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方法论
昨天晚上我喷完人以后,在想要不要写一套课程,专门介绍方法论,在分析,解决与发现这三个层面系统的介绍一下怎么学,怎么搞。但是我回想了一下,这个既不是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貌似短期内也不会有社会上太多的广泛共识认为这玩意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所以就算是写出来,最起码在家教这个领域是不会大卖的。但是兴头又到了这,所以我决定还是写篇文章,有空的时候依次把这个动态逻辑算法在人的思想中的作用,以及设计原则说一下。做个备份,等到哪天时机到了,我再为了特定人群写课程。这篇文章则是单把分析问题这件事拿出来说。后续有机会会再单独把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方法论写出来。
之所以先写分析的方法论,主要是因为这个算得上是人的思维建设的起点。人最初遇到的困境,并不是自己找的,也不是探索过程中对表现背后所蕴含的规律吸引,而是单纯的因为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困境。所以绝大多数人最初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困境,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试图解决它。也就是说,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们几乎不可能瞎猫碰死耗子的把问题就解决了。打个比方来说,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住户门前,我们没有钥匙就不太可能打开门锁进去,但是按照逻辑推测,家里有孩子的家庭,往往会在花坛地毯什么地方,藏一把钥匙作为备用。假如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线索,去发现一些类似的蛛丝马迹,那么很有可能即便是面对陌生的问题大门,也可以破门而入。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所理解的问题,仅仅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无法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很多看似是重大挑战的事情,不过是一连串事件中关联的一件。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蕴含着关联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中。只有我们建立一种连续性的推导思维,以及足够缜密的逻辑性思维,才能够在看似无能为力的难题面前找到破解之法。不要总是像傻子一样,用暴力破解的逻辑以力破局,这样不仅成本巨大,在很多时候甚至会把本来的复杂局面搞得越发难以处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什么毁天灭地的上神有神奇能力开挂解决,而是因为我们把问题本身所蕴含的破碎信息与关联,重新梳理黏连,找到了正确推导的方法。想要做到这一点,如何正确高效的分析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说起来这也是个相当辩证的问题,你认为是问题,是因为你能力不足意识不到有解决的办法。但你要是想解决问题,完全靠蛮力又不可能真的高效推进问题的解决。这里面的关键在于,真正的上位能力,或者说人类建立起文明的基础,并不是比其他动物更加强壮的肌肉和物质力量,而是学会了借助工具,沟通,以及传承经验。某些人脑子里所理解的能力,就有点类似于,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家有啥人啥关系这点事都不是问题的直筒子逻辑,这本质上跟野兽用利爪和肌肉去捕食是差不多的思维。而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步,就是猎人如何用经验和陷阱捕猎开始的。人之所以为人,其征服自然伟大的第一步,就是思考。思考的起点,就是如何跨越这种物质上不可能征服颠覆的差距,为自己获利。
当然,分析问题这件事,也分类型与层次性。我们上面举到的例子,属于第一个层次,既利用经验与工具,如何实现自己本来无力完成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则是人类如何面对自己试图控制,但又无从下手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试图发现自然规律与之顺应,却又因为因素过多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的其实是个体与生存,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我们最初的眼界往往是局限于我们自身能力不足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之后我们在解决生存问题以后,会试图控制改造周围事物为我么所用,最后面对过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比如干旱,洪灾,因为这些气象原理过于复杂,我们往往会试图寻找某些跟我们自己息息相关的关联征兆经验帮助我们更好的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我把分析问题的逻辑,用这三种关系进行阐述的重要意义在于,你们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征服的。