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误解的后汉主刘禅:懂得审时度势,也是另一种英雄
他的父亲是开国皇帝,叔叔们是著名武将,还有一位足智多谋的相父,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他身为太子,幼年时却两次遭难,幸得一位叔叔保护,才能幸免于难、平安长大。
他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二十七岁时相父去世,接下来的路,只能他一个人走。
他是三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却因为国家亡在他手上,遭受后人的唾骂。
他就是后汉主刘禅,后人常常把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01、
年少时的我,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也和众人一样,认为他是昏庸无能之辈。长大了回头再看,才发现,也许这一切都是我们对他的误会。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由甘夫人所生,传说甘夫人晚上做梦,梦见自己仰吞北斗,后来怀孕生下了刘禅,所以刘禅的小名又叫做“阿斗”。
刘禅的幼年曾经两次遭难。一次是刘禅刚出生不久时,曹操率兵攻打刘备所在的荆州,眼看大军就要追上刘备了,刘备急眼了,带上张飞、赵云等几位好兄弟就逃命去了,跑着跑着发现不对,“哎妈,我的好兄弟赵云呢?怎么没跟着一起来啊???”
这时,赵云策马狂奔,追了上来,怀里还抱着个孩子。刘备定睛一看,那不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吗?原来刘备只顾着逃命,竟然把自己儿子都给忘了,这爹当的,是亲爹无误了。
不久之后,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为妻,这孙夫人可不是个善茬,放纵骄横,她从东吴带来的下人,个个也都厉害的很。搞得刘备每次进孙夫人房间时,都战战兢兢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孙夫人身边的侍卫拿刀砍了。
后来,孙权派船想接孙夫人回去,孙夫人却趁机想把刘禅一块带走,多亏了赵云。没错,又是这个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又一次救了刘禅。
这一年,刘禅5岁。
经历了两次大难,再次回到刘备身边的刘禅,暂时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刘禅14岁时,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刘禅也一跃而上,成为了皇太子。
02、
既然都是太子了,自然是要多学点知识的,不然以后敌军进攻,你怎么打得过人家,跟人家尬舞吗?
于是,刘备让刘禅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将这些书抄给他读;又令刘禅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让刘禅学武。
《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还是挺满意的。《与杜微书》中记载,诸葛亮这样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刘禅十六岁时,刘备去世,刘禅在成都继位,成为蜀国皇帝。从这时起,他的治国之才慢慢显露出来。
继位初期,内乱不断,刚刚结束南征回到成都的诸葛亮,还没好好休息一会,就急着北伐,刘禅好心规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但工作狂诸葛亮表示,我不累,扶我起来,我还能打,置刘禅的好心规劝于不顾,执意北伐,刘禅虽然无奈,但仍然选择了全力支持诸葛亮的行动。
结果呢,之前的夷陵之战输光了刘备的所有本钱,蜀国多年积攒的兵马钱粮毁于一旦,刘备悲愤而亡。
诸葛亮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仅凭一己之力,也无法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自己更是在第五次北伐时因多年来事事亲力亲为,积劳成疾,命陨五丈原,令人扼腕叹息,天妒英才。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了劳民伤财、空耗国力的北伐,又解除了丞相一职,令费祎主管政务,蒋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互相牵制。蒋琬死后,刘禅独揽大权,蜀国多年来“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就此终结。
刘禅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下台,在位41年,是三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有人把这一切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但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
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并且能审时度势、停止北伐,又能想出将政权分开,让朝臣互相制衡之策的人,怎么会是庸君呢?

03、
刘禅遭到后人唾骂,主要是因为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不战而降。
公元263年,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大举伐蜀,刘禅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人前往拒敌。
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尚书郎黄崇劝他赶紧抢占险要地势,以免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这个瓜娃子却犹豫不决,痛失先机,最后落得个战死绵竹的下场。
刘禅听到这一消息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极力主张投降,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自杀,北地王刘湛,卒。
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听从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向敌军投降。
因为这件事,现在的人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都是软弱无能、不辩忠奸。
但是刘禅心里很清楚,当时那个情况,如果抵抗,一定会导致大量士兵伤亡,弄不好还会惹得曹魏直接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这也是大势所趋。
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
刘禅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司马昭为刘禅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
一场舞跳下来,刘禅身旁的部属都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非常难过。只有安乐公刘禅,傻呵呵的,该吃吃,该喝喝,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
司马昭就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后来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这句话为后世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刘禅遭后人唾骂的第二个原因。此后,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人们更是用“扶不起的阿斗”来比喻那些懦弱无能、不思进取的人。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刘禅乐不思蜀,真的是因为昏庸无能吗?
通过前面对刘禅少年时期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学习了许多军事及文化思想方面的著作,相父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也很高。
诸葛亮死后,刘禅审时度势、停止北伐,又想出要将政权分开,让朝臣互相制衡,这样的人,你说他昏庸?说他无能?反正我是不信的。
刘禅不战而降,宁愿自己背上个亡国之名,也不让百姓受苦。投降后乐不思蜀,被后人唾骂,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消除了司马昭的戒心,得以安度晚年。
面对强大的敌人,不顾一切、破釜沉舟,带领百姓战斗到最后一刻、最后一人,固然是英雄。但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为了百姓弃甲投戈、拱手而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英雄。
用自己一人的骂名,换来百姓及降臣的安宁,这才是好帝王、真英雄。
哪怕他乐不思蜀是为了自己能活下去,我们也没有权利苛责他,毕竟,他除了是帝王之外,更是一个凡人,而活着,则是凡人,最基本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