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9年个人书单与好书推荐(历史、文学向)

今年前前后后读完了50来本书,从标记时间上看,读书高峰期主要集中于二、三季度,从类别来看,依旧集中在历史和文学领域。年末照例整理一下今年的书单,选取一些今年印象深刻的好书(8分以上)简单地点评和安利一番。(不分先后)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奥斯曼土耳其是一个极其容易被忽略和低估的一个帝国。受中学教科书影响,除了作为在同盟国中与德国、奥匈帝国沆瀣一气的“一战”沙包,以及和辛亥革命同为东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凯末尔革命之外,很多人对这个横跨欧亚非、绵延六百年之久的巨无霸几乎一无所知。
从国运上来说,奥斯曼土耳其的命运几乎和中华帝国如出一辙。这个雄踞欧亚大陆的伊斯兰王朝在鼎盛时期曾经一度是欧洲诸国挥之不去的梦魇,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拉响“中世纪911”的恐怖警报、到纵横巴尔干半岛与称雄地中海、再到罗德岛、马耳他与勒班陀的血雨腥风,这个东方强权帝国曾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为15至18世纪的欧洲带来了令人窒息的军事和外交压迫力,成为唯一一支能与欧罗巴群雄正面叫板而不落下风的力量。然而当欧洲文明经历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后,逡巡不前的土耳其依旧沉湎于伊斯兰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幻想中,在近代沦为了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走上救亡图存之路的“西亚病夫”——既视感何其强烈。
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样,近代以来不断在战败中沦丧国土的奥斯曼土耳其也面临着和清末同样的问题: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实现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在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和经济侵袭中捍卫民族的自尊与自决。虽然在此消彼长中认识到差距的土耳其人早在17世纪开始就在不断尝试通过改革来遏制帝国衰败的势头,但历史荣耀的惯性滋生的盲目自信与傲慢,对自身体制的优越感与对异教徒体制的不屑一顾,始终让统治阶级不愿面对帝国已经在不断进步的西方文明面前日趋衰落的现实。在数次温和变革失败后,这个满身疮痍的泥足巨人终于也在辛亥革命爆发十年之后同样走上了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重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在凯末尔的领导下获得了新生,但帝国的瓦解却为20世纪留下了无数的伤疤,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中东乱局与巴以冲突埋下了祸根。
本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详细介绍奥斯曼土耳其的通史,700多页的篇幅对帝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均有涉及,从这个从云端跌到谷底的西亚版“天朝上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读到无数似曾相识的段落——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多元与统一、宗教与世俗、改革与革命、集权帝国与民族国家、西化自强与民族自决,以及那段印刻着的那段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以色列这个兼具现代与古老的国家在世人眼中一直颇具神秘色彩,从高中课本上学到的滴灌技术到“应许之地”的荣耀与悲情,国内不乏大量介绍犹太人与以色列历史的书籍。这本由以色列学者所著的《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不仅系统梳理了以色列从移民、建国、战争到和解、僵局的历史进程,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塑造犹太人的“犹太性”,以及犹太民族在生存、信仰、自省与幻灭间上下求索的精神轨迹。
书中有着诸多令人感兴趣的宏观叙事,如极富戏剧性的建国之路,跌宕起伏的四次中东战争,从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到贝京、拉宾、沙龙、从暴力到谈判的艰难和平之路,从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之间延续至今的政治分裂……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则在于对犹太人的民族性格鞭辟入里的阐释,如著名的“艾希曼审判”对于犹太人摒弃历史虚无主义、试图与充满苦难的民族记忆达成和解的积极意义,如以色列从政府到民间在血腥的地缘冲突中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强烈的自我批判与反省精神,又如从犹太复国主义兴起时的摈弃传统到现代以色列逐渐趋于从经典中寻找认同的社会思潮演变。虽然本书舍弃了在战争细节与经济崛起等方面更具故事性的笔墨(关于这一部分推荐阅读知乎一小时出品的《以色列》系列),但这些白描式的侧写却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更具深度与温度的民族形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既分裂又团结、既傲慢又自卑、既悲观又乐观、既强大又无助的以色列。
