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全班人马
国王的全班人马
桑克
曹操姓曹,没错。他爸爸曹嵩本来不姓曹,是当了曹腾的养子才姓的。
曹腾是宦官,当的最大的官儿是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是宦官中品级最高的。西汉的时候,这个官儿不是宦官当的,是皇帝顾问的编外头衔。东汉的时候,这个官儿就只由宦官担任了。大长秋是个什么官儿呢?东汉的时候,皇后住在长秋宫里,直属皇后的最大的官儿就是大长秋,可以这么说,大长秋就是皇后的总管。
《曹瞒传》说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叔,但是《三国志》并未采取这个说法,而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根本就不知道曹嵩的来历,由此可见,陈寿的态度是否定的。说来奇怪,陈寿又把夏侯氏的名将和曹氏的名将合为一卷,“诸夏侯曹传”。由是观之,夏侯氏和曹氏之间分明有着别姓没有的渊源,这就不免让人狐疑了。不过,对于后代读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原状,不必添枝加叶,更不必一厢情愿。
《续汉书》说,曹嵩做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后来还做了三公之中的太尉。但有人揭他的老底儿,说他这个太尉是花一亿钱买来的。当时的官职既然公开买卖,想必也就合情合法,这与皇帝任命、举孝廉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古代中国轻货殖而重清议,所以这个说起来不太好听。曹操大约就是看透了这些,才超越了那个时代的。
曹操起兵的时候,追随他的夏侯氏名将有夏侯惇、夏侯渊。
夏侯惇跟着曹操打吕布,被箭伤到了左眼。从此,独眼龙就成了夏侯惇的招牌形象。《魏略》说,军中将士给夏侯惇起了一个绰号,叫“盲夏侯”。夏侯惇非常厌恶这个,每次照镜子就发飙,常把镜子扒拉到地上。
伤眼之前,夏侯惇守濮阳,听说曹操家室有危险,就率一小股人马去救,半道与吕布打了一个遭遇战。夏侯惇赢了,但是吕布回头就占了濮阳,还把夏侯惇的军需物资一股脑儿地没收了。吕布还是颇有谋略的,在这种优势的情况下,又派出将领诈降,成功地挟持了夏侯惇。惇的部将韩浩来了,大骂了劫持者一顿,然后又对惇哭诉,说:“你让我拿国法怎么办呢?”意思是,我答应劫持者的条件就是犯了国法,如果不答应,你的性命就没了,我两头为难啊。最后,韩浩下令,不顾惇之死活,攻击劫持者。最终把他们都杀了。幸运的是夏侯惇没什么事,曹操事后还夸韩浩维持了不受人质胁迫的古法。如果夏侯惇没了命,不知道韩浩是否还能保住自己的脑袋。这些都是无从猜测的。
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弟。曹操年轻的时候犯法,是夏侯渊代他领罪的,由此不仅能看出他们的关系不一般,也能看出夏侯渊是一个肯担当的人。《魏略》说,兖州和豫州大乱的时候,闹了饥荒,夏侯渊把自己的小儿子抛弃了,而把粮食留给了死去弟弟的孤女。
夏侯渊虽然胜率极高,但是将军难免阵前亡,最后在阳平关之战中死在了刘备的手里。如果换一种做法,夏侯渊也许死不了,但是他偏偏把主力分给张郃,自己只留了一小股人马。当张郃失利的时候,他又把自己的兵分给张郃一半。在刘备的偷袭之中,缺兵少将的夏侯渊焉能不败?夏侯渊平生极少败绩,一败就把命搭上了。
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老婆的妹妹。男人同娶姐妹,民间称之为连桥,或者一担挑。孙策和周瑜同娶桥氏姐妹,也属于这种关系。夏侯渊的大儿子夏侯衡娶了曹操的侄女,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都是实在亲戚,打着骨头连着筋,夏侯氏能不为曹氏卖命?政治势力不少是靠婚姻巩固和羁绊的。曹操和孙权之间也玩这一套,曹操把侄女嫁给孙权的弟弟,孙权则把侄女嫁给曹操的儿子,虽然辈分有点乱,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兴许还能潜个伏,卧个底,送个情报什么的。再说诸葛亮,三国之中少见的天纵英才,他身上同样拥有这样的婚姻资源。他的丈母娘和刘表的后妻都是蔡瑁的姐姐,否则他又如何在荆州的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呢?
