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川西平原上的院落
农户三三两两地散居在自己的耕地旁边,耕种和管理都十分方便。从外面来的人会惊奇地发现,平原上散落着一丛丛的竹林,竹林深处,隐藏着一座座院落,便是典型的川西平原农民的居所,当地人一般都称这些丛林为“林盘”。他们的生活,总是和竹林以及周围的小水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沟渠里的水清凉又干净。农民傍晚下工,就在沟渠里洗锄头,女人在沟渠里洗衣服和洗菜。这些沟渠也是鹅和鸭的世界,它们在水面嬉戏,水里有不少鱼虾,回水之处,还飘有绿色的浮萍,是鸭子的最爱。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回到家里,家家户户屋顶上升起炊烟,和朦朦胧胧的暮色融合一起,构成了一幅田园生活的恬静的、温馨的图景。川西平原的农民,基本不烧煤炭,主要依靠从田里收回来的麦秆和稻秆。而燃烧后的草木灰,是种庄稼的好肥料。他们的灶膛口一般都挂着一把陶质的水壶,火苗子从灶口钻出来,能同时把壶里的水也烧烫,提供了日常的热水。
村墟零落旧遗民,
课雨占晴半楚人。
几处青林茅作屋,
相离一坝即比邻。
林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竹林中往往还有一口井,提供人们的饮用水。边缘还种植有其他作物,如水果、蔬菜等,为农家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原材料与农副产品。鸡在竹林里到处觅食,鸭子和鹅在林盘周围的稻田或沟渠里漫游,如果有生人接近,狗便“汪汪”地叫了起来。农民们甚至也和自己过世的亲人永不分离。在竹林的边缘,人们可以看到土坟堆,似乎阴间的亲人仍然每天关注着人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酸甜苦辣。每逢忌日或者清明节,他们祭祀祖先和亲人也非常方便。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坟前香烟缭绕,摆放着各种祭品。
这里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都离不开竹子,林盘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的供应地。除了盖茅草房顶的架子,竹子必不可少外,还有吃饭的筷子,蒸饭的蒸笼,院墙的篱笆,挑担的扁担,遮雨的斗笠,睡觉的席子,以及许许多多的家具,都是竹子做的。春天来临,竹林到处是从土里冒出来的竹笋,挖出来自己吃不完,则送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平日很少有现金,如果要去赶场,便从竹林里砍几株竹子,挑到市场卖了,也就有了一点小钱,可以买点油盐,甚至割一块猪肉回来。
平原上的农民多住土墙茅屋,只有家境非常好的人家才有经济实力建砖瓦房。所谓“茅屋”,其实并不是用茅草,而多是用麦秆或者稻谷秆做屋顶。墙则是用田里的泥做的土砖砌成,做这种砖的方法是:先在田里放水把泥泡软,然后反复耕犁,使泥逐渐细腻,然后把水抽干,让泥里的水继续挥发,渐至半干,又用碾子在上面反复滚压,让泥土越来越紧实。当干湿合适时,就可以拉砖了。如果泥土太干,拉不动;如果泥土太湿,拉出的砖容易变形。先把地表土按需要的砖的大小切出来,拉砖要三位男劳力,一位掌握锋利的平铲,两位在前面拉系在铲上的绳子,一起用力,一大块砖就拉出来了。然后在田里晾晒,砖干硬以后,就可以盖房了。这种茅屋冬暖夏凉,材料完全用田里所产,由于劳动力都是靠亲戚和乡亲们提供帮助,因而花费不多。这种拉砖和盖房的活动,也是地方社区联系和增进亲情的活动。乡邻来帮助,主人提供饭食,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互相依赖的关系。
傅太婆的家就是离场三里的小路上,四周都是稻田,茂竹夹着篱笆做的栏墙的一所孤立的宅院。宅的方向在洞子口的东南,大门朝南,院内有北东西三面房子共计十一二间,北房三间通连,东头另有间耳房,是东房三间通连,南头也另有一个单间,东头的北耳房是厨房,南头的单间是佛堂。西房是四间面积的一大间,用做堆积谷麦农具的。东北角和厨房都有小门通一小院,小院是用一道流经的河与田野为界。小院沿河边竖立栏栅,开一个弓形的门,从门可以下水,沿岸露出干净的洗衣石,小院内有竹林,并有一排猪圈,养了八只猪。猪圈南有一大间草房是厕所,粪坑在中间。街门的两旁都盖草棚。两边草棚是水牛的居室。东边草棚堆积着些将田里拔下来带枝的毛豆、胡豆或萝卜青菜等。

来源:《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