以色列的建国与崛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与地大物博、衣食无忧的中华文明相比,犹太人的民族叙事呈现的完全是另一种极端。第四任总理果尔达·梅厄曾说过,“犹太人拥有一件秘密武器:他们没有其他地方可去”,这个长期生活在流亡与排挤中的民族有着不忍卒读的历史,然而在这种时刻充斥着危机感的环境中,却也锻造了犹太民族极具坚毅与韧性的精神品格,这正是他们能够在夹缝中不断生存下去的信仰与信念支柱,也是我们可以犹太人的故事中读到的信条所在。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所著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一本极为奇特的小说,它是发表于1935年的文集《日本少年国民文库》中的一部分,在80多年间持续畅销不说、甚至在2018年爆发式地横扫了日本的各大图书榜榜首,还吸引了数次隐退的宫崎骏老爷子重出江湖操刀制作同名动画电影,其魅力可见一斑。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讲述的是十五岁的“小哥白尼”在求学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惑与思索,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作为长辈的“舅舅”写给懵懂少年数封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的书信。故事篇幅不长,情节也极为简单,但这本小说之所以能在八十多年间成为包括宫崎骏在内的无数日本人念念不忘的人生读本,原因在于其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探讨了人与人的联结、看待事物的方法、认识财富与阶级的差距、衡量人生价值、如何对待所犯的错误、学会独立思考等一系列极富启蒙色彩的人生话题,最终将话题导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个人类的终极命题。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苦恼,“舅舅”这名人生导师用饱含同理心的温柔语气传达了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东西与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无疑具有醍醐灌顶般的启发与引导意义。
但如果仅仅是作为道德和认知层面的教育读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还不足以获得如此之高的赞誉。原著出版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风雨肆虐世界的前夕,日本在军国主义恐怖的思想与言论镇压下,被异化扭曲不仅是噤若寒蝉的知识文化界,受疯癫的法西斯主义波及的教育界也弥漫狂热的气息。随着战争机器轰隆隆滑向深渊,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被灌输的是忠君爱国的极端思想,几乎无法在课堂上获得独立思考与为自己人生负责这些美德,生而为人应有的人文精神几乎被践踏摧残的一文不值。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吉野源三郎借“舅舅”之口传达的“尽可能保护少年少女免受残酷时局的恶劣影响,想方设法传播自由丰富的文化,尽早树立有关人类进步的理念”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在二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中也自然被赋予了浓厚的救赎色彩。
对于我来说,“逆行者”吉野源三郎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在偏执狭隘的狂热年代中逆流求索的高尚背影,一本从八岁到八十岁都值得反复翻阅的人生读本,一堂平静、温柔、诚恳而有力量的三观启蒙课。它用温柔而无比坚定的语气告诉了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请始终作为一个人而活着,永远请不要丢掉一颗探知世界、活出自我的心。
《剑桥倚天屠龙史》
与仙侠、奇幻、玄幻这类以架空世界观和超自然元素见长的“脑洞派”相比,我们所熟知的“射雕三部曲”等武侠文学往往会截取真实的历史片段作为创作的背景。将虚构的文学作品与隋唐、宋元、明清等大历史无缝衔接,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中取材,借历史人物与侠之大者之口表达中国人对正与邪、善与恶的朴素思考,不仅能使得其弘扬的侠义精神更容易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为读者所消化,更能将渺小的个人命运置于宏大的时代波涛中,无疑拔高了作品的整体格局,这种虚实相生、古今相成的“正史+戏说”风格,正是金庸小说在华人文化圈中有口皆碑的一大原因所在。
虽然糅合虚构与史实是武侠文学的一大长处,但小说家毕竟不是史学家,武侠更不是正史,真实的“庙堂”在作品中更多的是作为虚构的“江湖”的点缀,对于史实内容的引用与刻画自然有其局限性。但《剑桥倚天屠龙史》却是一本以正史的视角重新解构《倚天屠龙记》的戏说之作,在书中,新垣平博士用最严肃的历史叙事笔调去叙述了“假如张无忌和光明顶之战真的存在”这类最荒诞不经的虚构情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是“一段真正嵌入当时历史与文化的金庸武侠史”,张无忌不再停留在纯粹的文学层面游离于世俗之外,而是煞有其事地和陈友谅一样成为了与史学叙事进行互动的一份子,可谓是对取材于历史的金庸小说的一次反向“去伪存真”。
初读此书时,书中那离奇怪诞的叙事手法着实让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越往下读,却越是令人啧啧称奇。虽然是戏说,但并不能简单地用“恶搞”或者“大话”来形容这本书,因为在以假乱真般的大胆融合背后,是作者对现实社会运作方式无比精准透彻的观察与剖析,正所谓“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正是因为对规则与人性洞若观火,才能让天马行空的胡侃扯淡也有极为真实的质感。这种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既弥补了金庸的小说在史实内容上的缺憾,又摆脱了“正史”过于严肃与刻板的桎梏,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契合点,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资深武侠迷与历史爱好者的组合炫技,让人读完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值得所有的金庸与武侠文化爱好者一读。
书评: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绝妙契合
《鱼翅与花椒》
1992年,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在考察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途中,在成都偶遇了改变人生轨迹的三道菜:凉拌鸡、豆瓣鱼和鱼香茄子,在对川菜一见钟情后,做好了“啥都吃”觉悟的扶霞毅然选择四川作为留学久居的根据地,开启了一个歪果仁吃货的美食探索之旅。在这本令人又馋又好笑的吃货自传中,这位初来乍到就差点被皮蛋那“伴着硫磺色光晕的恶臭”熏晕的英国人却经历了从叫苦不迭到放飞自我的过程,先是被川菜俘虏,再被湘菜收编,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向西方世界安利中华美食的道路,读起来真是令人又嘴馋又好笑。