总有一些处于我们更高层次的事物需要我们以一种恭顺的心态与之顺应。即便是人类能模拟自然现象,促进打雷下雨,也不代表鱼砸破了鱼缸就能脱离水生存。这种思维方法和逻辑是人究其一生必须具备的,对待宏观问题的方法态度。
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在于,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撞一块挡路的门板,最后敲动了才发现,那是灾难的按钮。就好像《猫和老鼠》里面常演的那样,你以为在欺负一只小狗,因为有限的经验让你以为狗就都是那个样子。结果后面把小狗的爹叫来了,自己被吊打。 这种思维结构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分析归类的方式,让我们避免因为有限经验导致行为上犯大错。假如你一开始能识别出征兆与真实事件之间的联系,你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妄动。
当然,想要看透本质,把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行归类,说到底还得是精通这三个层次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我们最初遇到的问题,还是如何跨过眼前感知反应和自我设限解决问题这个难关。这也是我经常怼人说教的一个基本逻辑问题。这就好比很多国际局势,世界发展趋势的问题,需要你既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三套方法论,且分析问题层次还有这三个境界。可是某些蠢货却总是犯最初级的问题,你让这些人占着茅坑拉歪屎,简直是不可原谅的胡闹。你跟他们说有问题,他们还自以为自己拉歪了别人管不着,还因为自己被骂了扬言要报复你。我认为要是这么弱智的问题都分不出到底趋势是什么,立场该怎么站,那基本上也没啥希望了。
所谓感知反应,本质上你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场的对冲。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第一次看到一个膀粗腰圆的的成人冷不丁的忽然发出一声怒吼,这小孩第一反应可能就会被吓哭,假如没有其他大人在场,第二反应就是根据生物本能吓得闭嘴。第一反应是人的生存本性,认为用哭可以呼唤抚养者安抚自己,第二反应是野兽的反应,在面对不可抗力的威胁时,装死让威胁忽视自己才有可能逃过一劫。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条件反射和本能反应。条件反射刺激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与看护者互动的处理问题的逻辑,本能反应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求生策略。有些熊孩子作死,本质上就是家长应对孩子诉求的错误方式,所培养的错误条件反射。正常人看到陌生人面色不善,都知道要躲,熊孩子跑去挑衅,还自以为把家长视为自己设下的伏兵,到时候还能没准还能反过来讹对方一下。即便是不可能,这就好像安全屋,自己无论在屋外干了什么,只要跑到安全屋就能免罪。虽然家长有些时候对于找上门的麻烦要替孩子解决,但是假如孩子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家长都能替孩子兜着,这其实也是有大问题的。
感知反应的局限性在于,问题来的时候,肯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意识到解决不了,所以才认为是个问题。所以几乎所有人对于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恐惧心理,且都是最直观的那种。假如这个人心理素质差一点的话,能直接就被逼到本能反应上去了。很多小流氓勒索孩子,针对小学生,初中生下手特别容易的原因在于,年纪过小的孩子是没有应对复杂问题的分析逻辑的。小流氓勒索小孩说,你要是不给钱,或者告诉你的父母,我就把你全家都杀了。按照逻辑来说,这是不可信的,有危险了告知预防,总比不告知要好。你要是有能力杀人,又怎么会怕对方知道自己有能力这样做呢?但是小孩就真的信,因为小孩的逻辑里,只有最简单的条件反射,遇到巨大恐惧时,说的越夸张,越直击其心理安全防线,就越容易崩溃服从。某些脑残天天叫嚣着要跟人开战,动不动就装逼说自己权势滔天,对全球都有领导力,说白了就是熊孩子长大了,有个帮他上位的家长,参与了点国家大事,就感觉全世界都是他脚底下的了。
