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励志与教育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今天读书,并没有看到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倒是看到书中自有九九六,书中自有穷矮丑,书中自有加班狗。
古代读书和今天不同。古代老师的地位,也和今天不同。今天的老师,多半只是一种职业。古代,弟子犯了错,老师负的责任恐怕比弟子还大。像《西游记》里菩提祖师那种,收徒弟前先把责任卸掉,很适合放在今天当老师,但不适合放在古代当老师。所以,他虽然教了七十二变,也只能是孙悟空的武术培训师。孙悟空正儿八经的师父还得是唐僧。孙悟空要成佛,菩提祖师是指望不上的,只能指望唐僧。
读书的关键,并不是浏览文字,掌握技能;而是了解一些生活方式,接纳一些生活方式,放弃一些生活方式。孙悟空跟着唐僧,放弃了属于猴子的部分,接纳了属于佛的部分。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完成放弃与接纳。相比之下,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实在太简单了。所以,七十二变是培训,八十一难才是教育。
过去说的读书、受教育,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了,人就不同于以前了,置身的世界也大为开阔。这并不是抱着一块屏幕沉迷到别人的世界里去——今天的读书,多半就是这种,这实际上不叫读书;好一点的,叫培训,像孙悟空见菩提祖师;如果连培训的效果也达不到,就只能叫励志。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这是不能算读书的。
农村人来到城市,想在城市扎根,要改变一些农村的生活习惯。高中升到大学,本科读到博士,也都会改变。社会阶层发生变化,生活方式也要变化。变化是辗转互动的:你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环境逐渐接纳你,你能在新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抛弃与新环境不相容的旧的生活方式。
用“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来形容读书的价值,是很庸俗的。这种庸俗观念的流行,正因为它是古代的励志鸡汤。
古代,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而且几乎是平民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读书,而在于改变生活方式:抛弃旧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经过这种塑造,平民可以进入士大夫的世界,乃至圣贤的世界。
不仅平民如此,官宦世家,也非如此不可。就算生在帝王家,也得经过这个流程:宫中要为太子延请老师,一样要读书识字。写字要从临帖开始,一笔一划按规矩来。晨昏定省之礼,也不可或缺。缺了,做臣子的都敢犯颜直谏。
所谓犯颜直谏,换个说法就是指着鼻子骂。只不过这种骂经过了学问的包装,具备很高的技术含量。对老百姓来说,指着鼻子骂是不雅观的。但对诤臣来说,指着昏君的鼻子骂,是要名垂青史的。没办法,因为人家读书。读书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因为人家骂得好。老百姓骂街,多半是为了一己之私,诤臣骂昏君,则是为了社会福祉。
《论语》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翻译成今天的话,“小人学道则易使”,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君子学道则爱人”,就是提高社会福祉。社会福祉的提升,一方面是通过有效沟通减少了社会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创新改变了生活方式。
古代,一个生在乡里的人,了解乡里的生活方式,行到州郡,就走不通了。因为别的乡里生活方式和他家乡不同。州郡行得通,京师未必行得通。江湖行得通,庙堂未必行得通。乡里与乡里沟通,要选择州郡行得通的人;州郡与州郡沟通,要选择庙堂行得通的人。这就是孔子说的,授之以政,要达;使于四方,要能专对。
放在今天,乡里、州郡的差别,不再是地理空间上的,可能是行业、领域上的。在一个领域行得通,换个领域就行不通;在一个环节用得上,换个环节就出问题;这就是“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这些虽然停留在技能层面,也是读书的目的之一。如果不读书不受教育,这种工作是无论如何不能胜任的。
因为受教育而通达了这些技能,就有望降低沟通成本、交易成本。 其实,沟通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技术上的鸿沟;可能是文化、思维方式上的鸿沟;而这些鸿沟,则根源于价值观、以及对万事万物理解的差异。
真正的读书受教育,目的是触及最深层次的鸿沟,致力于弥补这些鸿沟造成的隔阂,减少隔阂产生的冲突、冲突带来的损耗。
如果离开这一层目的,读书就会沦为培训,受教育就会变成学手艺。等而下之,连培训的效果都起不到,学了一堆假把式、傻把式,就成了“励志”。
就像某些成功学培训,给一群从来没有参加过高端晚宴的人,讲解晚宴菜单和照片,让听者产生一种离那种生活很近的错觉。像大学生听了人力资源师讲修改简历的技巧,以及如何在人才市场把简历发给更多的人,也觉得掌握了不少“知识”。实际上,人家没有告诉他,人才市场是个根本没有人才的地方。
励志的特点,就是把赠品当成正品去卖。也许买卖双方都不知道正品是什么,但是知道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无法企及的生活有深深的渴求。那么,就贩卖一些渴望对象的周边。 比如买不起豪车,可以去淘宝买把豪车钥匙,就叫励志。励志书籍和课程的特点,就是教你去买许许多多的豪车钥匙。励志可以很隐蔽,如果说,教人买豪车钥匙叫励志,有人就以为,教人买豪车就是教育,或者说,教人如何变得有钱,可以买豪车,就是教育。
实际上,这些都是励志。如果拿豪车来比方的话,教育可以说是让人理解什么是豪车,从而重新定义豪车,创造豪车,乃至改变豪车。比如说,如果你能骑一把破自行车穿越到汉朝,那肯定是豪车,因为它有望改变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便利。受过教育的人,知道这一点。没有受过教育,大概只知道推着车子各巷子乱窜。
