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青山》:拥抱世界这个巨大的谜团
有没有一本书曾让你在深夜里泪流满面呢?我想应该会有吧。我是一个经常哭鼻子的人,我爸非常讨厌我这一点。但我就是改不了,后来只是不在他面前流泪了。我读书的时候会哭,看电影也会哭,与朋友分别时会哭,讲课的时候也会激动到流泪。虽然这段自我剖析有些矫情,但男人也会哭泣,这没什么羞耻的。流泪不是懦弱,反而会给我面对生活的勇气。
《黄河青山》就是这么一本书,每一次读的时候,我都会流泪。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大五的上半学期,那时我在考研。我每日雷打不动在图书馆考研自修室坐十七个小时,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白天看书做题,晚上在草稿纸上做方案练习。我喜欢在画图的时候听点东西,所以找来王受之先生的建筑史讲座听。他的课通俗易懂,引经据典,很有意思。有一次他突然提到《黄河青山》,并推荐学生们一定去看。他说每一个有志于学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看一看一个学人的心路历程:如何追寻问题,如何在书海中探索,如何观察和思考。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我强烈建议低年级的建筑学子们都去听一听王受之先生的建筑史和设计史系列讲座。我知道网上现在对他有很多批评,有人说他自我营销,有人说他书中有抄袭,有人说他讲错知识点误导学生。
但他的建筑史系列课程确实是国内少有的精彩教程。虽然一些观点有所偏颇,可是大学生应当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你去听,但并不一定要尽信之,而是要通过听讲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磨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听罢之后,再去读那些大部头如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事半功倍。
书归正传。当时我听了王受之先生的推荐,当即跑到楼上借了一本《黄河青山》。第二天晚上,我就读完了这本书。当时只觉得热泪翻涌,抑制不住。考研自修室里坐在我身边的姑娘惊诧万分,还以为我没复习好心态崩溃了。
自那之后,这本书就常伴我的身边,我读了有不下五六遍。每当有后辈有志于学,我就会把手头的书送出去。到现在也送出了三四本了。
此书作者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历史学界可谓鼎鼎大名。他的《万历十五年》一度成为最畅销的历史书籍之一。黄仁宇的父亲曾参加过辛亥革命,而他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参加了前往缅甸的中国志愿军。经历了战争的他,在战后先在美国陆军参谋大学进修。后来以驻日武官的身份退伍,再次前往美国学习历史,最终成为了一个历史学者。这份履历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他是见证了中国大变迁的人,而这本书是他在晚年的“回头看”。
《黄河青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做《自己的浴室》。这一段主要回忆他去美国之前的时光,非常简短。他用平实真诚的笔触记述了投笔从戎的历程、在印度和缅甸的所见所闻、对国民党高层的观察以及对底层中国的认识。娓娓道来,读起来非常舒服。这一段虽然很短,但非常关键,是用来理解他的钥匙。
书的第二个部分叫《我所付出的代价》。这一段讲的是他在美国的生活和学术。提笔就是他在79年被纽约纽普兹州立大学解聘。自怨自艾也有,但仅有两页,很快就转向了他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贯穿他一生的核心思考:为何中国没有如西方那样自发地产生现代性?为何中国在近代沦落在尘埃里?为何我们的同胞要遭受长达百年的深重苦难?中国想要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的现代国家,究竟应该怎么做?
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谁要是敢拿这些问题现在去申请博士开题,怕不是要教授们拿鞋底赶出会议室。这些“大问题”在现在看来太空,太大,侧面太多。你可以从地缘上去分析、科技史的角度分析、资源决定论和地理决定论的角度去分析。而黄仁宇选择去从他最熟悉的地方入手: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他曾经与国民党高层有交流,也曾经作为大头兵被动员起来,他对这个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很熟悉。所以他以史学家的身份,头也不回地朝着这些问题进发了。
可笑吗?不可笑。因为他太渴望答案了。他出生在中国最混乱的年代,童年时军阀割据,青年时半壁国土沦丧,参军后在异国浴血奋战。与他并肩作战的是蒙昧的国民,他身后的是一个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国家。他年纪尚轻时就粗通英文德文。与西方军人的交流中,他看到了西方国家军队纪律严明,管理廉洁高效。抗战结束后他本希望能成为一名记者,用笔去记述这个国家。但他那刚刚从侵略者手中被解放的祖国,迅速陷入了血腥的内战之中,他曾经的朋友们开始互相攻伐,上百万人死伤。
于是书的后半部分,呈现了他围绕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思考。他的语言诚恳,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他以自己访学的经历为主线,记述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中间夹杂着各种有意思的吐槽。作为一个国民党前军官,他会为国民党的举措辩解,而对于另一方势力,他也能耐心去观察,用心去理解。他小心翼翼地讲述者自己是如何被这些问题所困扰的,同时也指出了自己寻找答案的历程。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要从他写作博士论文开始。
他的论文题目是“明代的漕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管窥黄后来面对那些“大问题”的思路。首先,他想要了解当代中国(此当代乃二十世纪之上半叶)之病根,那么就必须回溯中国的历史。而清朝的统治体系虽然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原王朝,但不可避免带有外族色彩。因此他觉得“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朝代,在体制上应该更能代表中国的特色。”
漕运是中国古代政权中最有代表性的行政举措之一,它以行政手段来保障经济民生,牵动到很多部门。我想做这个题目的历程,一定给了黄仁宇先生很大的启发。