而自我设限则是一直基于自身现有绝对值来克服问题的逻辑。当我们克服了对问题的最初恐惧以后,我们会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当然,这种思考往往都会总结出自己解决不了这个结论。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思考解决办法的逻辑,往往仅仅局限于我们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这也是为啥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总是花大量时间做安全教育的原因,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不在于教孩子怎么当人民英雄,跟犯罪分子搏斗,勇于出头。而是先确保自己的生存安全,逃离第一现场,然后再选择求助。当然,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在社会教育中,也花了很多年才被确认为一种共识。我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就有大量专家讨论杀人犯袭击幼儿园,数十人死伤的案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老师都跑了,幼儿都冲上去跟犯罪分子搏斗,换句话说就是上去送。后来专家总结,有些概念不能从小就灌输,在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无谓的牺牲对社会的影响打击更大。所以现在的安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不再提倡与犯罪分子作斗争,而是学会识别警察和坏人,懂得趋利避害,逃离与求助。
克服自我设限的必要性在于,要一个人身兼多职的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又去从事其他工作,这是严重不符合现实情境的。虽然有个别人可能横跨多个领域,十项全能。但是有这种能力的人不仅很少,学习也很难,对人力资源浪费也极大。所以社会组织的形态,最基本的逻辑就是劳动分工,有人确保社会安全,才有人能安心从事生产。要是想做到啥事都靠自己,不仅你自己要学习数十年到白头,还得家里有地有矿,有生产资料才能确保自给自足。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文明的复杂程度,任何生活用品的提供,低廉的价格都是来源于高效的工业生产模式所奠定的基石。所以,解决问题的开始,不能仅局限于自己此时此刻的所行所能。还要充分考虑各种资源,各种因素对问题的克服功能,自己做不到的,可以想办法脱离那个困境再求助嘛。
当然,我们在这要额外说一点的在于,这种对自我设限的克服与熊孩子作死找家长背锅的区别在于,克服自我设限,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我们对社会常识的充分理解与尊重。而不是像熊孩子那样,只考虑自己做完了,会不会被打。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问题,可能是来源于生活中各个层面,意料之外,但也稀疏平常,有的人甚至还专门以解决这类问题为职业。而熊孩子作死,往往会无视常识,比如毁坏他人财物,殴打勒索他人,这些行为除了他们的父母可以处于溺爱拉偏架,这个社会上不会有人视其为公理,就算有人屈服于其淫威选择视而不见,但也不可能把这种破坏社会组织安定的行为写进社会规范守则。当然,有个别特别跳的官三代这两年也是自以为摸透了立法逻辑,试图操纵立法向自己设计的那个脑残敲诈逻辑来设计。其实就算他们立法成功了,社会反弹天怒人怨也是不可避免的。
理论上讲,在克服感知反应的恐惧,以及自我设限的能力困境之后。人们试图为了解决问题,而在分析问题层面形成的方法论有两个,一个是经验学习论,一个是规则意识论。所谓经验学习论,就是对眼下的困难进行标记分析,然后再去跟别人讨论,如何解决。猎人在捕猎的过程中,往往就是通过记录猎物的特征与习性,与他人讨论分析相关习性和特征的弱点,总结讨论出如何捕猎巨型野兽的方法的。理论上讲,只要你分析的足够详细,即便是掺杂了很多无用的信息,只要在与其他人展开充分的讨论过程中,尽可能的暴露自己的经验与诉求,多少就会得到有用的信息与反馈。所以说,假如一个人连自己对待问题的态度,诉求,以及自己经历问题的过程都说不清的话,他很难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这是生而为人最基础的分析方法论。
所谓规则意识论,说白了就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水平。这包括我们对自己生存环境当中各种因素存在的标记,以及其运行逻辑,反应态度的充分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你家后院邻居着火了,你打电话给120报火警,人家是不会鸟你的。你得打119.复杂点说,我们很多家长对于好学校的追捧,往往来源于学校的教师力量,师德,学风,生源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虽然大家学的教材都是一样的,但因为这些其他因素的不同,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们在这里说的规则意识论,不是说这世界上有个平铺直叙,亘古不变的通行法则,行人闯红灯了你开车压过去警察就会因为对方犯错在先不追究你的责任。我们说的这种规则,是察觉我们生存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实际特征与其内在逻辑,这样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会知道到底与谁展开沟通合作有可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荒山野岭里拿着个一个什么法规在那跟土匪念一遍然后告诉他你这是在犯罪。对社会实际运行状况,逻辑的理解是克服自我设限的重要方法,假如你真掌握了就不会被小流氓拿话给唬住,假如你掌握的不到位则很容易被人敲闷棍埋了。某些熊孩子要不是自己自以为绝对安全瞎咋呼,你要是一个人出去这么搞,早就被人沉江活埋了。
