更多的情况是,人面对选择的时候,所有面前的选择对人的影响都不是同样的,可能每一条路每一件东西每一种选择都有着特殊的情绪意义,人心底或许已经自发地选择好了某种行动,而这种行动的含义,是所有内容动机理论想要接近的,却或许永远无法看清真相的。在心底已经确定好了选择之外,理性的思维过程,仅仅是给每个可能性一个理性的解释,对某种选择更偏好,那么为它所做出的理性的解释就越多。因为很难说,到底潜在的直觉和抽象的理性,到底哪一个更加高级。正如,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调动记忆来踩油门加建档比较高级,还是内化在习惯中不经意的动作和选择更加高级。
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过度泛化、双极化推理是抑郁症患者典型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它的非理性,只是针对于特定的场合对某个特定事件的解释。而其实生活中,过度泛化和双极化推论经常出现,正是这些非黑即白的判断,即使这些无法数字上精确和统计学上可信的推断,支持了人们的选择。它支持着人们,从两款手机里选择一款,从两款手机
没有变化的生活不需要选择,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选择以及对选择结果的预见也趋于稳定。但是,当环境充满变动,而选择的意义非常重要的时候,以往的用来做出判断的标准,或许就不那么可信了。
举例,比如那些智商超出常人的所为天才,或许较低之上水平可以完成的活动就让他感到了无生趣,他至少在纯智力领域,会给自己制定比较高的目标,这样他的人生才比较具有价值。试想,如果这样一种人在少年时代对于每次考试的结果都是过了就好,那么他的人生一定如赤道上永远高高挂起的太阳一样了无生趣。然而,当在某些条件下,他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标准不再通行。比如,进入社会,当智商不仅仅是解决事情的唯一指标;更换环境,当他周围的人比他要更强;或者自身状况发生改变,他的智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达到过去的水平。没有人经历永远的成功和失败,正因为他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评价标准总是在变化。
所以说,这也是几乎很少有儿童得抑郁症的原因。儿童很灵活,还没有形成定势。即使没有学会走路,在地上爬,在那颗幼小的脑袋里,也不会写着失败二字。
一个人在不变的环境中就会形成不变的习惯和偏好。只有当,子弹用完的那刻,山穷水尽之时,以往的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时候,一个人的思维才需要改变。当没有办法完成这种转变,而一直沿用过去的判断标准来行动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
在这里要强调。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及时地完成转变。记得有一个研究黑猩猩和小孩的学习过程。黑猩猩在换了箱子的结构以后能够不重复过去学过的动作,而取出箱子里的东西,但是每个小孩都要把过去学到的虽然是多余的动作多做一遍,无论是非洲的还是欧洲的孩子。此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黑猩猩和人类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人类社会更注重模仿学习,而黑猩猩的反应模式更加直接。模仿的学习方式或许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这个例子也说明,在习惯之下的重复是安全的,人几乎不假思索地去做,改变需要条件和契机。
高智商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所谓的高标准并不总是成就层面的。人对于一切事物的度都有一个自己的概念,冷热干湿,生活节奏、人际距离的远近。当人在固定的环境下,一个泛化的,两极的判断标准,是维持人在环境中,让舒适的增加,对不够舒适或者不舒适的条件作出调整,人也通过对这些条件的细微感受做出选择,看什么书,走什么样的路,坐什么车,参加怎样的聚会。是这些选择以及判断维持着一个人的人格以及行动有效性的感觉,维持着人们对生活的安全感以及对自己的信赖。当人生轨道发生变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以往所形成的一个固化的两极判断标准受到了挑战,它不再是可以信赖的,人必须以新的方式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的判断标准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人对自己的信赖和安全感一定程度上是借助过去的经历建立的,在这种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连串的失败和打击,而当失败以某种强度和频率出现,而思维没有办法立即转换以改变此刻的局面,就会使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无数次的失败以及对这些失败所作的无效的归因,使负性强化一再循环,长期的作用下去,最终造成的变化是生理性的,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动力和信心,也便成了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不是某一种人专属,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出现至少一次抑郁的阶段。对抑郁症的治疗也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在一个人道路发生改变时,帮助他找到方法完成这种思想的转变。没有恒定的宇宙皆准的理性,只有适合于每个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的道路。
另一项研究:男人和女人抑郁症的比例不同。