夏侯渊的二儿子夏侯霸和曹爽关系不错。曹爽后来被司马懿砍了脑袋,夏侯霸怕株连,跑进了深山峡谷。粮食吃没了,马也杀了吃肉了,脚也走烂了,夏侯霸趴在石头边喘气,不知何去何从。蜀汉集团知道了,这可是个大人物啊,就把夏侯霸迎到了成都。
夏侯霸根本不想投奔蜀汉集团。《魏略》说,因为杀父之仇,夏侯霸一提蜀国就咬后槽牙,这样的仇家,他怎么会投靠呢?
夏侯霸有一个堂妹,十三四岁的时候,到外边砍柴,碰到了张飞。张飞一问,小姑娘是正经人家的闺女,就把她给娶了。这里有点疑问,按说夏侯霸的家世,他的堂妹需要砍柴么?张飞又是怎么跑到夏侯霸故乡的呢?不过,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什么事不可能?《魏略》说,夏侯渊被杀后,张飞的老婆,即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渊的侄女,向刘备请求,这才把夏侯渊的尸首安葬了。夏侯霸堂妹与张飞的大女儿,后来嫁给刘禅,被立为皇后。她死了之后,她的妹妹也嫁给了刘禅,后来也被立为皇后。蜀汉覆灭后,她也跟着刘禅到洛阳“乐不思蜀”去了。
刘禅见到夏侯霸,就对他解释杀父之仇,你爸不是我爸杀的,他是在行军的时候被别人杀害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啊。谁说刘禅傻?玩起辞令也是一套一套的。不过,这要看和谁比了。袁绍厉害吧,一碰曹操就变成了蠢货。听完刘禅掏心窝子的话,夏侯霸的心里肯定舒服了不少。不知他想没想过,也许跑到蜀国根本就是多余的。《三国志》说,他是听了曹爽被杀的消息,“自疑”跑掉的。这样,他留在魏国的孩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叛国者的狗崽子了。不过,看在夏侯渊的面子上,司马懿把他们全都流放到乐浪郡去了。乐浪郡大约就是现在朝鲜半岛汉江以北长白山以南地区。
夏侯渊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可是《世语》却说,夏侯渊还有两个儿子,老三叫夏侯称,十六岁的时候,一箭射倒过老虎,而且能言善辩,可惜十八岁的时候死了。老五夏侯荣是个神童,博闻强记,十三岁的时候,在汉中战役中,左右拽着他撤退,他不肯,说:“主公和亲友遭难了,我怎么能逃跑呢?”挥剑投入战阵,最后也翘了光荣的辫子。
名将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他的老婆是曹氏子女,大约是曹真的妹妹。但是夏侯尚真正喜欢的不是她,而是一个小妾。曹丕知道了,就派人把小妾勒死了。夏侯尚悲痛欲绝,还生了一场大病。曹丕听了这个状况非常生气。这个曹丕,好歹是一国之主,管这闲事作甚?莫非君主之家,家事就是国事?
曹氏诸将中,曹仁、曹洪是曹操的堂弟,而且彼此也是堂兄弟。曹仁的亲弟弟曹纯,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悍将,袁绍的儿子袁谭就是他的部下杀的。把刘备追到长坂坡,曹纯还缴获过刘备的“二女辎重”。曹洪则以忠义著称。曹操被董卓部将徐荣追得丢了马,性命危急之际,是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他,他才跑掉的。曹洪有钱,但却非常吝啬,曹丕借钱他也不给。曹丕怀恨在心,当了皇帝之后,随便找了一个事由就将曹洪下狱,准备处死。幸亏卞太后和郭皇后帮忙,曹洪才落得个免官削爵,保住了一条命。
曹休、曹真是曹操同族子弟,辈分比曹操矮了一辈,血缘关系也远了一些。古代中国是一个只相信血缘而不相信真理的国度,这种影响一直弥漫于社会政治制度之中,大到皇子夺嫡,小到分家分地,以致后世,尚有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之类的说法,以致有了遇罗克惊天动地的反对血统论的《出身论》,有了更多的为子女谋利而鬻公权的社会现象,有了狭隘愚昧的民族主义以及自闭自傲的文化原教旨主义的盛行。
在三国时代,曹操的人才政策算得上不拘一格,但是他的权力基础仍旧是曹氏与夏侯氏这些子弟兵。这种“血缘人事”的理念一直影响着不少家族企业,不少家族政权,老子打的天下怎么能让外人坐呢?
