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塘沽协定》签字处

前些天去塘沽考察,顺便想去《塘沽协定》签字处看一看。于是,我便和李红路兄打车直奔外滩不远处的新华路。不过他说签订《塘沽协定》的那栋房子已经拆了,现在此地是天津市公安边防海警支队使用。但是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这里昔日都属于日本大院。据龚玉麟先生说,日本大院是根据义和团事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日军在海河北岸即现在滨海新区新华路东端建立的兵营,后被称为“日本大院”。此后的风云变幻如何,尽管还不是太清楚。但是因为《塘沽协定》的签订,这里还是为大家所熟知。记得大约是2010年左右,一位日本学者来津想要实地考察《塘沽协定》签字处。我当时询问朋友说地址还在,但是我带他过去后并没有找到。实际上也走到了这里,但是看不到老房子的感觉,终究未能确认。不过当时签字的房子已经拆除了,这里只是遗址,院内还留有一些老房子,但当年具体做什么用的,我还不太清楚。院内还留有一个炮楼,不过周边被围起来了,加之夏日树叶茂盛,无法进去查看。难以窥探其真面目,不过从昔日的照片还是能够看到一些情况。

我与李兄进到大院看了看,但由这里部分地区属于警戒区,无法走到河边。不知道是要维修还是什么原因,那个残存的老建筑已经被护栏围起来了,无法走近去看。从房屋灰色的青砖和破旧的窗户来看,已经被岁月侵蚀得很厉害,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消失在我们眼前。当然,昔日历史的硝烟并不会因此而消散。
说起《塘沽协定》,此乃日本不断侵华的结果,也是国民政府不断妥协的恶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将矛头指向华北地区。1933年2月,日本参谋本部秘密派遣奉天特务机关长板垣征四郎来津,策动华北内乱。最初试图拉拢段祺瑞、吴佩孚和孙传芳等昔日北洋系旧军人来排挤蒋介石在华北的势力,但是未能得逞。后来又想利用原湖北督军张敬尧,结果张于5月7日在北平六国饭店被杀,计划再次失败。最终日本放弃板垣的“以谋略为主、作战为辅”的方针,而采取“以战争逼迫停战为主,策动华北内变为从”的政策。

1933年5月6日,日本参谋本部向关东军下达《华北方面应急处理方案》,规定中国军队必须撤到宣化、顺义、三河、玉田、滦县、乐亭各县以西以南,并不得进入撤退地区;中方必须保证取缔排日。5月19日,日军又相继攻占密云、蓟县,21日占领怀柔,并在北平低空示威。一时间,华北地区阴云密布,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为此,时任北平军分会主任的何应钦召开军事会议,要求徐庭瑶守卫北平,而军政机关则前往保定。22日,蒋介石、汪精卫授权何应钦、黄郛“便宜处置”。除签字于承认伪满洲国、割让四省条约之外,其他条件皆可答应。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也电报日本军部说,“此刻时机有利,应速签停战协定。如迁延时日,中央军得以重建,平津秩序恢复,再发动军事行动,理由不足且很困难,恐终将悄然撤兵。”于是,参谋本部方才同意进行停战谈判。5月22日,中日双方举行会谈。中方代表为黄郛,日方代表是永津佐比重。日方提出停战线等四项条件。黄郛全部答应。1933年5月30日,关东军派遣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中方派遣北平分会总参议熊斌中将到达塘沽,31日上午9点半,双方在日本大院内的一座小楼内举行会谈。冈村提出《停战协定》草案,并说此乃最后方案,不容修改一字,并要求中方在一个半小时内给予答复。虽然熊斌表示:在撤兵区域内,如果出现扰乱治安的武装组织,中国军队可作必要处置。但是冈村表示一切等停战协定签字后再协商。无奈,中方于10点50分签字,未做任何更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塘沽停战协定》。其主要内容如下:1、中国军队即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不得前进,又不行一切挑战扰乱之举动。2、日本军为确悉第一项实行之情形,可用飞机或其他方法实行视察,中国方面应行保护,并予以便利。3、日本军确认中国军已撤至第一项协定之线时,不得超过该线续行追击,且自动概归还至长城一线。4、长城线以南第一项协定之线以北,及以东地域内之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任之。又警察机关,不得以刺激日本军之感情之武力团体担任。5、本协定签字后,即生效力。

《塘沽协定》的签订,为日本进一步蚕食华北打开了方便之门,并在事实上承认了长城成为国民政府与伪满洲国的边界线。此后,日方逼迫中国签订的《秦土协定》、《何梅协定》都是依葫芦画瓢,不断蚕食中国。最终殷汝耕建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又逼迫宋哲元在华北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一步步妥协,最终导致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实际上,妥协一旦开始,就很难收手,最终还是无法避免战争,和平不是靠妥协得来的,昔日如此,今日亦如此。但愿我们能够吸取教训,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