《鱼翅与花椒》是一本非典型的美食题材纪实文学,鱼翅与花椒这两种食材,代表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与奇异。在书的前半部分,扶霞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充满酸甜苦辣的觅食与学艺之旅:旮旯角落里撒满牛肉臊子的担担面,毛骨悚然地打破食物禁忌的猪脑花与兔脑壳,沾满菜市场鲜血的现杀活鱼活鸡,以及在烹饪专科学校中的厨师修炼……但扶霞笔下的的美食历险与川菜情缘并不止于安利中国味道,更涉及了中华饮食文化中许多精髓的部分:对于庖厨的地位演变,对于中国人传统意识中对外国食物的偏见,对于刀工的美学意义,对于调味、火候和口感的艺术,对于“中国菜”的多样性,乃至于紫禁城皇家御膳背后的故事、珍稀食材的道德性问题、味精的使用、食品安全危机等等,都体现了扶霞这名异域来客在色、香、味的表层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探索,是吃货们不可错过的一部深夜放毒佳作。
《鱼翅与花椒》的主题无疑是美食,但它同样也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以寻味之旅作为载体,扶霞记录的其实是自己对异国文化从接受、到狂热、再到厌倦、最后返璞归真的曲折历程。江淮与川湘,鱼翅与花椒,品的是舌尖滋味,酿的是生活态度,总而言之一句话,让我们美食作伴活的潇潇洒洒,寻味山川共享风味人间,只要随心所欲大快朵颐,老娘一点儿不管别人怎么想。
书评: 让我们美食作伴活的潇潇洒洒
《无缘社会》
2009起年,日本NHK电视台策划录制了一档名为《无缘社会》的特别节目,追踪调查了一批死亡后尸体无人认领的死者的人生轨迹,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巨大反响,“无缘死”与“无缘社会”的现象在日本这一高度成熟发达的社会悄然浮出水面。
所谓“无缘社会”,即没有人与人之间没有关联、各不相干的社会。书中聚焦了一批与社会失去关联、被迫独自生活乃至于孤独地死去的“无缘死者”:横死路边的无名尸体、无人认领的骨灰、孤独终老的老年人、因失业而与世隔绝的上班族、终生不婚的单身女性、年富力强的“家里蹲”、失踪的高龄者……经济萧条、老龄化、城市化、人口流动与集聚、中小城市的衰退,加之单身、不婚、少子等观念的盛行,在人际关系日趋式微与脆弱的城市生活中,丧失与家庭和社会的接触点后孑然一身的案例比比皆是,可以说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赖以支撑的以家庭为核心的关联形态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诚如书中所言,“这是一个任何人不与别人交往也可轻易地独自生活下去的时代”,正因为现代文明所赋予的过度的便利性,“无缘感”不仅仅存在于老年人这些边缘化的人群,这种对孤独的焦虑与恐惧在三四十岁这些更广泛的年轻群体中的蔓延,才正是冷漠的“无缘社会”的表现。根据调查,2010年的日本就有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而再过二十年,日本社会中独自生活的“单身家庭”将高达近四成,在“东京沙漠”中无助喘息的日本年轻人,也同样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面对日趋松散的以血缘、婚姻、职场等为纽带的传统人际关系,如何在逐渐瓦解的旧秩序上构建能够重新维系彼此的新型社会网络,让在无缘风险面前显得无比脆弱的个体通过“结缘”续写与世界的关联,是研究“无缘社会”这一课题的初衷。我们确实已经来到了一个普遍对别人不感兴趣、且独自生活成为理所当然的时代,但这本书最希望向我们传达的是,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即便不是家庭、公司和故乡这些关系强劲的传统纽带,人还是可以建立某种宽松的新型“关联”(网络关系就是其中之一)来维系彼此,毕竟,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这三本书中我先是接触了《财政密码》,然后陆续读了《哲学密码》和《军事密码》,个人的阅读体验为《财政》大于《军事》大于《哲学》。可以说郭建龙的这几本书是我近年阅读体验最好的史学作品之一,虽然作者是记者出身,但写起历史来整体结构条理清晰,史料干货丰富,通俗易懂而不乏深度,非常适合中度历史爱好者阅读。
有别于传统的以政治为主轴的史学写法,“帝国密码三部曲”分别从财政和税收制度、政治哲学思想、以地理为核心的军事战略三个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具有侧重点的通史性质的梳理。虽然是科普向的读物,但这三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对秦汉到明清的时间轴各自进行了周期性的划分,概括总结了“历史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的逻辑性——如政府集权财政的三大周期所催生和依赖的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和垄断货币发行这中国经济的三叉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哲学经历了西汉至隋唐、宋代至今这两大周期,历朝历代的军事战略重心则随着地理视野的拓宽和经济社会的变迁不断在关中、长江、中原等区域迁移、摇摆、整合。
书中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核心观点,三本书之间的相互“串戏”也十分有趣,阅读“三部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对中国史进行串联梳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如作者在《财政密码》的前言中所说,当了解了古代的财政等领域的逻辑后再来看待现代问题,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并能够判断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走向。我们会发现,现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总能在两千年的治乱兴衰中找到影子,其中暗含的某些逻辑和规律或许能为我们看待某些问题的视角提供帮助,“帝国密码三部曲”的精华要义也正在于此。
《山茶文具店》
《山茶文具店》是一个典型的细碎温和的日系故事:镰仓有一家代代相传的老字号文具店,主人公第是11代女性传人,平日以代人写信为主业,故事就以她为委托人代笔的书信展开。
