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若水——与豆瓣有关的小杂感
我不善交友,因此一直很佩服那些朋友遍天下的人。自然,不善交友可能是某种性格缺陷,不过既然是性格的原因,自己也没啥办法。好在随着年岁增长,发现绝大多数社交并没什么意义,于是就坦然接受相对冷清的朋友圈了。
事实上,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朋友圈和关系密切的朋友。但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发现很多人不知怎么就走散了。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跟班里某个同学关系极好,因为大家住得不算远,几乎每天都要见面,不是他来找我,就是我去找他。在一起并没什么特别有趣的事可做,无非就是闲聊乱逛,但十二三岁的年纪,生活处处都是惊喜不断。
等到上了一学期,重新分班,我俩不在一个班级了。几乎是忽然间,彼此就不相来往。在学校里遇到,点头打个招呼,再后来,连招呼都懒得打了。
我倒还好,可对那位同学来说,这件事仿佛给他带来了刺激,后来在背后对我颇有微词。
后来的生活与工作——大多是工作中,我时不时还能遇到类似经历。比如在工作单位跟某人关系很好,可一旦离开,就几乎不再联系,就像从不认识那么个人似的。
我也在检讨,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结论是并没做错什么。
人与人之间,相遇,无非是机缘巧合;同样,分离,无非是缘分散尽。而所谓机缘,除了彼此性情契合,有共同语言,跟共享的客观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身处相同环境里的人,能够相互交流的内容就丰富,反之则匮乏。一旦其中一方脱离了这环境,原有的默契与平衡都会被打破。
人是适应性很强的动物,一旦转换环境,所思所想乃至看待事物的眼光都会发生惊人变化。以那种眼光去回看过去的同好,形同陌路也不奇怪。
本质上,所有朋友之间的失联都是相互抛弃,谁也无需抱怨或愧疚。成年人的交友之道,不是以利益相关为纽带,就是以趣味相投为黏合剂。
在我看来,无论哪种都没错,重要的是分清楚规则,即不能拿前者的标准衡量后者,亦不能以后面的标准要求前者。

最近两年,我几乎没什么像样的社交,大多时候闭门读书和写书。反倒是在豆瓣上跟人互动多一些。
豆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总能找到一小群趣味相投的人。大家的交往都是“君子之交淡若水“,不过于亲密,都保持适度距离。反正我从不主动要求加豆瓣友邻的微信,仿佛觉得那样一来,原有的默契与平衡就有被打破的风险。
“淡若水”偶尔也自有令人惊喜的魅力。随便举个例子吧,前两天在豆瓣读书上发现我的小说《世界的误算3:永生之惑》已经建立起条目(这是出版社的功劳),连封面都没出来,我还是忍不住发了条广播,请看到的友邻顺便点击一下“想读”,因为似乎听说“想读”的热度会决定未来此书是否会被推荐一下。
由于平时我并不活跃,互动者也就那么固定几个人,所以没抱太大期待。结果没想到一下来了二十多个点击。说实话,感动。
新年将至,希望未来的一年里,我身边无论哪个层面哪种意义上的朋友,大家继续保持这种“淡若水”的交往原则,有话聊,不嫌长;无话说,不怕短;宁可相忘于江湖,也强过相濡以沫。至于在豆瓣结缘的各位,我很庆幸能寄居在这个角落跟大家为邻,咱们现在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