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不爱雨,却总是生活在多雨的城市,像命中注定。
在成都,雨和天一样,总是灰蒙蒙的,但荒烟蔓草的年岁,什么也不在乎,校园生活简单而安适,可以一手握着车把一手举着伞在雨中晃荡。也会被雨困扰,比如不得不穿越整个校园去上课的时候,稍微纠结一下就把雨当成一个绝好的逃课理由,然后窝在宿舍看一个下午的艺术片,如今想来,多奢侈的雨啊。
在深圳,雨来去都干脆利落,几乎没有被淋湿过,但是回南天一切都是湿的,心也被潮得黏腻沉重提不起劲,最后离开也是在经历了一个抑郁的回南天之后。印象比较深的一场雨是参加百公里徒步那天,刚出发就遇上了雨,不疾不徐,叫不喜欢雨的我几乎想放弃,但是周围的人全都冒着雨前进了,我也只好从众。已经忘了那天有没有带伞,只记得后来雨势渐大,一行人躲在桥洞中避雨吃零食的情景。雨后天清,夜里温度降了不少,我们走了6个小时到达第一站,那总归还是一场愉快的雨。
对乌特的雨印象不深,大概是多数时候都待在室内,雨或不雨,并没有太大分别。但荷兰的雨总是伴着狂风,朋友圈永远不乏“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的情景。到我自己的身上,则是冷冷的冰雹在脸上胡乱地拍,那是一个冬夜,去超市购完物回家的路上,车后蓝里装着米面粮油,是期待中的温暖,眼前却是被冰雹糊住的眼镜和仿佛永远不会转绿的红灯。几乎是不可自抑的,自怜情绪就涌上来了。然后就像盖了一个戳,从此雨也好,雪也好,冰雹也好,我更是爱不起来了。
最近一次猝不及防遭遇雨是上个月,打完壁球回家的路上,雨兜头就来,豆大的点滴打在头上甚至有些疼,我的第一反应是:果然。果然每次不带伞就要被淋,果然总是无法避免狼狈。而且这次的情形还要更糟,没有带伞,骑车走在一条陌生的路上,两边连个躲雨的屋檐都没有,衣服没有帽子,手机没有网,只能举着一个离线地图凭着微弱的记忆往家的方向骑。但不知是运动完多巴胺还没有完全退散,还是人到了绝境反而无所顾忌,在雨中瑟缩了一会儿我反而释然了,坐直了身子迎接雨滴,周末的傍晚,路上行人车辆都不多,眼镜被打湿也无所谓,这个世界本来就模糊一点更好看,甚至觉得迷路了也无所谓,就当是一场冒险。脑中是小学时和好友在雨中的操场漫步轻嗅花香的情景,是和堂兄堂姐们跑到夏日的雷阵雨中放声歌唱的情景,是全身湿透也浑不在意的,纯粹的快乐。蓦然惊觉,原来,我曾是喜欢过雨的。
雨本身并不讨厌,雨带来的后果,比如黏糊糊的头发,湿漉漉的衣裤,滑溜溜的街道,身上的潮气和腿上的泥点子,才讨厌。如果搭配狂风中无处安放的雨伞和路边飞起的积水,则更会让人产生生理性厌恶。可是,这些都是可以修复的。那天的我没有对雨反感,是因为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家里有热水,有被窝,除了我,没有人会看到自己的狼狈,于是心安理得。
之后的某天,雨没有夹着风,我看了看地图上半个小时的步行距离,决定不坐电车。路上有人带着帽子疾行,有人淋着雨慢步,有人骑着车一脸的不快,也有人像我一样举着伞小心翼翼。雨中的城市干净缓慢,运河的水面很奇怪地无波无澜,像镜面。途中一俩车开过身边时带起半人高的积水,风衣上不可避免地沾染上,当时心火突起,后来又觉得没有必要。
以前总觉得雨不爱我,总是在我洗完头出门没带伞时突然降临,如今悟了,雨根本不care,管你是室内室外,洗没洗头,带没带伞,老娘想下便下,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想起自己第一次来阿姆,这个城市就用富有荷兰特色的雨迎接了我。那天我特意带着伞,参观完一个博物馆往另一个博物馆走的时候,雨开始了,举着伞举步维艰地走了两个街区,我才彻底放弃,找了路边一个半地下室的入口处躲起来,那是哪条街已经不记得了,如今在运河边看到那样半地下的入口,总会忍不住想那会不会是我躲过雨的地方,记得的是来往行人的眼神,老外们没有打伞的习惯,风雨中走得大步铿锵,而我毫不在意,直等到雨停才继续上路。那天的博物馆之行丝毫没有被雨影响。
雨本身无所谓好坏,有好坏的只在于下雨时的心情,不管是杉菜离开道明寺那天的雨,还是依萍找她爹借钱那天的雨,抑或是纽约的那个雨天,不都也有一个happy ending嘛。
生命中有些雨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做不到爱它,就像雨本身一样,不在乎就好,至少不要让它早早坏了心情。至于那些淋湿的心事,事后总会干的。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4 0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