从给死去宠物的吊唁信、宣布离婚的公告信到拒绝借钱的回绝信、写给挚友的分手信等等,三言两语短短一封信虽然看似简单,但从信笺、笔墨到字迹、邮票,精挑细选与字斟句酌中却无一不倾注着代笔人的匠心:比如吊唁信的磨墨方向要和平时相反,这样磨出的墨更淡以免颜色过深,信封和信纸都要用素白色;向亲朋好友告知离婚的信用铅字印刷体现真情和温馨,并选择夫妻结婚那年推出的邮票;写绝交信时要用无法轻易撕破的羊皮纸以表决心,并用镜像文字表达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针对不同身份的收信人,抬头、措辞、封口、文字的横竖方向都不一而同……在讶异于书信也能如此郑重其事、繁琐讲究的同时,也不禁感慨,一封诚挚的信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推敲打磨上,日本人在“繁文缛节”上的严谨细致,着实令人叹服。
书信的传递,本质上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梳理,无论是爱慕、温情、伤感亦或是遗憾、不快、决然,字里行间所凸显的不仅是仪式感的塑造,更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尊重,即便是一封怨气满满的绝交信,也值得人去细腻认真地对待。在情感的传达变得廉价与粗糙的网络时代,手书中的喜怒哀乐与纸短情长更显得弥足珍贵。
《金雀花王朝:缔造英格兰的武士国王与王后们》&《空王冠: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
上承诺曼王朝、下接都铎王朝的金雀花王朝是中世纪英国存续时间最长、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封建王朝,从政局的稳定性、政治结构的奠基性、民族与文化的整合、军事成就、王权与神权的结合、语言与艺术的发展等方面来衡量,1154年至1399年对于这个未来的日不落帝国来说都是走向统一、进步、继而主宰世界的基石。而这个绵延了245年的王朝对于后世最重要的遗产,则是确立了将权力置于合理界限内的政治原则与在斗争妥协中求同存异的民主精神,金雀花王朝的历史正是一部国王与贵族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斗争史,西方政治史中著名的《大宪章》就是在不断的争吵与修订中通过协议和法律来确定了国王的权责与王权的边界,这种一言不合就掐架的政治生态也孕育了民主宪政的雏形,并让西方社会朝着与大一统集权国家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时间线承接《金雀花王朝》的《空王冠》着墨于兰开斯特和约克两大家族兄弟阋墙的玫瑰战争,时间跨度和人物事件更为紧凑,这一因争夺王位而爆发的内战因在莎翁的戏剧《亨利六世》中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标志而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但这一持续三十年的血腥内战结局却很凄惨也很有戏剧性,两大豪门的一整代人流干了鲜血,最后却被“野种”都铎家族渔翁得利,两大家族的家徽红白玫瑰也被胜者美化成为联合与统一的象征,绘进了英国皇室的徽章中。
值得一提的是,因美剧而火遍全球的《冰与火之歌》虽然发生在一个完全架空的魔幻世界,但中世纪风格满满的七王国与诸王纷争的故事却有不少取材于金雀花王朝与玫瑰战争历史的部分。如维斯特洛大陆的地理版图与不列颠群岛有颇多相似之处,北境的长城参考了罗马帝国时代所筑的哈德良长城,瑟曦、詹姆和提利昂所属的兰尼斯特家族(Lannister)几乎就是玫瑰战争中以红玫瑰为家徽的兰开斯特家族(Lancaster)换了个马甲,兰尼斯特与史塔克家族的战争一如兰开斯特和约克家族的战争一样纷繁复杂又血腥残忍。因此喜欢“权游”的人多少可以在这部没有龙、异鬼和三眼乌鸦的《冰与火之歌》中找到一些维斯特洛大陆的既视感,可见多读一些历史,对于解读流行文化也是有好处的。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很少有纪实类文学能像《血疫》一样,用开头短短的十余页就让人如此毛骨悚然、背脊发凉,将读者紧绷的恐惧情绪引爆到了极点。
在今年5月热播的美剧《切尔诺贝利》中,苏联核专家勒加索夫和乌拉娜向中央委员会报告核事故的可能造成的后果时这样描述:“辐射粒子随风吹向整个大陆随着雨水落到我们身上,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在我们喝的水里,在我们吃的食物里,这些子弹大多会带来持续一百年的伤害,还有一些可能持续五万年……半径30公里内的一切都会被彻底摧毁,核心中全部的放射性物质都会在此冲击下被释放,拓展至大约200公里外的地区……大部分区域会受到几乎永久的食物和供水污染,患癌率和新生儿缺陷率会陡增,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里起码在100年内将完全不适宜居住”。说罢,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面色蜡黄,带着不可置信的表情不自然地摆动着双手,随后摘下眼镜抿了抿嘴唇,声音甚至有些结巴。除了美军打进莫斯科的消息外,大概没有什么能让强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巨头们如此神色凝重了。
千百年来,人类从敬畏自然、顺从自然、探索自然再到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但肉体在自然面前的脆弱和石器时代并没有太大区别。今年和《切尔诺贝利》同期播出的美剧《血疫》所描述的是另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和艾滋病毒同样来源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之初高达90%、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依然有50%的可怖致死率与空气传播的可能性让埃博拉的肆虐比任何灾难片都来的骇人惊悚,它在“出山”时如黑板擦一般消抹了非洲数个聚落的所有生命,而2003年在全世界引发恐慌的“非典”的死亡率不过11%。
在极具“生化危机”风格的引子后,本书进入了人类与病毒漫长的拉锯战阶段。从1976年恶魔从阴影浮现至今,经过无数的牺牲和研究,虽然目前埃博拉病毒的威胁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作者仍不无警醒地写道: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而埃博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所启动的免疫系统。《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和《血疫》的病毒散发着地球母亲对人类无声的嘲弄,也因此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与自然的可畏。
