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小卖部的故事
查看话题 >【观察身边人系列之三】小卖部里的商业和人生
我住郊区,长江边上的大小区,郊区的商业就像战国时代一样在蛮荒中产生,有人从我6年前刚搬到这里就一直在稳定经营,已经孙辈扎堆,有人互相竞争,大家明里暗里互相DISS。
总之,从商业荒漠到现在商业愈加发达,这些外来人口的商业经营,他们的奋斗和生活,都一点一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惠佳水果店和小小菜市场的商业小战
小小菜市场在整个故事里像一个刚能满足温饱的普通人家,这是一个大约20-30平方左右,光线略暗的狭长型店铺,位于我们小区出口的第一家,黄金位置,每天很多人从这里进出。菜场是夫妻俩开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肉到鱼到蔬菜豆腐都有,偶尔还卖水果,虽然环境脏乱差了点,但因为市口好,价格公道,小区人都去光顾。
在它旁边的旁边,是惠家水果店,它像一个出身良好的小康之家,也是夫妻店,它占据了比较好的位置,加上店铺是方正型结构,装修也好,显得宽敞明亮,但是因为这一片开的最早的水果店的关系,大家都习惯性的去他家买,所以价格逐渐贵了起来,就是能进贵的货,就不进便宜的货,而且不爱打价格标签,等你一称重,发现,哟,真的挺贵。
本来两家一个卖菜,一个卖水果,并无交集,但是每天光顾的叔叔阿姨多了,闲言碎语也飘到我这个上班族的耳朵里,大家都觉得水果店不地道,价格贵,而小菜场为了赚额外的钱,有时候也卖点廉价水果,叔叔阿姨都觉得小菜场很厚道,一副为人民谋福利的样子。
水果蔬菜为人民日常生活之本,附近没有像样的大菜场,超市也要走至少十几分钟路,所以家门口的蔬菜水果生意一直有市场,附近也先后开过各种水果店、蔬菜店、或者水果蔬菜混合店,但因为位置或经营方向不明确的关系,都很难打开局面,往往经营惨淡,或者开了不久就关店了,或者像离我家更近下楼走两步就到的蔬菜店一样,只能占据更小的地盘,或者像百果园一样的全国性质的连锁水果店,靠能接受高价的一小撮粉丝和节日的促销打折,即是日常人流惨淡,也能维持住生意,没倒闭。
偶尔也听到小菜场的老板娘或者老板跟顾客吐槽,说水果店黑心,价格卖的贵之类的,但水果店老板娘都不以为意,照样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经营她的生意,原本故事如果到这里了我也并没有写下来的欲望,关键是在今年,事情发生了大变化,打的吃瓜群众一脸措手不及。
有一天路过时,我发现小小菜市场拆了,我很意外,赶紧问旁边路人,这是咋回事啊,群众跟我八卦说,是水果店把菜市场的门面和旁边的门面一起买下来了,还特别备注说是偷偷的买下来了,然后也要经营蔬菜生意了,这就摆明了抢生意啊。
我想,难道小小菜市场就要这样消失了吗?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我后来从老板和路人的言谈里,知道了事情后来的发展,
“他想搞我,趁我不注意把店买了,没想到我还有后招,我把这边的店给盘下来了。”
老板说这些的时候,是愤怒的,有种被人阴了一道的感觉。小菜场把街对面的一家曾经经营的很一般的蔬菜店盘了下来,重新开张了。搬到新店之后,我还特地光顾了一次,只是后来几个礼拜我也再没去去过,不是嫌弃,而是因为他不再靠近我的上下班和遛弯带娃的路了。
水果店的高价经营方式我当然不喜欢,觉得高价水果有垄断这一区水果生意之嫌,我虽然也能接受买一些高价当季的高品质水果和不是当季的特色水果,但我更想随时能买到白菜价的当季水果,而不是每一样都很贵。
水果店雇人开始了新店铺的装修,还在0租金招商,我因为旧时印象,一度也没去光顾,即使开业了有1-2周时间。昨天周末带娃,我去闲逛了一下,虽然有偏见,但还是觉得这新开张的蔬菜店真的很好,原来的小菜场在狭窄的铺面里经营多种食物,味道难闻,看着也脏,老板呢,也是一副把生意做好就算不思进取的感觉,入驻这么多年来生意一直稳固,但也没想过装修的好一点,虽然也微微装修了一次,但很快就恢复了原来的脏乱差,购物体验不好,每次买菜我家娃都不愿意进去。
