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谷浩和大卫·赫恩,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讲?
本文是《滨谷浩》和《摄影师手册》两本书的硬广。《摄影师手册》是我今年花费心力最多的一本书,目前已入库,十二月中旬上架。
无印良品文库本《滨谷浩》和小册子《摄影师手册:玛格南摄影师大卫·赫恩谈艺录》是读库近期出版的两本书,前者我刚读过,而后者,我更是陪伴它长达一年两个月之久,看着它从毛稿一步一步逐渐成型,变成一本质感冷静而理性的“灰皮书”。
读过这两本书之后,我坚定地认为,它们必须放在一起讲。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两位男主角。

滨谷浩是一位日本摄影师,一九一五年生于东京,一九三七年成为自由摄影师,一九六零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是该社首位亚洲摄影师。他醉心于民俗学,曾专心拍摄日本海沿岸的渔村和农村生活,也曾远赴撒哈拉沙漠、南极等地拍摄自然风貌。

大卫·赫恩比滨谷浩年轻十九岁,入选玛格南的时间却只晚七年。一九三四年,赫恩生于英格兰(但从文化渊源和自我认同上,他觉得自己是苏格兰人)。在六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不但涉足商业摄影,也完成不少严肃的报道摄影项目,而《摄影师手册》则是赫恩与评论家比尔·杰伊关于摄影的探讨:通过镜头,摄影师如何将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
那这两本书,或者说这两个人之间,除了都是玛格南摄影师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的连结呢?
一、重视研究工作,工夫在拍照之外
在谈到如何完成单幅照片和专题作品时,赫恩都一再强调“你应该成为你所拍摄领域的准专家”,摄影师应当“热切地检视、阅读、探讨、研究”之后,才能“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失败”。而滨谷浩则用一种更感性的“体验派”方法,在拍摄《里日本》项目时,为积累相关知识并深化对它的理解,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置身当地,认真观察,悉心感受”。
《摄影师手册》中引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关于棉花的故事。
他被斯特赖克派去南方拍一组有关棉花的照片,他正准备离开办公室时,斯特赖克突然问:“我想你对棉花有所了解吧?”迈登斯说:“不了解。”斯特赖克便要他放下相机包,然后转身告诉秘书:“取消卡尔的行程。”迈登斯后来回忆道:“我们讨论了一下午,晚饭时接着聊,接着是整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我出发的时候,已经懂点儿棉花了。”
而那些不花时间投入前期准备或整理思路,而是时刻把相机拿在手中、四处扫街、自称为摄影师的人,拍摄的照片必定有其局限。赫恩认为,在实际拍摄之前和之后都要做很多工作,所谓“工夫在拍照之外”,我想滨谷浩一定认同,因为他自己就是半个人类学学者。
二十四岁时,滨谷浩读到迁哲郎博士的《风土:人类学的考察》,感触颇深,这本书从此成为他的案头读物,使他成为一位倾心民俗的摄影师。在那之后,他数十次于国内往来奔走,以镜头和深厚的民俗学修养记录下地域间的差异。
二、回不去的旧时,无可避免的现代化
苏格兰是大卫·赫恩精神上的故乡,也是他持续多年的拍摄主题。一九九九年,为了弄清楚“何为威尔士文化”,他开始拍摄威尔士文化项目。赫恩将这个项目分为三章:“生之道”“今与昔”和“肖像”。
过去,威尔士是工业重镇,有一百多座煤矿,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今煤矿只剩下一座。新产业都非常清洁,比如高科技实验室、遗产公园和旅游业。因此“生之道”又分为两部分:重工业的威尔士与无菌实验室的威尔士。
故土的衰落也同样出现在滨谷浩曾生活的高田,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这种真实的感受:
如今,农业巨变,农民之心在变化,生活的实体也已更换。民俗庆祝活动大多遗失,残存的庆典往往丧失本心,徒剩意义全无的节日喧嚣。
无论是工业重镇的新产业化,还是农业社会的消失,都是两位摄影师回不去的旧时。他们体察到这种无可避免的现代化,也及时地用相机捕捉到旧日的残影。
三、畅谈家与写作者
大卫·赫恩是不折不扣的畅谈家,他主持“纪实摄影课”课程长达十五年,并将自己的教学所感与评论家比尔·杰伊一一探讨,两人你来我往,思维碰撞,便有了这一本《摄影师手册》。但赫恩是不善写作的人,他从小就有阅读障碍,这让他考试成绩不佳,学业平平,只得靠体育进入军校。
在《摄影师手册》最后一章“摄影误区”中,赫恩提出,“摄影师是自己作品的最佳写作者”是必须警惕的误区,因为优秀的摄影师也是优秀的作家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我可以选择自己写配文还是请格雷厄姆·格林执笔,但还要坚持自己写的话,那就太可笑了。”赫恩如是说。
然而,滨谷浩却是一位真正优秀的写作者。五十岁时,他写出一系列回忆性文章,借以回顾自己的大半生,接着头也不回地奔向下一程人生。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配文也几乎都由自己撰写,《滨谷浩》一书中也收录了不少他优美的文字:
在本州北端,陆地尽头,津轻半岛上的竜飞是一个聚居着六十一户人家的村落。它在岩石间、在波涛旁、在风中、在雪的狂暴里,在大海和山崖间狭窄的土地上,咬牙拼命地活着。
我想,滨谷浩就是大卫·赫恩口中的那种非常罕见的特例吧。
四、理智与情感
当然,两本书的内容、体量和气质都是迥异的。
《摄影师手册》是纯文字书,它是理性的,是逻辑清晰的,是方法论的,指导着读者如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摄影作品。而《滨谷浩》以图片为主,它是感性的,是片段的,是摄影师本人灵光的截取与呈现。
假如你能用一天来欣赏滨谷浩的作品与性情,那如果要全然理解大卫·赫恩的摄影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那你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一年都不止。

在《滨谷浩》一书中,有一张照片,是滨谷浩与玛格南图片社同仁的照片。照片中的面孔模糊,我不禁在想,大卫·赫恩是否也在其中?
-
无孔气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9 20:05:58
-
moon cit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1 23:41:03
-
樱桃斑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2 17:38:09
-
萨伏伊公爵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8 19:28:46
-
莫非嘉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4 15:24:12
-
木之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4 15:01:41
-
yipieya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4 14:17:27
-
Al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4 14:05:47
-
大唔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3 18:53:3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3 18:22:04
-
落地麦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3 18:08:04
-
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3 17: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