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記# 卡爾維諾:桂離宮
老雜誌上讀到卡爾維諾寫桂離宮一些段落。
卡爾維諾畢竟是écrivain,在哲思、歷史緯度上並沒有多少深入,可他有著優秀作家的敏銳,因而有幾個「點」頗能延伸思考,順手記下:

「點」一:
分岔小徑,一直綫直徑,一曲曲折折。直徑最後止於一個終點/停頓點,法語叫「死點」。
「點」二:
路徑上的踏石,是一種綫路定製;這讓我想起其它鋪材的比較——不管是碎石路面、或別的花樣石板地磚,平鋪路面確實少了許多隱形指引意味。
踏石,墊腳之石,停頓的意味更為明顯。意欲誘導觀望之處,墊一塊頓足之石,詞語簡確直白。然則,也是一種限制——可觀望之處,觀望之餘,可否左右另觀之?為足下之石所困,散漫自由發揮的觀望,倒顯得輕浮冒昧,是以踏石鋪徑,自帶幾分拘謹之味。

「點」三:
景隨步移,景物在變,鏡像反射,變的還有觀景的人心。
「點」四:
園景可以製造各種「驚喜」——物理層面、身體層面、移動層面、視覺層面、聽覺層面、觸覺層面、香覺層面。
卡爾維諾此處挑出「感觸層面」——製造感觸層面的意外。他特意配上一個出色的小故事:
大阪附近一個寺院,面朝大海,千利休卻叫人種上樹籬,完全遮掩大海美景,僅僅於樹籬近前放置一淺水缽。
人俯身捧水欲飲,水面映人面,此一感觸意外。
飲完擡頭,驚現水缽斜上方,二樹之間,一樹洞直望海景,遠遠不盡。此為感觸意外二。
人面水缽之小,反差洞窺海景之大。水在近手漏逝,觸感,水在遠海不及,惟視感。
層層落差、映射,造得好。


最後,千利休引用宗祇 (1421-1502)句子:
這裏,一點水
那裏,樹之間
大海!
————————————————
【2024年4月1日補充】
今見Thomas Edwin Mostyn(1864-1930)一幅油畫,意象有點與千利休典故相應,不過,綠色樹籬換了白色門牆,又很大不同,西方畢竟更直接彰顯。東方更幽微,曲折,層次豐富。

-
魔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27 14:23:45
-
AntiMorph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0 14:57:55
-
脆弱小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0 11:11:35
-
亘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0 10:03:11
-
黄油老虎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0 09:59:37
-
雪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0 00:24:55
-
鸟居清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0 00:16:08
-
Cron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08 20:33:59
-
几木几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08 20:07:11
-
長園花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08 19:18:14
-
K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4 01:18:50
-
IL-I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19 17:47:16
-
饱腹论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18 08: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