曹休、曹真都是早年丧父。十多岁的曹休带着老母亲辗转北归,曹操见到他就自豪地对左右说:“这是我们老曹家的千里马!”《魏略》说曹真本姓秦,是曹操收养的,但是《魏书》和《三国志》都说他的爸爸曹邵是跟着曹操起兵而被杀的,所以曹操把他还有曹休看成自己的儿子,让他们和曹丕同吃同住。曹休打过不少胜仗,后来得病死了。而曹真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打仗,不仅赢过孙权,还赢过诸葛亮;做人,他把自己的食邑分给死去战友的孩子;出征,军费不够,他就把家里的钱财分给将士。曹丕收拾曹洪的时候,正好曹真在身边,就说:“你今天杀曹洪,我在这里,曹洪会认为是我陷害他。”面对处心积虑睚眦必报的曹丕,曹真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算是一种政治智慧吧。就是这么一个人,生了一个“德薄位尊,沈溺盈溢”的儿子曹爽。
曹爽先辅曹叡,后佐曹芳,渐渐成为董卓、曹操式的“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权臣。但是历史没有给曹爽任何机会,因为他的政治对手是连诸葛亮都忌三分的司马懿。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算尊敬,随着野心膨胀,就不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司马懿多奸呀,假装有病,暗中却在仔细布置。等曹爽胡来的差不多了,老司马一抄渔网,小曹爽就被夷了三族。《魏氏春秋》说,曹爽不听桓范的劝告,不仅不出兵攻打司马懿,还洋洋得意地说:我即使不当官儿了,还能当个大富豪呢。气得桓范哭着骂:“曹真是多么杰出的一个人,却生了你们兄弟这么一对小鳖犊子玩意儿!”曹爽的弟弟曹义,和他哥哥一样,也是一个孬种。后来,还是司马家念在曹真的勋业上,找来曹真的一个族孙,承继了曹真的谱牒,完美的曹真才算是名义上没绝种吧。
2010.5.12.
桑克
曹操姓曹,没错。他爸爸曹嵩本来不姓曹,是当了曹腾的养子才姓的。
曹腾是宦官,当的最大的官儿是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是宦官中品级最高的。西汉的时候,这个官儿不是宦官当的,是皇帝顾问的编外头衔。东汉的时候,这个官儿就只由宦官担任了。大长秋是个什么官儿呢?东汉的时候,皇后住在长秋宫里,直属皇后的最大的官儿就是大长秋,可以这么说,大长秋就是皇后的总管。
《曹瞒传》说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叔,但是《三国志》并未采取这个说法,而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根本就不知道曹嵩的来历,由此可见,陈寿的态度是否定的。说来奇怪,陈寿又把夏侯氏的名将和曹氏的名将合为一卷,“诸夏侯曹传”。由是观之,夏侯氏和曹氏之间分明有着别姓没有的渊源,这就不免让人狐疑了。不过,对于后代读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原状,不必添枝加叶,更不必一厢情愿。
《续汉书》说,曹嵩做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后来还做了三公之中的太尉。但有人揭他的老底儿,说他这个太尉是花一亿钱买来的。当时的官职既然公开买卖,想必也就合情合法,这与皇帝任命、举孝廉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古代中国轻货殖而重清议,所以这个说起来不太好听。曹操大约就是看透了这些,才超越了那个时代的。
曹操起兵的时候,追随他的夏侯氏名将有夏侯惇、夏侯渊。
夏侯惇跟着曹操打吕布,被箭伤到了左眼。从此,独眼龙就成了夏侯惇的招牌形象。《魏略》说,军中将士给夏侯惇起了一个绰号,叫“盲夏侯”。夏侯惇非常厌恶这个,每次照镜子就发飙,常把镜子扒拉到地上。
伤眼之前,夏侯惇守濮阳,听说曹操家室有危险,就率一小股人马去救,半道与吕布打了一个遭遇战。夏侯惇赢了,但是吕布回头就占了濮阳,还把夏侯惇的军需物资一股脑儿地没收了。吕布还是颇有谋略的,在这种优势的情况下,又派出将领诈降,成功地挟持了夏侯惇。惇的部将韩浩来了,大骂了劫持者一顿,然后又对惇哭诉,说:“你让我拿国法怎么办呢?”意思是,我答应劫持者的条件就是犯了国法,如果不答应,你的性命就没了,我两头为难啊。最后,韩浩下令,不顾惇之死活,攻击劫持者。最终把他们都杀了。幸运的是夏侯惇没什么事,曹操事后还夸韩浩维持了不受人质胁迫的古法。如果夏侯惇没了命,不知道韩浩是否还能保住自己的脑袋。这些都是无从猜测的。