这第二个层次就是试图控制局面而遇到的难题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类在试图驯化植物,动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这个过程的困境一般来说有三个分析难点。第一个就是影响因素过多,你搞不清到底不同因素的实际影响是啥。第二个就是结构性因果关系,本来因素是齐备的,但是操作顺序是错的,结果还是坑。第三是目的性定位问题,我们试图驯化动植物的时候,一开始脑子里是想着一套骚操作,但往往因为一些原因从效能,效率上不合适,只能放弃。但反过来讲,也有很多技术在重新定位其用途和驯化管理流程以后,能实现意想不到的效益。这过程中需要我们学会在逻辑上妥协,而不是用蛮力进行控制。
这第一个问题,但凡是上过高中的,一般来说也都是接触过的。简单点说就是化学思维里面说蕴含的实验逻辑。化学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建立一个所谓的理想模型,排除一切杂质对目标因素进行反应,确定实验结果。当然,你手里拿着化学元素周期表,别人早就给你设计好的实验过程去练,当然很简单,你只要验证能否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就行,即便是没搞成,肯定也是你错了,不会是实验错了。但生活中分析问题,就没这么简单了。没有现成的逻辑工具让你推算,也没有别人的现成方法让你去验证,甚至实验结果到底是结果问题结论不可靠,还是过程中其他因素导致的结果异化需要重新确认关键因素你也不知道。还有的情况是你只有一个大体的方向,到底啥玩意能搞出啥结果你也不知道。你所拥有的最初的靠谱的思维,就是用理想模型逻辑用比较性实验的方式去杂因。然后用验证性思维去找不同案例中的一致性。我们在实验室里看到的很多课题,其实都已经是建立在无数代科学家经验成果基础上的成熟算法理论体系,延伸出来的实验,目标,假设,理论模型,靠谱点的经验原理啥都有。所以理论上来讲你只要根据课题试图找到是否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并验证它是否可行就行了。
但是从最原始的分析逻辑方法论的角度来讲,建立在无数经验结晶上进行的运算往往是准确而方便的。换句话真正调用人分析思维水平的其实很少,更多都是在调用经验和各要素的交互关系的算法。真正难的是,当你在该领域经验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从一张白纸,逐渐通过学习,分析建立起整套高效的问题分析算法,快速而准确的发现实际影响因素,甚至是整体规律运行分析模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现在的高中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教的除了经验以外,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快速算法,当然绝大多数也是前人总结好的。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这事,进行的专门设计和笔墨非常少,至于发现问题的系统思维培养,那更是天方夜谭,纸面上的理想而已。其实这个事理论上也是可以从小练的,不用非得高中搞化学那么复杂的玩意才能练分析问题的实验性思维。观察小动物其实也可以。
第二个问题理论上来讲,高中也接触过,就是物理。跟实验性的去杂找规律相比,物理思维的核心是研究实际存在的规律运行过程。这就有点像我们初中开始学数学说运用的复杂符号系统时,不仅要研究其符号运算的实际功能,你也得知道书写决定的运算逻辑是啥。有些时候先算括号内还是算括号外,运算结论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规律之间也有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甚至是更加复杂的结构性规律因果关系。一般来说,我们在高中时候学的思路,是以结论为中心的先验推导方法。也就是说答案给定了,你去研究到底怎么算才能算出这个结果。我们涉及的一般是一个规律叠加态的固定结论。这个还比较容易。但一旦上了大学以后,这个规律结构就成几何难度上升了。从物理层面去理解这事,先碰到的会是高等数学,且大学本科的高等数学还不一定会讲这么难。不过化学的反应顺序倒是跟这个很像。结构决定性质嘛。