《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在阿富汗这个国家的近现代史中,外来入侵者的身影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始终阴魂不散。由于地理区位因素,阿富汗从两百多年前就成为了大国之间博弈的角斗场,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三次出兵无果、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落得个遍体鳞伤、再到2001年美国兴师动众发动阿富汗战争最后黯然离场,这个国家颠簸曲折的近现代化进程屡屡被蛮横的外力所拦腰折断,而任性的强权大国们每每在这座“帝国坟场”留下的不仅是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大地,更是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成为宗教极端主义不断滋生蔓延的天堂。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外来者的人数更多、力量更强,但阿富汗的乱局始终不曾消解,一波又一波的侵略者留下的烂摊子加之国内新旧世界尖锐对立造成的分裂与内乱,让阿富汗的重建显得无比棘手。如作者所言,美国的对手并非一个国家、组织或固定实体,而是一种环境,真正难以消灭的其实是那些看不见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源自贫困、武力、仇恨、羞辱和侵略,并且已经深入伊斯兰世界的土壤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极端主义的生存空间也许会不断被挤压,但社会二元对立的消弭与混乱的平复依旧会道阻且长。
本书的作者为阿富汗裔的美国人,书中满怀对故乡的家国之思与家国之痛,饱含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冀望,读来令人动容.阿富汗作为中国的20个邻国之一,但除了混乱与贫穷之外,大多数人对这个国家知之甚少,这本书无疑对我们了解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很有帮助。
《奥古斯都》&《斯通纳》&《屠夫十字镇》
约翰·威廉斯大概是我今年最爱的宝藏作家,这个文学圈的边缘人物留世作品只有寥寥数本,但部部都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后回味无穷的佳作。《奥古斯都》是我迄今读过的最独特的一本帝王传记,以书信的形式拼凑出了一个时代的群像,堪称文学与史学浑然天成的天才之作,尤其是最后一章的独白堪称绝笔。《斯通纳》用短短三百页一个记录了普通美国知识分子乏味、懦弱却又真挚、深情的一生,无助地使人叹息,纯粹地让人动容。《屠夫十字镇》的主人公是一群游弋于群山间猎杀野牛的荒野猎人,是一个尝试投身于陌生的环境中去寻找和发现自我的故事。三部作品各有千秋,这个51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丹佛大学教授在周围人眼中始终是个放纵不羁、不可理喻的异类,有同事甚至直斥“这个混蛋到底是怎么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有些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在他的小说里化作一种压抑而鼓动的基调,读约翰·威廉斯的小说,仿佛就是在等待着一种意欲破茧而出的力量得到释放。
《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
今年七月,我随团在青海与甘肃旅行,大巴车沿着西北的崎岖道路从青海湖翻过祁连山向河西走廊缓慢而颠簸地行驶,我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读着李娟的《冬牧场》,不时抬头往窗外望去,成群的山羊和牦牛就在苍茫无垠的旷野上逐水草而歌。李娟笔下的塞外宁静而深沉,长期生活和流转于新疆各地的异域经历让她的文字有份独特的纯净和质朴,其中没有任何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有的只是最纯粹清朗的自然和生命。但透过字里行间,李娟脚下这片大地的荒凉与静默总会在可爱与逗趣背后带给人一种幽深的寂寥,尤其是《冬牧场》写作的背后,是和哈萨克族牧民在环境恶劣的地窝子里蛰伏3个多月的艰苦生活,天寒地冻的冬季牧场和平静坚韧的草原牧民在书中是那么的风轻云淡,但越往后读,尤其是读完后再翻后记中的照片,轻盈俏皮中的哀伤就不自觉地往上涌。豆瓣有评论说,李娟的文字的卖点是经历,我们今生都不会有的经历。在被各种油腻而浮夸的信息阻塞的都市生活中,时常翻一翻李娟的散文,遐想一番在天山南北做裁缝、卖百货、看风景、交朋友的世外生活,那个辽阔又寥落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见底。
《汴京之围》
“帝国密码三部曲”作者郭建龙的作品。比起言简意赅、夹叙夹议的密码系列,这部堆砌史料的流水账稍多了一些,重点围绕外交、战争和人事三个维度叙述了靖康之难的前后故事。纵观下来,北宋对辽金的外交失策在某种意义上比战争的失利后果更加惨痛,短短几年从收复燕京的云端跌至国破家亡的谷底,统治阶层在谈判桌上的朝三暮四与在战场上的举棋不定共同葬送了汴京的盛世繁华,清算阶段用嫔妃宫女充当赔款价码着实讽刺,民间艺术对徽钦二帝的揶揄嘲弄也是耐人寻味,经济社会繁荣活跃、政治军事冗滞孱弱的赵宋一朝给后世最大的教训在于,没有强大的军事和外交力量做自我保护的后盾,再多的财富也终究都是脆弱的泡影。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
常年国内盘踞各大书店畅销榜的小说,去年播出的同名美剧也是口碑炸裂,故事围绕那不勒斯一个贫民区的两位女孩展开,以第一人称视角刻画了“我”与闺蜜莉拉持续半个多世纪相互扶持、暗暗较劲的曲折友谊。小说语言平实,人物刻画饱满立体,尤其是心理描写极为细腻,引用豆瓣的一个热评:可以说是你长到多少岁就可以体会到角色的多少岁的作品,在你年龄之上的部分你只能赞叹和全盘接受,带着遐想和恐惧。
-END-

-
一个南方的汉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5 03:22:59
-
石宇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4 11:45:44
-
崆峒派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7 10:06:23
-
Yimiro_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9 19:34:49
-
YOYOYOYOYOY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1 16:24:26
-
九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0 06:44:54
-
Pius XIII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6 08:16:16
-
