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遭遇的困境,都被它一一预言

截至1月30日7时20分,
全国新型肺炎个案确诊7202例,
确诊数字,仍在不断上升。
禽流感、猪流感、非典、埃博拉,
再到如今肆虐的新型肺炎,
我们很少意识到,
流行病的威胁,其实一直从未远离过人类,
“病毒的变种几乎无穷无尽”。

在这个春节,一部原本小众的纪录片,
因为预言了即将迎来流行病大爆发,
而引发了中国观众的注意,
“及时”、“应景”、“看题材就赢了”。
它是Netflix在2020年初推出的:
《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
它用跟拍的方式,
记录了全球抗疫一线的专家、医生们如何工作,
展现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危机:
病毒两个月内就可能传遍全球;
人类对此傲慢的忽视;
地区之间医疗资源的极度不平衡;
物资短缺和恐慌引起的囤积;
医务人员防护欠缺;
……

几乎每一条,都正在如今的中国发生着。
尽管我们17年前经历过非典,
但事实证明,
我们对流行病的认知和警惕,
依然十分匮乏。
看这部纪录片,更有助于理解,
当下我们正经历着怎样的“战疫”。
“一场流行病,
考验的是整个社会,
而并非仅仅是医疗体系。”
撰文 闫坤沐
对抗流行病:永不止步的战役

关于一个病毒的估算:
两周攻陷一个大城市,
1个月传遍全国,
2个月感染全球
“出现了呼吸系统疾病疫情,我们只知道面对的是新的东西,但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这是《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后文简称《流行病》)拍下的一场医疗演习的开场,也是每次感知到流行病肆虐的苗头时,我们共同面对的处境。

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全球就曾经爆发过一次可怕的流感,在为期18个月的疫情期间,大约有5000万人因此丧生,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在当时,全球人口总数不过18亿。
病毒,对人类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也是甩不掉的威胁。它们大多来自动物,蝙蝠可以携带多种致命病毒而安然无恙。

由于人体对未知病毒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一旦感染,就难以抵抗。而它们又能通过咳嗽、喷嚏等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就像片子中一个纽约卫生工作者说的:
“引发疫情只需要一个人,我们基本上是人形培养箱。”

埃博拉如果错过一个病例,就会再传染六个,然后再倍增。
在一战末期超大疫情之后的百年里,人类也在改变:总人口超过70亿,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发达的畜牧业让大量动物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
对病毒来说,这每一项,都是有利于它们传播的“好消息”,新的病毒层出不穷。
《流行病》中做过一个估算:以现在的人口流动水平,一个病毒两周便可攻陷一个大型城市,一个月就可以传遍全国,两个月感染全球。

对比现实,新型肺炎出现首例患者是在12月上中旬,一个多月以来,它已经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国。
而海外国家中,无论是与中国邻近的泰国、韩国、日本,还是远在欧洲的德国、法国都已经有确诊病例。传播速度让人惊诧。

除了传染性,病毒的另一个可怕的特征是致命性。
数据是病毒威胁最直观的体现。
比尔·盖茨在主持旨在促进全球卫生的基金会工作时,曾经做过一项推算:通过呼吸传播的病原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能够杀死超过3000万人。
世卫组织曾经推测,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到500万重症病例,29万到65万死亡。

全球流行病的死循环:
从轻视到恐慌,
疫情过去后依然怠慢科研投入,
直到下一次疫情再爆发……
“只是流感”,当一个新型病毒开始在人群中悄悄试探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轻视。
普通人在轻视。印度人认为如果得了小咳嗽,只要吃点蜂蜜、柠檬和姜黄,就能药到病除。因此患病初期,很多人没有就诊意识。而实际上,咳嗽正是呼吸系统流行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政府也常常准备不足。一位致力于为预防流行病争取经费的美国官员说:“大家常常会忘记对预防流行病的重视。

事实上,美国政府近年来一再削减公共卫生领域的预算,一次就砍掉20%。
《流行病》中记录,2014年,美国政府没有对流行病进行有效筛查,导致埃博拉病毒登陆美国。然而直到第一例确诊,卫生部门才意识到要追问,医院有没有诊断、接收、治疗埃博拉感染者的能力。
轻视之后的第二个阶段,是恐慌。
当疫情的发展出乎意料,会引发物资囤积。H1N1疫情中,美国就曾经面临过疫苗不足的危机,原因是别的国家都在“囤货”。
接下来,就是整个社会系统受到考验:首先是医院超负荷运转,再发展下去,如果劳动者中有一定比例病倒,那么城市的供电等基本保障都将难以为继。

