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向警予烈士之墓
小学的时候,除了《语文》课本,还有一本《读物》。我更喜欢《读物》,《读物》更厚,有更多故事。《语文》课本,说实话没那么精彩。
大概是二年级的《读物》上,有一篇向警予的故事。讲她如何在武汉街头被特务跟踪,机警地通过商店柜台的玻璃察觉,又转身去后门甩掉特务的故事。我很想知道她转出后门后又发生了什么,特务找不到她会怎么办,她是怎样安全回去的?住处没有特务盯梢吗?然而这一切,都无从知道。这个故事也就短短三页纸,到这里就结束了。多年后我想,谁知道是不是编的呢?也许编到这里,就懒得编下去了。
可那时候的我,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我当时没听过更精彩的故事,它早早在我心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天,搬了新家,单独辟出一间书房。我闲来无事,在书房翻我爸的相册,竟然发现他有一张照片,披着厚厚的大衣,背景是“向警予烈士之墓”。
我突然很羡慕我爸。羡慕他去过那里。甚至觉得好像他对那个故事更熟悉。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家和我爸朋友一家去武汉玩过两三天。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去武汉就是旅游了,而且是很高级的旅游。
第一天,住在一个叫武汉兵站的地方。很豪华。宾馆门口铺着华丽的地毯。回忆起来,好像那张地毯比现在很多高档酒店的还好。但时隔久远,记不清了。
我进宾馆时就注意到了。等办完入住出来,走到门口,我蹲下摸了摸,开心地向大人报告:“你摸,是软的!”
我得到了一记耳光。我爸说:“没出息!” 朋友爱人走过来,说:“没事,多带他出来几次就好了。”
很多年后,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他小时候第一次跟着大人从河南去山西。坐在公共汽车上,经过城市街衢,他趴在车窗贪婪地朝外看,又兴奋地回头喊他爸:“看!高楼!” 他爸瞪了一眼:“别说话!”
从这件事情上,我受到教育,明白在碰见从来没有见过的场面时,要镇定,免得像个乡下人。
而时光的无情就在于,故事的角色是转换的。从小学四年级到现在,也就是二十来年吧。今年中秋,父母从家里来京。他们要去天安门看花篮,我也一起。进地铁时,我妈面前的闸机出了点故障,刷了几次没进去,后来换了通道。我爸在前面放慢了脚步,等我妈走过来时,低声说:“你咋搞的,老是出洋相。”
他大概不知道,在北京的地铁上,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事情。他过分地敏感,怕让自己显得像个外地人,像不熟悉这一切。
舅舅和二姨来到我的住处。临走时,舅舅要给二姨钱,二姨不要,在门口争起来。因为是楼道,我很担心吵到隔壁老太太和婴儿。我说,先下去吧。我不敢声音太大,而他们投入在争执中,彼此把钱推过来让过去,完全没听到我的话。
我有一丝尴尬。时至今日,我很能理解我的父亲和我朋友的父亲当时说出的话。因为理解他们的心情。同样的心情在我身上重现。不同的是,我可能从别的地方又受到一些教育,更倾向把尴尬藏在心里,不忍说破。
异日的说破与今日的不说破之间,相差了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就是时光的无情。我甚至隐隐觉得,那是慈悲而这是残忍。因为我似乎已经渐渐默认了人在上了年纪之后难以改变,难以去适应新的生活与环境。我心中把属于他的未来可期默默给排除了。由此才显得很包容的样子。
我想到祖父去世前几个月,父亲还和他吵过。我是不会和他吵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期待他能明白我的想法,毕竟九十多了。而父亲一直有这样的期待。
后来我到过向警予烈士之墓。
2015年冬天,元旦逼近的时候,我去武汉做讲座,住在晴川阁附近。下午三四点钟抵达酒店,把行李扔进房间,出门溜达。对面就是龟山。
我根本不知道向警予烈士之墓就在龟山上。只是随意溜达,往上走了也就十多分钟,向警予烈士之墓突然出现在面前。
我一点准备也没有。看见之前没有一点准备,看见之后没有一点感觉。
我反复想:是不是第一次来?好像不是,又好像是。“好像不是”是因为,我分明记得小时候看我爸那张照片时的印象,以及想来这里拍照的渴望。而如今站在这里,完全没有感觉。大概以前就来过?
不,应该没有。因为记得那次去武汉时,第二天,从兵站换到一家便宜些的旅馆,在旅馆里我说到要去向警予墓,我爸的朋友说:“墓有什么好看的,埋死人的地方!” 于是没看成。
黄鹤楼也没看。可能是去得太晚已近下班,或者是票价太贵。只记得看了长江大桥。还看了什么,完全记不得了。
太久远了。
连是否来过都记不清。那就算了。下意识掏出手机,拍张照。这样,以后想不起来时也有据可查。
待了一会儿,就下山了。
路上碰见一对老夫妻。老得都要走不动了。老头搀扶着老太太。足足有半分钟,才能迈开一步。我几分钟跑过的距离,他们可能要大半个下午吧。
时光好像停伫在那里。
冬日的午后,我生起许多敬意和哀悯。
真实世界的向警予烈士之墓给我的印象,远远没有这一对老夫妻更多。
我也由此知道,文学里的很多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陈子昂的幽州台,杜甫的夔州,现实世界里没有它们的影子。
我早已忘记二年级《读物》上的故事,忘得只剩梗概,甚至是记错了的梗概。而且不用想就知道,那个故事不会太高明。可是,当时的情绪和期待,总还是没有磨灭。到今天也是。
只是无从寻找,可它一直都在。
那对老人,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是不是还活着。也许没那么重要吧。

-
复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0 15:18:29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2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4人喜欢)
- 烂尾的工地 (3人喜欢)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