据统计,男人和女人抑郁症的比例不同。西方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Reed在1994年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对此做出了解释。经过研究他对此的理解是,男性相信一个由结构性的并且相对稳定的成长过程。有抑郁症的男星通常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者社会技能的不足,因而早期经常得到承认和同龄人强烈的约束、惩罚和负强化。而当这些技能增加时,他就会得到积极强化。因为男性的社会网络是灵活的而且注重功能性。因此,男性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地位来提升他的人际技能。因为他的环境可以帮助他培养积极的信念,所以他能够克服抑郁的情绪。Reed认为,男人并不是缺少对自我的消极想法,而是,社会结构奖励他们去拥有积极的想法,抑制了抑郁症。与此同时,女性的社会结构是很不相同的。她们更容易具有非理性的和无序的信念。Reed解释,女性有一个缺少结构性并且不一致的发展过程,对女性无能的反应也是不一致的,反馈也不尽相同。女性通常被人期望更善于人际关系。因此一个女性如果抑郁,不能完成某些适当的活动,在她取得成功时只会得到很小的关注,功能性的进步通常不会在女性中增加社会接受度。
——这里只是一段摘抄,没有按字翻译只是大概意译一下。关于何谓有结构性的以及相对稳定的成长过程。是说人生历程而言,男人学习,增长技能,丰富人际关系和变通能力,工作,在工作中取得地位,结婚,生子,更大的责任,这是一个很顺畅,以线条上升的方式。男人的社会角色,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只有微调,而没有更大的转变。对于女性则相反,尤其是现代社会较之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义不同。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对女性的要求和传统型家庭不同。传统对于女性的要求是配合,理解,支持,听从。而现代女性则处于两种不同的要求中间,少年时代是被成就动机支配的,结婚以后又意味着转型,即便是西方鼓励男女平等,这种平等也是不那么平等的。——关于这个有一车话可说,就先注上几笔。
脚注:抑郁症和暴食症相关。
1. 进食障碍的文化特性。90%女性,西方国家为数据多,阿拉伯非洲等国家鲜有发现。最早出现在上层社会。
2. 进食障碍也存在认知障碍与完美主义。
3. 大部分暴食症患者也抑郁。
注:组织心理学里有十六种动机理论,其中可以分为两类,内容动机理论和过程动机理论。内容动机理论就是那些理论,用来解释,到底是什么条件什么样的刺激在根本上起作用,促使人们去工作或者去行动的。无论是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理论,还是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或者是双因素理论里,支持我们感到热情去努力行动的内在动机,以及如果失去了就无法让人有动力的外在因素比如金钱、比如舒适比如人际关系,都是给动机这个词赋予意义。而过程动机理论则相信,在行动的整个过程,选择,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都有特定的引导动机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我们选择那些胜算更大的,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工作;我们制定目标的艰难程度以及细致程度,取决了我们今后行动中的努力程度;我们如何评估行动的结果将影响我们下一次行动的动机。
总结:
1.一个人行动,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行动可以达到行动想要的结果,他就会感觉自己无能;如果,他行动的结果不是他想要的,他就会永远无法收到正面的强化。抑郁症的产生是对自己不适当的要求产生负强化最后导致无能的信念。在这种前提下造就了抑郁症。一个人对于行动结果的判断不可能从一出生就是失常的,也就是没有人会从出生起就不断地经历失败,因为人从出生起,对失败的定义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环境有一定的度,使他能够适应的生活。因此,只有当环境和目标发生改变的时候,当过去对于结果和能力的衡量方式不再有用,抑郁症才会随之产生。西方女性抑郁症患者多于男性,并且拥有非理性情绪的人比男性居多。是因为男性的成就取悦于某一个实在的结果,而女性的成就依赖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成败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事,还取决于他人的反应,而他人作为与自己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反应是无法被估计的。男性在成就上的失败可以通过他的社交圈获得补偿性的鼓励,而女性成就的失败即在人际关系上的失败,是无法再通过原本不具有的环境进行改变和鼓励的,所以女性抑郁症很容易走入死胡同。还有一点要补充的,就是关于社会组织,过去的大家庭制,使女性的关系具有被社会性认可的现实的结构:即便我们互不认可对方的存在,我们也是姑嫂,也是主人与丫鬟。而以公司和核实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构成,女性之间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失去了含义,所以这必然造成女性在处于社会动荡中无法具有稳定的心理结构和方向。
2.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两种参考。一是理性,而是直觉。理性是以逻辑联系具有唯一清晰答案的尽量去除情绪影响的控制,作用的机制是海马。直觉是将所有的经历与正负强化即痛苦与快乐联系起来的习惯的潜意识的判断,作用的机制是杏仁体。无法判断,理性选择究竟是对直觉判断的进步,还是理性仅仅给与直觉判断一个合理的诠释,由此引申的,是一个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人无法在万事万物保持客观准确,因为这种客观准确意味着混乱不清,意味着无序的信息量和浪费,归纳和总结必定有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削弱。人有倾向在混乱无序以及繁杂的事实面前,给与简单有方向性的解释,所以过度泛化和两极化判断没错。有问题的只是,在环境变化是,当这种判断无法切合于人身处的环境时,就会产生问题,比如抑郁。
(希望有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