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杯与葡萄酒
这几天朋友圈里都在安利《长安十二时辰》,豆瓣上评分也挺高,于是就追着看啦,看了几集感觉还蛮不错!

在第一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狼卫首领曹破延从暗渠中逃走,后被长安焦遂救起,焦遂将随身携带酒壶中所盛之葡萄酒倒入鹦鹉杯中,让其喝下暖暖身子,曹破延喝下一杯后,发现焦遂腰间配有金鱼袋,可以出入宫禁,于是起了杀意,当焦遂把第二杯酒递与曹破延时他将其倒掉,可以看出是红色的葡萄酒。所以本文就简单聊聊鹦鹉杯与葡萄酒。

一、鹦鹉杯
鹦鹉杯,又名鹦鹉螺杯。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一六中记载:鹦䳇杯本海螺壳也,出琼州三亚港青栏海中,前屈而朱,如鹦鹉䳇嘴然,尾旋尖处作数层,一穴相贯,甚诘曲,可以藏酒。其色红白青紫相间,生取者鲜明。”详述鹦鹉杯的产地、形制、与色泽。
在古诗文中鹦鹉杯也是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最为著名的当属李白的《襄阳歌》。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又如,隋·薛道衡诗句:“同倾鹦鹉杯”;唐·骆宾王赋:“鹦鹉杯中休劝酒”;宋·欧阳修《鹦鹉螺诗》:“一螺千金价谁量”。
可是过去没有出土过鹦鹉螺杯,尽管文献中言之凿凿,对其具体形制仍不明了。1965年,在南京人台山东晋·王兴之墓中出土了一件大螺壳,以铜镶釦,器口两侧装铜质双耳,壳外并施有朱红色的条纹。此器长13.3、高10.2、宽9.9厘米。

二、葡萄及葡萄酒
葡萄,在古文献里又名蒲桃、蒲陶、蒲萄、蘡薁,为中国本土所生之野葡萄。《诗经》里边有记载,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薁,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中解释,“毛传:蘡薁也,又名燕薁、蘡舌、车鞅藤、山葡萄、野葡萄。葡萄科,落叶藤本,多生林墅间,四散延蔓,夏日开淡绿色的小花。它的叶与花与实,都和葡萄相似,惟果实小而圆,色不甚紫,而风味亦佳。”从最后一首诗中可以推测,当时葡萄是作为果实食用,并未用于酿酒,酿酒所用的是粮食稻谷。古代酿酒“稻为上,黍次之,粱次之。” 中国之有葡萄酒,当为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始传入,《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在都城中种植了葡萄,并且以食用为目的,开始小规模地种植这种水果。据记载,五世纪时,在敦煌附近的地区非常适宜这些葡萄品种的生长。但是葡萄在当时并不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而与此相应的,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也仍然是一种稀有的外来饮料。
所以直到唐朝统治初年,由于唐朝势力迅速扩张到了伊朗人和突厥人的地方,而葡萄以及葡萄酒也就在唐朝境内变得家喻户晓了。甚至到了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还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在几百年中,一串串的葡萄一直被当作外来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的锦缎上使用;而在唐镜背面的“古希腊艺术风格的”葡萄纹样式,则更是为世人所熟知。而葡萄纹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葡萄纹的瓷器、饮酒器、砖雕、木雕等等。





唐代的马乳葡萄
贞观十四年(640)唐朝“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即八个品种),芳辛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而制作葡萄酒也就成了太原葡萄园的一项附属工作——太原每年都要被迫向朝廷进贡大量的美味葡萄酒。在刘禹锡的《葡萄歌》诗中,充分表现了太原“马乳”葡萄制作的葡萄酒在当时的崇高声望。
“马乳带经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唐征服高昌后,要求高昌以年贡的形式进贡不同品种的葡萄产品,“干”、“皱”、“煎”是高昌进贡的葡萄干的三个不同的种类;此外高昌还向朝廷进贡葡萄“浆”,、葡萄酒。最早记载了确切时间的,传入唐朝的马乳葡萄,是突厥叶护可汗的礼品。贞观二十一年(647)春天叶护可汗向唐朝皇帝进贡了这种浑长的紫色葡萄。“马乳”的名称表明了这种葡萄细长的形状。
张小敬在出狱后先去吃饭,吃了一碗面后,又要了“火晶柿子”,此时正是上元佳节,若是夏日,可以来串“马乳”葡萄。

参考文献: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代文物》;《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薛爱华 :《撒马尔罕的金桃》;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