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弟。曹操年轻的时候犯法,是夏侯渊代他领罪的,由此不仅能看出他们的关系不一般,也能看出夏侯渊是一个肯担当的人。《魏略》说,兖州和豫州大乱的时候,闹了饥荒,夏侯渊把自己的小儿子抛弃了,而把粮食留给了死去弟弟的孤女。
夏侯渊虽然胜率极高,但是将军难免阵前亡,最后在阳平关之战中死在了刘备的手里。如果换一种做法,夏侯渊也许死不了,但是他偏偏把主力分给张郃,自己只留了一小股人马。当张郃失利的时候,他又把自己的兵分给张郃一半。在刘备的偷袭之中,缺兵少将的夏侯渊焉能不败?夏侯渊平生极少败绩,一败就把命搭上了。
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老婆的妹妹。男人同娶姐妹,民间称之为连桥,或者一担挑。孙策和周瑜同娶桥氏姐妹,也属于这种关系。夏侯渊的大儿子夏侯衡娶了曹操的侄女,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都是实在亲戚,打着骨头连着筋,夏侯氏能不为曹氏卖命?政治势力不少是靠婚姻巩固和羁绊的。曹操和孙权之间也玩这一套,曹操把侄女嫁给孙权的弟弟,孙权则把侄女嫁给曹操的儿子,虽然辈分有点乱,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兴许还能潜个伏,卧个底,送个情报什么的。再说诸葛亮,三国之中少见的天纵英才,他身上同样拥有这样的婚姻资源。他的丈母娘和刘表的后妻都是蔡瑁的姐姐,否则他又如何在荆州的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呢?
夏侯渊的二儿子夏侯霸和曹爽关系不错。曹爽后来被司马懿砍了脑袋,夏侯霸怕株连,跑进了深山峡谷。粮食吃没了,马也杀了吃肉了,脚也走烂了,夏侯霸趴在石头边喘气,不知何去何从。蜀汉集团知道了,这可是个大人物啊,就把夏侯霸迎到了成都。
夏侯霸根本不想投奔蜀汉集团。《魏略》说,因为杀父之仇,夏侯霸一提蜀国就咬后槽牙,这样的仇家,他怎么会投靠呢?
夏侯霸有一个堂妹,十三四岁的时候,到外边砍柴,碰到了张飞。张飞一问,小姑娘是正经人家的闺女,就把她给娶了。这里有点疑问,按说夏侯霸的家世,他的堂妹需要砍柴么?张飞又是怎么跑到夏侯霸故乡的呢?不过,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什么事不可能?《魏略》说,夏侯渊被杀后,张飞的老婆,即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渊的侄女,向刘备请求,这才把夏侯渊的尸首安葬了。夏侯霸堂妹与张飞的大女儿,后来嫁给刘禅,被立为皇后。她死了之后,她的妹妹也嫁给了刘禅,后来也被立为皇后。蜀汉覆灭后,她也跟着刘禅到洛阳“乐不思蜀”去了。
刘禅见到夏侯霸,就对他解释杀父之仇,你爸不是我爸杀的,他是在行军的时候被别人杀害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啊。谁说刘禅傻?玩起辞令也是一套一套的。不过,这要看和谁比了。袁绍厉害吧,一碰曹操就变成了蠢货。听完刘禅掏心窝子的话,夏侯霸的心里肯定舒服了不少。不知他想没想过,也许跑到蜀国根本就是多余的。《三国志》说,他是听了曹爽被杀的消息,“自疑”跑掉的。这样,他留在魏国的孩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叛国者的狗崽子了。不过,看在夏侯渊的面子上,司马懿把他们全都流放到乐浪郡去了。乐浪郡大约就是现在朝鲜半岛汉江以北长白山以南地区。
夏侯渊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可是《世语》却说,夏侯渊还有两个儿子,老三叫夏侯称,十六岁的时候,一箭射倒过老虎,而且能言善辩,可惜十八岁的时候死了。老五夏侯荣是个神童,博闻强记,十三岁的时候,在汉中战役中,左右拽着他撤退,他不肯,说:“主公和亲友遭难了,我怎么能逃跑呢?”挥剑投入战阵,最后也翘了光荣的辫子。
名将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他的老婆是曹氏子女,大约是曹真的妹妹。但是夏侯尚真正喜欢的不是她,而是一个小妾。曹丕知道了,就派人把小妾勒死了。夏侯尚悲痛欲绝,还生了一场大病。曹丕听了这个状况非常生气。这个曹丕,好歹是一国之主,管这闲事作甚?莫非君主之家,家事就是国事?