然而最可怕的是,当疫情暂时过去,周期长、见效慢的科研投入却依然不被重视。
为了溯源病毒,科研人员从蝙蝠,追踪到候鸟、人工饲养的禽类,再到与之接触的人类,几乎要跑遍全球。
研发疫苗的科学家也需要以年为单位的投入时长,而他们常常要为经费不足头疼。疫苗研发机构的负责人,一大工作内容是:四处找寻资金支持。

片中的一组疫苗科学家为了节省经费,把动物实验放在了危地马拉,只因为这里一头猪的价格大概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他们要为此忍受蚊虫叮咬之苦。

正因为相关科研风险大、投入高,大医疗集团往往不愿意做这样的事,反而夺人眼球的大多是用概念包装出来的骗子。
美国一位名叫伊丽莎白·霍姆斯的女子,曾经声称可以用一滴血检测出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一开始获得了无数投资公司的追捧,然而最终泡沫破灭,面临牢狱之灾。
等到下一次疫情爆发,我们依然准备不足,惊慌失措,如此循环。
医护身心压力巨大,感染风险高
每当疫情爆发,我们需要医护人员冲在一线保护大家,但我们,却无力保护他们的安全。
“从之前的疫情中获得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医护人员的安全问题。”《流行病》中提供了相关数据:在中东呼吸综合症和非典期间,医护人员的感染比例高到惊人。2014年到2016年的西非疫情中,有超过600名医护人员感染,其中过半数死亡。

这首先是防护不到位造成的。
一位医生说,当一个病人急需插管,她会选择先救命,而不是先换衣服。
口罩和防护服能起作用的前提是:供应充足、卫生条件适合。为了避免感染,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医生换衣服的房间会设置一面全身镜,让他们脱防护服时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避免触碰衣服接触病毒的那一面。

除此之外,医生作为一个高压工作,也天然成为了病毒易感人群。
“一定要平衡好你的生活,不要工作太久,好好休息。健康饮食。”一位医生说,她常常这样叮嘱自己的病人,但她自己却做不到,经常一值班就是72小时,期间不能回家,吃住都在医院,累了只能在办公室的床上休息一会。

医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值得关注。一位印度的医生说,成功救治10个病人的成就感,也抵不过一个病人在你面前倒下的痛苦。而一位一个人撑起整间医院的社区医生,由于忙于工作,对丈夫、孩子们充满了愧疚。
在如今的湖北乃至整个中国,医护人员都存在过劳的现象。


据《湖北日报》报道,最早集中收治新型肺炎的金银潭医院,医务工作者们已经在高压状态下工作了近一个月。院长身患渐冻症、妻子被感染,却还冲在一线,连续工作48小时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协和医生Do先生 在自己微博上传过一张医护人员的照片,图中八名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躺在地板上休息。

1月28日,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医政医管局局长雅辉介绍,在医院隔离区,医生护士要最直接最密切地接触患者,感染风险非常高;医生戴N95口罩时间长会感觉缺氧,又不能回家,各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确实很大。目前已安排心理专家进行疏导和诊疗。

谣言:比病毒更严重的威胁
疫苗原本是人类对抗流行病的一件利器,但纪录片中,在西非等一些落后地区,前来推广疫苗的医务人员,却被认为是传播疾病的恶魔。针对他们的谣言很快传播开来:有人接种疫苗后死了。随之而来的是切身的袭击。

一位从事疫苗相关工作的官员,邮箱常常收到针对她和孩子的死亡威胁。而在不稳定的地区,医疗站成为了当地武装力量袭击的对象。医疗工作者被殴打、扔进河里,甚至被杀害,并不罕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把“拒绝接种疫苗”,列为2019年最大的威胁之一,仅次于埃博拉。

歧视:人的恐惧总是比逻辑先起作用
纪录片中,一位医务工作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并没有告诉她的孩子们她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更没有告诉老师和别的家长。
她很清楚,如果别人知道她的工作会和病毒打交道,大家就会远离她的家庭成员,不会有人找她的孩子玩:“(他们会说)别碰我,别靠近我。”
而类似的情形,不久前也曾经在流落在外的武汉人身上发生过。