z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15:38:44
-
来两克som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16 08:00:5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3 16:51:48
-
豆友aqSf9s55l8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3 15:54:01
-
jin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4 06:25:01
-
木木111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2 11:02:22
-
Pe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2 00:59:34
-
豆友sM_LduwJys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0 17:07:43
-
一小点点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11 21:14:23
-
cam238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12 16:05:50
-
呼噜呼噜浩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8 21:14:44
-
魏某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3 14:53:20
-
叫咘咘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9 21:28:33
-
OKokok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9 16:31:48
-
少少甜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6 09:06:33
-
freex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5 14:22:32
-
麦克?麦考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2 08:43:27
-
陈怡冰cj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07 11:21:17
-
To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9 00:09:34
-
归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31 21:29:33
-
肖方聪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3 00:51:10
-
无修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7 21:03:03
-
豆友187365617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6 14:08:15
-
矿泉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31 10:55:34
-
晚柠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9 00:16:41
-
清竹云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7 21:22:15
-
Manifes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7 09:29:52
-
小肥的媽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8 10:10:45
-
东风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2 01:13:05
-
Naon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3 11:19:02
-
晴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1 22:48:09
-
zspilot24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9 15:12:28
-
弯弯娜12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7 18:05:45
-
雨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4 23:07:38
-
NEF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2 09:20:47
-
叶~梓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0 20:15:42
-
悠然飘远方的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2 10:45:57
-
yxsmidhn豆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1 00:29:35
-
淮水竹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3 17:00:30
-
囡安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3 02:16:57
-
二五不是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31 07:50:07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31 05:41:4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4 23:19:32
-
普罗泰格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9 21:27:32
-
谨西扶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1 21:48:5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7 10:24:18
-
无话可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6 07:56:11