后来黄成为了大学教授,他开始坚定地向着自己的问题目标去迈进。于是他决定写一本关于明代税制和政府财政的书。他买来了全套的《明实录》,这花掉了他一个月的薪水。这套书全集一共一百三十三册,外加二十九册附录。而他,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这个过程,我想很多人文学科的朋友都很熟悉。我作为一个工科生也知道,这叫:充分地占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挖掘。这是所有文史哲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但其中的辛酸和艰苦,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当他的书写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资助者费正清先生的质疑。黄与费正清的思路出现了分歧,而黄不想要让步。费正清何许人也?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上个世纪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汉学家,没有之一。
于是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没有抱怨。他诚恳的笔下展现的都是对这些美国专家的理解。他深刻认识到观念的分歧所在,也在尽力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虚心地学习西方那种严谨的,高度分化的社会科学学术模式,但心中坚守着诠释“大历史”的野心。
这些过程我想会是每一个学者都遇到过的:自己形成了一套想法,但是学界的前辈并不认可,审稿的专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遍遍修改订正,一次次辩白和劝服;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在文献的海洋中挣扎;一次又一次讨论,面红耳赤。但那些宝贵的思想,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
这个过程中,黄仁宇也会面对扎心的否定:“这本书只会延长所有相关人士的痛苦,迁延多年也无法产生任何有建设性的成果。”
我不知道黄仁宇看到这句评价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但我回想起自己论文被拒的那无数个瞬间:“不具有学术价值”、“立论不扎实”、“对XXX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毫无价值”。
学术之路的艰难就在于,每个人都必然会被否定。为何?因为科学就是能够被证伪,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是同行评议。那一声声否定不是针对你的成果,那是学术共同体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而人类就是在这些自我否定中不断前进的。虽然不甘心,虽然心里难受,但那声声否定,是我对科学和文明有信心的原因。
最后这本书还是出来了,名为《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称这本书为“失败之作”,其实还好。我曾借来读过,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但确实未引起我太大兴趣。
后来,黄仁宇去了英国。在那里他协助李约瑟写作《中国科技史》。在英国,他的思考进入了更深的细节。李约瑟关注的是科学技术,而黄关注的是“管理”。渐渐地,他的思考变得清晰,一个关键的观点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成长与发育迟缓,官僚管理要负更多的责任。”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我在这里不赘述。大家可以去找原书来读,或者直接去读黄的其他专著。
这些观点可以在黄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中看到。黄在这部自传的倒数第二章讲述了《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最后一张更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大历史”观。
黄仁宇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充满信心的描述。他认为历史螺旋前进,中国这个庞大而又古老的国家正在一步步实现现代化的治理,而这会给这个古老的文明带来新生。他在最后还对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有着自己独特的洞见,这段话说得非常诚恳,我希望把原文摘录如下:
“目前东西方的冲突不是极权主义和自由世界的对立。本质上来说,这两方都是不完美的体系。一边发现自己在技术层次上无法定义及照顾民众的特殊利益,因此强迫人人完成大我,直到伪装已超过最低限度的现实面。另一边提倡以特殊利益来领导群众利益,在有利的地理因素之下,一直能保持某种数学节奏,但这体系已经到达僵化的状态,因为可消耗物质面临短缺及各种规定日益复杂。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连本身也无法确定自己的群众利益和目标。也许最后的摊牌可以避免,前提是双方都决定不再宣称自己的一方具备道德上的优越,而是以坦诚和互助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黄仁宇先生的书在国内十分畅销,我想很多朋友都读过。对于他观点的质疑和批评,到现在已经不新鲜了。我无意在此发表自己的观点,说黄仁宇究竟是对是错,我也没那个水平。黄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本《黄河青山》。这份喜欢并不是来自于他的观点,而是来自于他的态度。
这整本书记录的是黄仁宇的心理路程。一个见证了国家半个世纪兴衰后毅然投身学术的人,毕生的观察与思考。这本书中观点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内容都是如散文一般娓娓道来。我们可以透过那些文字,看到黄仁宇在这一生中所看到的那些场景,那是他的观察。他观察了,而后思考,这两者一直相随。他在书海中寻找论据,在现实中取得素材,用逻辑不断加工,直到给出一个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所谓学术。
每次我重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好像回到了2016年的那个冬天。那时候我决定考研,但其实我并不知道读研是要干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是学术训练,也不知道做一个学者要做些什么。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隐隐有些明白了。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大堆问题:当代的中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呢?我们应当如何传承自己的建筑传统同时又服务大众呢?中国在经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如何去建立高密度的城市,让城市中人人安居?我们如何处理城市的边缘地带,让它不至于混乱?渐渐收缩的乡村,将来应当如何自处?