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能创造出更好的世界来。打个比方,未经受教育的人,会随意丢弃垃圾;经受一些教育后,知道丢到垃圾箱了;再经受一些教育,懂得垃圾分类了。
如果有A、B、C三种环境的话,显然第一种人不太适合生活在C环境里——人家都知道垃圾分类,而他随意丢弃,给社会造成了很大成本,这种社会很难容他,容忍这样的人多了,环境C也变成了A;而第三种人也不太适合生活在A环境,因为很难得到自己行为的报偿。慢慢地,三种人会以类聚集到不同的环境,C环境要比A环境舒适,这就是受教育的报偿:它看起来在局部增加了成本,但在更大范围内节约了成本。
我们做的很多看似方便、利己的事情,是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和负担的,而别人解决这些麻烦和负担的成本,最终必将平摊到我们自己头上,因此,在更大的范围里看,那些看似方便、利己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这一点,要受了教育才知道。
习惯C环境的人,是受了教育的人。其中,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仅仅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有了适应此环境的习惯,并不明白习惯背后的所以;另一类则明白为什么,并能由此推出一些其他的行为来。前一种人,虽然适合 C环境,却没有办法改进C环境,也将局限于C环境。而比C更好的D环境,就只能由后一种人来创造。
C环境这两种人,前一种就是“小人学道则易使”,后一种就是“君子学道则爱人”。这样的人是少数,但更好的环境与世界,是他们定义并创造的。受教育,可以让一个出生在A环境的人,渐渐适应C环境,并有望创造出D环境来。而且,更好环境的创造,也只能靠教育。 最后说一点,教育可以让人具备深刻的自省能力,不敢自以为是。而励志,是最容易让人自以为是的。励志是坐井观天,教育则鸢飞鱼跃。
-
豆友238650255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7 01:08:07
-
a stray do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0 20:01:55
-
Tarot🔮珊迪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7 18:07:44
-
小马尾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5 00:29:27
-
v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9 00:42:50
-
头上顶个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0 17:43:32
-
luowu1208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1 23:25:14
-
Lo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1 14:51:05
-
沉吟至今。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8 18:18:45
-
铁胆火车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7 14:34:37
-
一次邂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5 09:09:24
-
识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4 14:08:21
-
Stefa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4 00:32:11
-
豆友1722396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3 20:30:57
-
Dropl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3 17:55:48
-
胡咧咧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3 15:05:56
-
👣司鸭子嘴硬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3 13:48:42
-
antho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3 08:18:49
-
安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21:20:00
-
抬头见喜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9:19:57
-
风满袖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8:39:42
-
乌大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8:06:30
-
pxpjp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8:04:19
-
蓝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7:03:59
-
绿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6:56:24
-
亚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6:20:06
-
闲话三分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6:11:10
-
Cath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6:08:31
-
LTL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16:00:47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烂尾的工地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