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披光而行的美妙阅读体验
看完《邦查女孩》,想起自己在台湾环岛当时的一点体验。
一是在花莲的时候。知名景点依次逛过:七星潭、清水断崖、太鲁阁。除了七星潭颜色绝美的浪花,后面两个景点并不让我太有感触,清水断崖确实壮观,但因为抵达和停留的体验让它失去了很多魅力,专程包车前往,然后停在逼仄的路沿,只能停留很短时间,拍照、上车走人。而太鲁阁对于生于川西的我来说,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还因为交通和信息的阻碍,对山没有太多的好感。
二是在台南的台湾文学博物馆。非常用心的布展,把台湾文学的脉络理得清清楚楚,像一棵枝枝蔓蔓的树,能填进去的内容,却是太少了,树上少了叶片和花。即使到了现在,能被华人世界熟知的台湾作家,也不过寥寥几人,我比较熟悉的白先勇、三毛,他们的文学师承和创作方向和台湾甚至没有太大的联系。
那次游过台湾后,我的情绪有点复杂,喜欢也有、失望也有。喜欢台湾的小而暖,烟火慢行的生活;失望也源于此,太小太慢的一座岛,似乎注定要缩在阴影里。
然后就忘了台湾,毕竟还有太多的世界可以去看。同时,台湾的综艺、影视也渐渐没落在了我的视线外,音乐更是连同华语乐坛一起溃败。我的目光几乎不在此处停留了。
直到去年以来,偶然看了几部台湾的电影,成本明显的低,但观感意外好,《血观音》《大佛普拉斯》《谁先爱上他》,意识到创作的自由还是优于资本和流量。在电影这个领域,台湾一直是敢为华语世界先的。遗憾的是电影脱胎的文本,长期以来没有太大的声量。
《邦查女孩》是个惊喜。把台湾文学的转折或者兴盛压在一本书一个作家身上,不太合适,但《邦查女孩》和甘耀明足以证明,台湾本土有足够丰富的母题可以发掘和书写。甘耀明的《邦查女孩》仅是立足在台湾山林的一角,便写出了海一样的内容和情感,其中的丰沛让我频频惊叹,怎么可以在如此小的一个题材上腾挪周旋出了一整部当代史。
书中主线的时间是从主角古阿霞和帕吉鲁相遇到分离,但借由他们过往的经历以及和他们产生羁绊的角色的经历,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它草灰蛇线地四处发散开来,现在和过去同时发生,几乎囊括了当代台湾所有重要的历史阶段,并且把每个时代的痛和时代之下小人物的遭遇和坚韧都写得透彻。阅读过程中,能体会到角色作出的选择或者经历的故事并非单纯出于推动情节需要,而是他们都被时代的洪流夹裹着,在起伏中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或者心甘情愿的选择,甘耀明所做的,不过是伸手打捞出一段水流,织进了自己的文本里。
《邦查女孩》聚焦的视野很小,如同书中反复出现的交通工具流笼,山民、林场工人们缩挤在悬空的铁笼子里,借由钢缆在空中摇摇晃晃穿梭,隔绝的山间到热闹的人世。这对书中角色的境遇是多么精巧的暗示啊,他们蜷居在偏远的一角里,似乎远离了正在飞速改变的外界,但外界并非是抛下了山林中的人群独行的巨兽,它的一举一动,都激起了风掀起了浪,震动着每个人的生活,就连能躲进千年大树树干中的人也不能幸免。就好像在流笼里,也免不了风雨的影响一样。等时代的巨浪衰减到山间的时候,个体被改变的生活反而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甘耀明在《邦查女孩》里对原住民文化的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没有猎奇,也不卖惨,用的是怀着悲悯的尊敬和平等娓娓道来。作为台湾文学的富矿,稍有不慎,原住民题材就容易走上极端的路线,但甘耀明是克制而非刻奇的。在我看来,如果对某个群体倾注了过多情感和文字,好容易走火入魔,写作者擦枪走火,丧失了合理的立场,被描写的对象入了魔,不再是真正的人,成了符号,成了象征。两名主角古阿霞和帕吉鲁的身份设定也显示了作者突破特有文化符号局限的野心,分别原住民女性和非裔美籍士兵以及日本人的后代,这让他们的自我认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又何尝不是台湾一直以来面临的选择?巧妙的是,书中的角色最终都认同了自己的根,回归了自己每天生活的土地,就像书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巨树,他们的根抓紧了脚下的土地,汲取营养,即是最初是随着风来到的这片土地。在文学作品中,回归和逃离一样诱人,各有千秋,《邦查女孩》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甘耀明在《邦查女孩》中还展示了惊人的知识量和文笔。开头我说过,对台湾的山水景观其实没什么感觉,但读过《邦查女孩》后,那片山水突然就活了起来,它们有了灵魂,它们承载了一整个完整的世界,我看它们也就脱离了游客眼中的见山是山。想起在花莲的当天,租车的司机带我们去了一家原住民风格的餐厅,院子里堆满了巨大的树根,张牙舞爪,吃饭的长桌是一整根原木,当时我看来不过是一种过时的审美风格,但现在想想,那些根那些原木,都曾试图向我讲故事,只不过我捂住了耳朵。其实在我的故乡,也有类似的故事,两个因为历史原因、地理原因分隔的地点,因为拥有同样的资源,竟然在特定历史阶段有了类似的经历。台湾的,现在由甘耀明写了下来,我故乡的,希望也有人愿意且有能力去书写。希望以后真有一本书,可以和《邦查女孩》形成美妙的互文,这其中能关联起来的,意义重大,就好像树根跨越海峡互相挽在了一起一样。
我偶尔会去逛一下各种以兴趣聚集的小众论坛,不是因为对某物某事产生了新的兴趣,而是喜欢看其中的人怀着爱意去讲述和介绍它们,哪怕他们的文笔磕磕绊绊,但读来让人开心,读到的是纯粹,能获得平静。《邦查女孩》里对与台湾的山和林的描写同样有这样的功效,阅读过程中,你会沉浸进去,进而沉静,我在今夏最热的几天里阅读《邦查女孩》,读到的却是一片山林的四季和宝岛的俗世,风清云淡暴雪疾雨,都身在其中,这样的阅读体验,非好书不能给。除了让人沉静的知识量,甘耀明的美妙文笔如同星子一样遍布十一卷书中,同样是中文,他的笔下迸出来不同于我阅读体验的精彩,我很好奇这样精彩的文字是如何生发出来的?是天生的,还是源于他的生活?无论甘耀明从何处摘来了星星,他没有保留地展示给了读者们,这披光而行的阅读体验是我今年收获的最大惊喜。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01 07:44:17
一位少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今天也是个能干的人儿 (22人喜欢)
- 白蛇传-1 (5人喜欢)
-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星巴克身上就成了业绩承压。 (11人喜欢)
- 我们组局吃饭一整年,觉得这些餐馆儿、单品、体验以及外卖还不错! (90人喜欢)
- 好菜和八卦,饭局的灵魂。香港觅食清单3/3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