武汉封城后,很多此前离开武汉赴外地旅游、探亲的市民变得无家可归,外省的酒店却视他们如瘟疫,拒不接待,甚至发展到使用武汉归属地的手机号码、开鄂A车牌的车都会被远离的地步。

就像《流行病》中这位妈妈所说:“人的恐惧总是比逻辑先起作用”。
好在经过短暂的恐慌和无序之后,随着媒体呼吁和政府介入,地域歧视的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各地纷纷公布了对武汉人开放入住的酒店名单,一些地区甚至由政府出面安置暂时无法回家的武汉市民。


医疗资源极度不平均:
“要不然就不去医院了吧”
在流行病肆虐时,小镇医院是极容易被忽略的对象。医疗资源会更倾斜给人口稠密的地方,优先获得救命药。
国内的新型肺炎狙击战打到现在,关注度不平均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尤其是湖北境内的武汉周边县市,疫情危急、物资短缺,得到援助的比例却不如大城市高,被媒体形容为“灯下黑”。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一旦出现身体不适,想到医院距离远,会倾向于选择:要不然就不去了吧。他们只有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才会到大城市就医,而往往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

除此之外,很多底层的人并没有稳定的工作,领取日薪,或者有孩子需要照顾,因此他们即便染病也不愿意停工。但带着病毒去工作,又会传染更多人。
纪录片中,一位印度医生周末会到当地的贫民窟去义诊,他说:“病毒并不会只攻击穷人,但在穷人受到攻击时,他们没有能力反抗。”
隐形的女性:
丈夫对我做这件事很生气
在对抗流行病的战斗中,冲在一线的女性并不少于男性,甚至从纪录片跟拍对象的比例来看,女性占到大多数。然而,她们却在很多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被质疑、被忽略。
一位疫苗研发组织的主力科学家说,人们常常因为她年轻,或者她是女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就对她不以为意。而她只能将此作为自己科研道路上的动力。

纪录片中,一位从事志愿救助工作的护士,有可能会接触到艾滋病人等高危人群,她每天只工作两个小时,因为:我的丈夫对我做这件事很生气。
从事医疗工作的母亲经常被儿子们问:“为什么别的妈妈都休息,而你却还要工作?”当孩子淘气时,她的疲惫无人分担。

一位印度医生,妻子也在医院工作,他们夫妻俩约定,谁去忙的时候,另一个就要照顾家。然而丈夫也承认,妻子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为他做出了牺牲。
在对抗新型肺炎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了不起的女性。

有护士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戴防护设备的时间,用剪刀剪去了一头长发。
有女医生为了怕感染家人,在家门外蹲着吃完了年夜饭。

女性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带领团队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女性并不是弱者,她们正在为全社会提供保障。
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考验每一个人,谨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人们致敬。
疫情依然严峻,针对以下人群,
我们正在寻找采访对象!
#我在疫情一线#
不论是您是在湖北还是全国其他地区,只要您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后勤补给人员、记者、患者或患者家属,我们希望听到您的见闻和最迫切的需求。
#我的武汉现场#
如果您正身在武汉,如果您愿意讲述在“封城”后的实地体验见闻,我们希望把它传递给更多人。
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一条编辑,我们期盼您的消息!
一条编辑部邮箱editor@yit.com
或直接在文章下留言。
请您留下所在地、职业,大致讲述您的见闻与故事,如合适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进行采访!
如有图片也欢迎一并发来。
-
yello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9 00:52:20
-
珺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0 07:45:01
-
MIC_ma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19 21:33:46
-
ofnw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11 02:15:33
-
锦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22:47:20
-
豆友20554970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22:38:49
-
家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3 22:24:16
-
闲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1 14:51:32
-
豆掰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1 00:16:24
-
拾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1 16:16:37
-
孔网河畔书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1 08:42:01
-
FF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1 01:23:47
-
可持续再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21:26:35
-
zer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21:21:15
-
法鲁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20:12:27
-
It's m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9:17:22
-
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8:35:48
-
野猪闯进葡萄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7:58:27
-
萧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3:34:53
-
静呀静静静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2:45:03
-
消失的地平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2:08:34
-
Mr.龙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1:47:51
-
湛湛兢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