而新开的这家菜场,墙壁贴了瓷砖,里面宽敞明亮,蔬菜统一都上黑色货架,跟超市一样,猪肉什么的,也有单独的柜台,看起来清爽干净,价格也还好,门口还有招商引入的卖丸子的摊位,马上就进入秋冬了,我想生意一定会很好。
我不喜欢水果店那种逐利的不厚道。
他们家水果卖的贵,态度还挺傲娇,但是我也佩服水果店的那种做的更好的热情和野心,我也可惜小菜场的不思进取,明明这个小区的租户和空房越来越少,住家户越来越多了,带娃的三口之家也越来越多了,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当然就想要更好的购物环境,如果你不愿意提供,不愿意冒风险,那自然有人愿意提供。
第一财经周刊喜欢在商业故事的结尾说一句话,叫商业就是这样。
我很有感触,商业不是仅仅凭借人情味就能做生意的,商业就要遵守商业逻辑,要根据大家消费能力的变化不断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你不思进取,不进行软硬件升级,即使大家都同情你,生意也做不久,群众当然需要实惠便宜的商品,群众也需要更好的环境,被更好的对待。只可惜小菜场的夫妻还是一副怨天怼人的样子,试图说别人的坏话,让自己位于道德的高地,这新一轮的战争,菜场已经位于了下风,未来会怎么样发展呢,只有等待时间去验证。
这两家都是夫妻店,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经营着店铺,都有自己的劳动价值,看起来势均力敌,那那些男性主导生意的店铺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二、钢门钢窗店的三胎女人
小区门口有2家钢门钢窗店,从我6年前生了娃刚定居在这里,店就一直存在到今日,大概是我们这个小区实在太大,永远有人要装修,要换钢门钢窗。我从未跟里面的经营者交谈过,但这两家店每天都出现在我的上下班视野里,想不注意也难。
这两家很像,店铺简陋但生存也足够,都是两代人经营,爷爷奶奶辈带着儿子,媳妇一起,媳妇先生了一胎,后来又生了二胎,其中一家还生了三胎,两家的媳妇一个是长头发,一个是短头发,都是个子瘦瘦小小,感觉营养不是很足够的样子,年轻看起来也很轻,应该不超过25岁。我并没有刻意观察这两家的业务经营的怎样,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却不知不觉的熟悉起来,有时候是奶奶喂饭给孩子,有时候是媳妇带着孩子做门口小店做摇摇车,或者喂奶粉哄睡孩子。
有时候,我看到大的孩子们自由的在店铺同时也是家的门口四处晃荡,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永远在户外,而不像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在楼上的家里呆着,偶尔才出来,一般出来也就是逛商店消费。也看着他们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父母根本没空管教,也似乎没有在上家门口正规的幼儿园。
两家都是父亲和儿子撑起了整个店铺,是这个商铺主要的营业人员,女人们不能做钢门钢窗,做什么呢?常常 ,我看到媳妇在喂小孩吃饭,或者打扫卫生,或者帮助丈夫做些焊接和刷漆的活儿,素颜,头发随意扎一个马尾,身上的衣服半旧不新,有时候我精心的化了个妆搭配一下衣服,带娃去参加插花聚会,看见媳妇们,她们穿着随意居家,不修边幅,在家门口带娃,有时候我周末休闲,带着娃在门口闲逛,买点小零食什么的,看见媳妇们,仍然是随意穿着,不修边幅,门口带娃,很难有看不到她们的时候。
我除了带娃上课,逛街,去郊外,还有工作上的社交活动,但是媳妇们呢,送货接待都是男人们,她们有自己的社交场合吗?
