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伙放弃国内大学,花60万留美两年没毕业,现在打算回国高考
选择和努力,哪样更重要?
最近微博上看到这么一件事。安徽有个小伙子,2016年高考的时候考上了浙江工商大学,觉得不是很理想就考了美国的大学。然而在学了两年,花掉60万以后,又发现自己不适应。最后觉得自己可能还是适合回国当老师,于是又飞回了国内开始准备高考,目标是首都师范大学。














对于这个事,微博上争议挺大。有人说:有钱任性,花着父母的钱,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就为了追逐一个刚刚想清楚的梦想,这个年轻人不太行。
也有人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不折腾难道等老了再折腾吗?现在能认清楚自己的梦想,及时改变赛道,不失为一件好事。
老实讲,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这娃欠抽。
首先,他高考不是落榜,而是考上了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我之前不大了解,专门百度了一下,虽然不是985跟211,但也是杭州的百年老校了。在浙江的大学里可以排前五。不是什么野鸡大学。算是财经类的一本。

杭州那是多美的城市啊,风景秀丽,漂亮妹子又多,大公司林立,生存压力要比一线城市略小,幸福指数可比一线城市高多了,是二线城市里的翘楚。
不行,任性,不去。
后来考去美国,没说是什么大学,应该不是特别牛的大学,但是以过一本线的高考成绩,考个公立大学应该没什么问题。
读了两年,花掉60万,熬不下去了。
根据这孩子的思维模式,不难猜出,他一开始去美国纯粹是为了不去上浙江工商大学(再次声明,我觉得浙江工商大学挺好的,真的,是这小子眼瞎),匆匆忙忙随便选了个学校和专业就飞去美国了,结果在痛苦和挣扎中度过了两年本应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如果说第一次更弦易辙还没考虑太多,那第二次在花掉60万,消耗两年青春的前提下,这个选择一定很痛苦。
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由无数次选择积累起来的。
其实变成今天这样,也不能全怪这小伙子,他的经历,充分暴露出了一点:
我们的教育只讲应试,不教职业选择
浙江工商大学肯定不会是个考生就往学校里抓,之所以录取他,还不是因为他自己报了志愿。填了志愿考上了又不去上,是为啥?
都18岁了,不是8岁,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这是70%以上中国学生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考高分的能手,学校、老师、家长统统都认为,只要分数够高,考得上C9、985、211大学,就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职业就做什么职业。
所以从一年级到高二,没人跟小孩讲,你将来要做什么职业。写作文倒是有“我的理想”,但是地球人都知道,那是写给老师看的,哪怕这小孩长大了想当网红,落到纸上也只能说我想当个科学家。一个班40个小孩能有30个想当科学家的,剩下10个由老师、警察、消防员等平分。
然后到了高三开始填写志愿,平时不露面的七大姑八大姨就会蹦出来跟小孩和父母讲,老师、公务员多稳定;计算机、会计好找工作;律师、医生吃香……
各种权衡之下,唯独没人问,小孩喜欢啥,适合做啥,想做啥。
所以在我们这,最后职业和所学专业天差地别的现象很多,大家都习惯了,见怪不怪,所以这小伙子就显得特别另类。
甭管啥学校,考上了就去读,读出来学历有了,谁管你找啥工作。
美国、日本的教育非常看重职业启蒙
曾经有个爸爸叫高燕定,他是华人,在美国大学教书。他发现美国那些高管,从小都给小孩做职业设计。比方说家族企业掌舵人,从小就让小孩旁听董事会开会,小孩18岁就能进入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工作。
高燕定在研究过美国的社会构成以后发现律师这个行业薪水丰厚,社会地位又高,所以他从小就引导女儿对律师这一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目标专注,早早进行路径规划,所以他的女儿高倩很早就考了法学院,24岁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高燕定后来出了一本书叫《人生规划在童年》,就是讲要早早地培养孩子的职业兴趣。不要让小孩等18岁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再去考虑将来要做什么,而要让他们一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解这个职业方方面面的情况和要求,朝着这个目标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不走弯路。
美国专门出了一个《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职业指导的起始年龄是从6岁开始,从小根据孩子的兴趣、专长、特点和能力,让孩子进行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
日本的职业启蒙更早,从幼儿园就开始了,通过开展各种职业体验活动,让小孩在社会课中以参观、调查、读相关书籍等形式来了解相关专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
当然,对职业的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参观、体验和阅读,等孩子大一些,还要让他们了解每个职业的工作特点是什么,工资水平如何,如何才达到求职要求,需要有哪些教育背景。

对于高薪、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还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职业的付出。
比如在美国要成为医生先要读4年本科,然后是4年医学院,接着做3年的家庭医生,再做7年住院医生,而且淘汰率很高。住院医师往上,都要24小时携带BP机,做到随叫随到。

美国投行员工一般每周工作80-100小时,期间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有一点偷懒和差错。美国律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了解职业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了解其常人难以忍受的地方,这样才能确保小孩不会专业读个一年两年就大喊着“我受不了了”然后放弃。
如果一定要换跑道,尽量用比较低的成本
如果说安徽小伙儿第一次本科选择错误,怪学校和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那后面选择出国又草草回来,就有点不智。
换跑道可以吗?可以!
年轻人犯错,上帝都要原谅。何况这只是选错了专业。
但是这孩子,每一次调整都是推倒了从头再来。把之前的努力和投入全盘否定。这就有问题了。
就拿他的理想当老师来说吧,他现在去考首都师大,考上了同龄人都毕业了。如果他当时不出国,一边读本科一边考教师资格证。毕业了从民办学校教起,一样可以当上一名老师。

年轻人可以多尝试,这没什么问题,但调整的时候要尽量走近道,小步伐高频率地去调整。不要一下子激动地说:I have a dream(我有个梦想)跟着就all in(全部投入去做),尤其是all in的是父母的钱。
谁还没个梦想?
有梦想不花别人的钱,那才是真的牛
-
豆友204792433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3 12:28:56
-
amb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22:11:53
-
敏敏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14:21:40
-
江东渔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12:56:06
-
顾大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1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