曹氏诸将中,曹仁、曹洪是曹操的堂弟,而且彼此也是堂兄弟。曹仁的亲弟弟曹纯,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悍将,袁绍的儿子袁谭就是他的部下杀的。把刘备追到长坂坡,曹纯还缴获过刘备的“二女辎重”。曹洪则以忠义著称。曹操被董卓部将徐荣追得丢了马,性命危急之际,是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他,他才跑掉的。曹洪有钱,但却非常吝啬,曹丕借钱他也不给。曹丕怀恨在心,当了皇帝之后,随便找了一个事由就将曹洪下狱,准备处死。幸亏卞太后和郭皇后帮忙,曹洪才落得个免官削爵,保住了一条命。
曹休、曹真是曹操同族子弟,辈分比曹操矮了一辈,血缘关系也远了一些。古代中国是一个只相信血缘而不相信真理的国度,这种影响一直弥漫于社会政治制度之中,大到皇子夺嫡,小到分家分地,以致后世,尚有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之类的说法,以致有了遇罗克惊天动地的反对血统论的《出身论》,有了更多的为子女谋利而鬻公权的社会现象,有了狭隘愚昧的民族主义以及自闭自傲的文化原教旨主义的盛行。
在三国时代,曹操的人才政策算得上不拘一格,但是他的权力基础仍旧是曹氏与夏侯氏这些子弟兵。这种“血缘人事”的理念一直影响着不少家族企业,不少家族政权,老子打的天下怎么能让外人坐呢?
曹休、曹真都是早年丧父。十多岁的曹休带着老母亲辗转北归,曹操见到他就自豪地对左右说:“这是我们老曹家的千里马!”《魏略》说曹真本姓秦,是曹操收养的,但是《魏书》和《三国志》都说他的爸爸曹邵是跟着曹操起兵而被杀的,所以曹操把他还有曹休看成自己的儿子,让他们和曹丕同吃同住。曹休打过不少胜仗,后来得病死了。而曹真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打仗,不仅赢过孙权,还赢过诸葛亮;做人,他把自己的食邑分给死去战友的孩子;出征,军费不够,他就把家里的钱财分给将士。曹丕收拾曹洪的时候,正好曹真在身边,就说:“你今天杀曹洪,我在这里,曹洪会认为是我陷害他。”面对处心积虑睚眦必报的曹丕,曹真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算是一种政治智慧吧。就是这么一个人,生了一个“德薄位尊,沈溺盈溢”的儿子曹爽。
曹爽先辅曹叡,后佐曹芳,渐渐成为董卓、曹操式的“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权臣。但是历史没有给曹爽任何机会,因为他的政治对手是连诸葛亮都忌三分的司马懿。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算尊敬,随着野心膨胀,就不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司马懿多奸呀,假装有病,暗中却在仔细布置。等曹爽胡来的差不多了,老司马一抄渔网,小曹爽就被夷了三族。《魏氏春秋》说,曹爽不听桓范的劝告,不仅不出兵攻打司马懿,还洋洋得意地说:我即使不当官儿了,还能当个大富豪呢。气得桓范哭着骂:“曹真是多么杰出的一个人,却生了你们兄弟这么一对小鳖犊子玩意儿!”曹爽的弟弟曹义,和他哥哥一样,也是一个孬种。后来,还是司马家念在曹真的勋业上,找来曹真的一个族孙,承继了曹真的谱牒,完美的曹真才算是名义上没绝种吧。
20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