-
lililihoo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5 17:23:35
-
Shank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4 18:24:26
-
北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6 11:29:08
-
yetnotatouc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7 22:36:35
-
冰箱的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6 00:00:47
-
Win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9 20:00:25
-
豆友23771589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4 21:59:11
-
い听梦ず祭雨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8 23:05:41
-
尔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5 20:07:50
-
臻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2 15:22:09
-
Owlel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1 23:33:15
-
豆友13111737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3 09:05:04
-
Schweinch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15:41:59
-
yoyobab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9 10:33:03
-
人间笔记本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8 22:40:0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5 22:10:28
-
伪善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2 07:39:07
-
豆友225729580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2 00:05:02
-
@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3 18:39:24
-
豆友20510196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1 20:50:02
-
千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1 09:34:27
-
Silvia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7 00:02:00
-
行者无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31 22:29:12
-
何胖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31 12:34:04
-
Av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30 15:53:5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9 17:56:54
-
哈哈哈哈啦啦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8 08:44:36
-
羊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2 16:44:45
-
137****720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0 15:52:24
-
Shirley CHE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9 12:23:58
-
SilenzioBl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6 09:45:12
-
Hana-B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2 16:59:53
-
幻che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1 00:30:48
-
Siesta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8 22:33:44
-
静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3 17:08:46
-
阿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3 12:57:39
-
vousmevoye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6 11:43:36
-
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5 22:40:32
-
似水_年華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3 15:07:07
-
巴鲁爵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4 15:20:27
-
晒太阳的小狐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11:31:46
-
张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7 22:45:14
-
意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1 18:10:25
-
whate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31 00:14:24
-
小向向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8 17:08:34
-
乌贼席地而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