还有,这两个媳妇,无论带娃,或者焊接喷漆,在哪一个时刻,看见她们脸上的情绪都是无悲无喜的淡然,我写的时候,在想怎么样才能准确的表达这种情绪,我觉得这种情绪不应该在年轻人脸上出现,因为年轻人的生活还有希望,还有未知,还有憧憬,表情可能是愤怒,是喜悦,是惊讶,是别的什么,但不应该是淡然,就是那种习惯日子日复一日的叠加那种淡然,就是习惯不会有什么盼望的那种淡然。
如果矫情的中产阶级还能说什么生活中不动声色的崩溃,那么她们简直就是那种一潭死水的认命,但是偶尔她们独自带着孩子办事,或者单独跟丈夫出门的时候,还是能看到脸上的一点小雀跃,那种会有新鲜事情的雀跃。
她们应该是出身农村,跟着夫家到城市生活的吧,走出了迈向城市的第一步,但是仍然深陷传统家庭结构中无法出来,我想,大概可能到她们的下一代才能改变这个现状吧,去接受教育,去外面上班,去离开现有的作为家庭附属物的存在,真正的像每一个城市女孩儿那样去生活。
但我其实更希望的是,这一代的年轻母亲们,二胎三胎的母亲们,也有机会打破这人生的循环,走出去。
这些年轻外来人士、农村媳妇的,他们的遭遇看似与我无关,但是我无意看到这样一段话,百年前的女性还作为附属品保守的生活着,但是百年后的我们,通过上一代的斗争,获得了自由穿衣服,剪头发,工作,恋爱,不要小孩,单身,离婚,再婚等各种权利,现在的我们能做些什么,给以后的女孩们铺路呢?
钢门钢窗店的生意倒还稳定,看似不忙的时候也没那么辛苦,但是快递店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三、东北快递店老哥
东北人的独特口音就是辨识他们存在的最显著的标志,我们公司楼下的便利店,来了一位东北口音的收银阿姨,我们小区带娃散步的阿姨们,操着一口流行东北话的经常能见到,快递店也是这样,去年年底疯狂买衣服的时候经常去,一来二去就发现了老板的东北人身份。
老板是个大概50岁左右中年男子,带有特有的那种东北人两句话就跟你熟悉的那种口才,没见几次就能老熟人的提醒我退货的东西怎么包扎更好,他皮肤黝黑,包扎快递动作干净利落,有时候7点多还在吃饭,吃了一半,有人来拿货,就放下筷子先处理工作,他底下的小姑娘也有东北口音的,他们有时候点些炸串就算吃完一顿饭,串凉了,电脑还亮着,放着不知名的英文歌曲,客人陆续来拿快递,他们跟熟悉的客人聊两句天气或者其他什么的,有时候也点根烟稍微放松一下。
东北衰落是这几年流行的一个形容词,我只是没想到,衰落的东北地区人民不知不觉也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里,细想想我们小区其实是一个外来人口特别多的地方,小区房价都整个城市的谷底,又有长途巴士站,交通便,之前大部分来此定居的都是周边城镇的人,而外来人口,从事小本买卖的经营是很多人的选择,在一个大城市想要站稳脚跟,不拼一拼好像也说不过去。
所以有时候我有种错觉,这个快递店就像不需要休息一样,很晚了似乎还在,后来发现是错觉,其实早上10点前都不在,他们要睡觉,但是晚上他们要经营到起码9点左右,这样一天基本有12个小时是在工作上面的,双十一就更夸张,夜里11、12点还在营业,为的是把快递早点发完。
我们常常说中国人勤劳,早上3、4点包子铺老板就开始做包子,清洁工5点就开始扫地,快递员外卖员晚上还在送快递,上班时间极长,门口的小小菜市场和惠佳水果店夏天也能营业到10点以后,好像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融为了一体,无法分隔,我们习惯了他们随时随地的提供服务,却没有想过他们愿意这样吗?我们上着朝九晚五的班,加班996前阵子也吵吵了好一阵子,但是,所谓自愿上班12个小时的他们就真的心甘情愿吗?
我们和他们,仿佛生活在两个分隔的世界,我们觉得他们好像天生不介意吃苦,反正自己当老板或者做的就是清洁工的苦力活,自己愿意,愿打愿挨吧,但是,这一切真的天生就是这样的吗?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9 23:02:25
-
人生不是游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6 23:37:39
-
豆友203694899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2 00:41:32
-
One D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0 20:54:44
-
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0 18: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