这些问题早就存乎于我的脑海,但是在那一夜,我有了去解决它们的欲望。那一夜,我想起了小时候背诵过的《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在那一刻,又一次被重启了。我身上的责任感,在那一刻也被唤醒了。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是那么诱人。
在此激励之下,我信心百倍地参加了考研,获得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还是落榜了,调剂到另一所学校。失落有之,不甘有之,但我能够走出来,是因为内心的渴望:我想知道!
我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但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所需要做的不过是多读书,而后观察、思考。将自己的观察如实记录下来,将自己的思考变成经得起推敲的观点,然后让它成为如雷鸣般的声音。于是,在黄先生的感召下,我迈上了这条路。
在新疆,我前后受到过四五位老先生的指点。他们与我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出去考察,一起写文章。我也像黄先生一样,被退稿、被质疑,我也曾泄气和悲伤。而在我将要失去力量的时候,就把这本书拿出来再看一遍,然后继续走。
慢慢地,我有了一些成果。说实话,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让我申博四处碰壁。但是,那是我对这些问题的一点点观察和思考。我想在世界这个巨大谜团面前,所有的思考都是平等。
再过半年,我就满二十六周岁了。那时,我应该已经离开学校,成为一个996甚至007的建筑设计师。或许那个时候,我不再会有时间回望世界这个巨大的谜团,我想我一定会怀念此刻的时光。
《黄河青山》的开头,是1945年的中国。那时候的黄仁宇先生,刚满二十七岁。他写道:
“二十七岁的我,是个没有职业的人。多年来我自认加入军队牺牲很大,其实也不算错。但同时军队也充当安全网,让我不必去思考个人的前途、婚姻、经济独立或职业。我深受教条洗脑,总觉得战争结束后,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现在战争结束了,我第一次有机会去面临横在眼前的问题。
此刻的我,正和他处于同样的年纪。而我们俩心里,都有着巨大的疑问。当我环视今日世界,内心也充满了迷茫。这迷茫不止对于建筑。
“还会好么?怎么办呢?”我问自己。
穿越七十多年的时光,我与黄仁宇先生有了共情。而我做出的选择,也和他一样:继续拥抱世界这个巨大的谜团。
我会继续读书、观察、思考、记录。或许有一天——或者说必然有一天,我会重新回到校园,把自己未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所以我要感谢《黄河青山》这本书,它向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要继续把它放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心中的困惑,不要停下观察和思考;要为推进人类知识的边界,尽自己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
在我刚迈上这条路的时候,我曾经模仿权游写过一段非常中二的宣言。在这里,我决定还是抄录下来。前方中二预警: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记录,至死方休。我将忘记国籍、忘记族属,忘记宗教。我将不慕虚荣,不争名利。我将尽忠职守,记录于斯。我是长夜中的蜡烛,书台上的纸笔,凝望历史的眼睛,开凿岩画的斧头,记录史诗的长卷,守护文明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人类的文明,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将此文献给,所有正走在或将要走上学术或科研道路的同仁们。我们一起拥抱世界这个巨大的谜团。
写在后面:
我计划在毕业之前,通过一系列的书评和影评总结过去几年的心路历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因为思考不被记录就会消散,思考不变成声音就没有力量。我也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有一天,能继续学业,继续前行。而这些文章,能够提醒我此刻心情。
书评和影评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这些书籍和影片曾磨砺过我的思想,我的思考曾与之交锋。而且我还可以借此推荐一下自己喜爱的作品,岂不美哉。
目前已经写出来的两篇是《武梁祠》的书评和《高堡奇人》的影评。接下来应该会写安兰德的《源泉》和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再之后可能会有一些日本和法国作家的作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有四个月就要变身社畜了,时间不多了,要赶快写呀!
-
莽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1 15:20:21
-
晏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5 06:31:49
-
五六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5 04:05:59
-
霓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5 01:52:18
-
晧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23:32:31
-
大力丸丸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22:56:41
-
芬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22:53:24
-
与或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22:37:14
-
元嘉艹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22:02:28
-
子文东🤪👻 转发了这篇日记
回身抽出了书架上放了一年还没看的那本三联2001年第一版的《黄河青山》,去年在泉州一家已经几乎彻底改成了文具店的小书店买到,在书架上放了18年,知道很好,但是没想到这样的…… 行吧,我这就看。
2020-03-14 20:45:46 -
林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20:36:42
Z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续二本建筑学生回忆:困在经验里的我们 (49人喜欢)
- 一个二本建筑学生的回忆 (8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