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寶碩:洞簫十六字訣
没有一本武林秘芨,可以教出绝世武功。中国所有传统技艺之中,都着重心法,技法居其次。为什么呢?艺术与文化紧密相连,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文化与人生修养,是学艺的基本功,是艺术的提升之途,须要长时间的投入,甚至要用一生的岁月来领悟,一个技艺,不是光看书本文字就能掌握的。修习洞箫,当基本技术掌握之后,继续深化的艺术路向是什么呢?应该将洞箫技术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中华文化能成为学习洞箫的路向指引,以传统文化的美学,作为修习洞箫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引,有这十六个字: 逸远 清幽 奇峰 跌宕 澹泊 涵虚 聚气 凝神 中国文字十分具象,能传达深层的意思,以传统文化的美学概念,找出这十六个字,称之为箫诀,作为修习洞箫的具体提示,简单易记,在练习时能有一个标准,这是修习洞箫的重要指引和心法。

逸远
洞箫是无争的乐器。 箫者难得是这个逸字。 逸,是闲适,是无欲无求,是来去自如,是自得其乐。 箫声难得是这个远字。 柔而不弱,轻而不虚,强而不猛,坚而不硬。 远听,声远益清。 近听,不嘈不吵。 气定神闲,自在无碍。箫声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由箫者的心传至音乐里,故此,箫者之心,须安适、无争无求、逸远超脱。
清幽

清幽是气质,是性情,是洞箫特有的特质。 在吹奏中能清楚辨识演奏者的心声。箫似其人,亦即是说箫声反映其心。所以说,要进入洞箫清静脱俗的境界,箫者也须点敛自身。 戒骄,戒燥,清其心,澹泊其意。 然后箫声自然清幽飘逸,脱俗无染。
奇峰
古人有云:至于初学,务求平正。既能平正,务求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句经典用于学书法,亦适用于学洞箫,甚至适用于做人做事。平正,是指基本功和踏实的学习态度。险绝,是指创意和积极的进取心。在艺术上,平实与创意,永远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每座山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高度,每座山都自然呈现自己的性格。不为刻意标奇立异,平常心是道。 不为创作而随心创作,音乐即是心声。 不求突出而能奇峰突出,如山之沉寂,在静默中横空出世、顶天立地。 在平实中充满创意,在传统中推陈出新。永远是箫者的最大难题。
跌宕
变幻就是永恒。 箫声之魅力,是箫声内里蕴蓄着巨大的张力。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如太极之绵密,如强弩之千钧。 其中,有强弱的对比,刚柔的对比,明暗的对比,快慢的对比。 如山之跌宕,自然,随意,而又出人意表。 澹泊
洞箫之声清纯,能将吹者之内心反映无遗。 清者声清,浊者声浊, 雅者声雅,俗者声俗。 恶者声恶,燥者声燥。 无所求者,澹泊名利者,其箫声必雅淡而动人。 习箫即习人,习箫之路是修行之路。
涵虚
中华文化重点在圆融。 圆融,包容了世间的变幻。 洞箫是包容的乐器。 洞箫之声能古能今, 洞箫之音能刚柔并蓄, 洞箫之情能感动众生。 然而,心有多宽,音乐就有多宽。 箫者之心应当宽容,涵蕴虚空,称之为涵虚。 箫者之心如果能包容万物,其箫声才会包容万物。 箫如其人,声如其心。 箫声里可以蕴藏多少感情,多少音乐,就看箫者之心量情怀了。 聚气
洞箫的表现力量在于气,而气的运用在于聚。 心凝聚则气凝聚,一切由心而发,气息变化,音色变化都是随心而动。 心稳定则万事能办,一句记之曰:四両拨千斤。 气由心生,心稳则气稳,用心专注则气息集中。用气不靠大力,不靠大量,而在于准确。准确使吹奏能挥洒自如,该强、该弱、该大、该小,随心所欲。
凝神
一心不乱谓之定。 心不涣散,专注冷静, 谓之凝神。 凝神则箫声凝聚有神。 此时,无成败得失,无人无我。 箫声随心所至。
世间绝对有武林秘芨,就是中华文化。
人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中华文化之中找到答案,找到指引。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是无数前贤的智慧结晶,是无数代人的真实经验,能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当然包括如何吹好洞箫。与洞箫相遇是缘份。 旋律句句飞过,心意相通,呼吸与共,胜却千言万语。 在箫声中,在你我的吹奏间,感触良多。 人间多风雨,一片至诚在。 铭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