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 |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展期:2019.08.24 - 2019.11.2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
主办:OCAT 研究中心
支持:OCT 华侨城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于8月24日至11月24日在OCAT研究中心展出。本次展览是“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七份入围方案:“幼年与历史”(Andris Brinkmanis、Paolo Caffoni、印帅),“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陈淑瑜),“再思考当民族志作为艺术的方法论”(杜帆),“全球回响:声音的人类学研究”(潘雨希),“光音恒久:对(空)气的考古”(Rupert Griffiths、朱欣慰),“寻异志——人迹、城际与世变”(王欢、王子云),“苏格兰高原的狮子——写作的平行展览”(赵玉、龚慧)的公开展示。七份方案的策展人/团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出发,或是对既定历史叙事、理论观念进行反思,或是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某种现象背后所被隐藏和遮蔽的部分,或是关注于某种艺术形式及艺术创作的方法论,研究对象与范畴清晰明确。
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先生在开幕式中表示“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项目的初衷和主旨是在于它的实验性,将艺术史、当代艺术创作等这些常规的学术分类,借助于大家的力量重新思考它们的边界和混杂的方式。”同样,本次入围展的七份方案涉及民族志、人类学、文学叙事、环境物质、建筑空间、声音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差异性和多样化,以及艺术与学术、创作与研究之间多种交汇与反思。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最终获选方案将于本周公布














展览活动
8月24日开幕当天,我们举办了“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工作坊”活动,七组策展人/团队从各自的方案出发,对研究的出发点、所关注的问题、范畴和研究的路径、方式,及其在空间展陈上的设想与规划等方面进行了阐释。由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学术总监郭伟其及特邀评委朱青生、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冯峰组成的评审组在听取了每组方案介绍后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围绕着“何为研究型展览”“如何研究”“如何来做展览”“学术史、学术写作与展览”等问题展开了开放式的交流与讨论。

方案展示期间,我们组织了两场策展工作坊,围绕展览和研究与诸位入围方案策展人展开对话。在当下的艺术生态和语境中,策展人已不再是一个新兴的职业,策展已是展览的重要层面,此前也有许多关于策展人身份、职能等方面的讨论。而在11月3日的工作坊中,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鲁明军与杜帆、潘雨希、王欢、王子云一起重新思考“为什么策展”这一基本问题,并结合各自入围的策展方案对“研究型展览”的研究性何在,策展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等问题进了讨论。


11月24日的工作坊,我们邀请了评论家、策展人苏伟与陈淑瑜、赵玉、朱欣慰以“保持生动:作为研究者的策展人”为主题展开对话。此次的工作坊从每位入围策展人的方案出发,共同分享、讨论如何从一项研究转译为一个展览的方法和实践,分析各自建立和开拓研究领域的动机、不同研究个体的欲望模式、知识建立的过程和案例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研究者如何塑造主体性的反思,如何建立描述自身实践的语言,以及从研究到展览过程中对艺术家的介入与解读的边界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