理论上来讲,一般人要是学的不够深入的话,不太能接触到结构性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论。而能涉及到这一领域的学科相对来说也是有限。但这个东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生活中特异性的问题其实非常多。举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常识都知道1+1=2.理论上来讲能搞清楚高等数学,甚至解决数学难题的都是神人,但女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很多理科生却不知道,还总是被人喷直男癌,情商低。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女人跟女人是不一样的啊!按照我们学过的数学逻辑,物理规律,女人嘛,我见过,我妈啥样我都知道,按照一致性的逻辑推导肯定没错。结果呢,坑的要死!所以想要搞懂女人在想什么,光有规律性的推导分析思维是远远不够的,你得有分析结构性因果关系的思维,学会通过观察细节,区分特定对象的心理特征,与常人一致性的有哪些,与别人不同的特性性来源是啥?我记得我看过很多案例举例说捕鹰的被鹰叨了眼,多年老手栽在菜鸟手里了。为啥?因为菜鸡缺乏经验,不按常理出牌啊!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度以为最难搞得不是高手而是菜鸡。后来等我把这个分析方法论搞透了以后,再也没失过手。这主要归功于对混沌学的研究。简单来说你把最小因变量的规则起源研究明白了,就万变不离其宗了。
第三个问题,理论上来讲,现行教育的教科书里我是没见过的。这事基本上是我大学上完才开始意识到非常重要。玄学一点的说法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人话就是目的性来源现实是先验的,现实来源于目的性则是极少数的马后炮。再说直白点,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一将成名万古枯。我最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起因,是因为我在跟别人合作,试图引入与别人的关系时发现的。我年轻的时候主观能动性也是很强,总是容易按照自己的经验把可能性想象到最大,在别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物,我总认为这里面蕴含着机会。但事实上,你一做坑的概率更大,也就说结论更倾向于普通人说理解的稀疏平常。这是为啥呢?我研究了好久。后来我发现,不是因为我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我以为的对方所具备的潜能是建立在我的思维基础上的运营。但绝大多数时候,物质上的改变要比思想上的改变容易的多,反之亦然。通俗地讲就是队友脑子里都是水,带不动啊。
在这条路上走不通以后,我开始换了一个分析方法,搞起来可以说是趋利避害,所向披靡。简单来说就是尊重事实,复杂点说你要排除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去推导它可能会做什么,有什么结果。假如在这种推导下其行为的某些结果跟你匹配,那就是有价值靠谱的,假如在缺少你的情况下这货哪怕有一个难关过不去,你也别想着抬一把就能像风险投资一样赌个大奖。人在驯化动植物之前,是因为这些动植物本来就有着巨大的种群基数,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根据我们的价值判断去选择更有利于我们的那些个体支持它们的繁衍。而不用拔苗助长的思维,去基于自己的想象主动干预自然进程,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你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影响,结果没等到自己先垮了。通俗的讲,分析方法的逻辑基础就是分析,不要带入其他层面的逻辑去主观理解,这样我们通过价值判断分析出来的利益作为我们自身行动的目的性是可靠地。反之,一个人主观意愿去试图挖掘某种更符合你期待的潜力股,结果大概率是把自己耗死还养了个废物。
第三个层次,与自然规律之顺应,跟我们上面说到的目的性有点类似。但差别在于,我们上面说到的尊重客观事实,是基于一种个体目标的推理分析。而自然规律往往是一个生态气候系统,非常宏观的复杂运行逻辑。从微观来讲,我们说人的行为有些时候所体现的愚蠢是过犹不及,而从宏观来看人行为的愚蠢是只为了眼前的目的,而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引发更大的灾难。我们总说种树还绿,修复自然生态好,是因为我们认为跟密集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相比,树木与自然动物是提供氧气和食物的必要来源。但假如我们研究地球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过去至少有四次大灭绝都是跟氧气过量,二氧化碳浓度偏低导致温度降低有关。而这一现象又跟生物大规模繁殖以后,进行光合作用有着直接关系。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追求氧气的绝对提高,和追求二氧化碳含量的绝对降低是一样的愚蠢。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一个生态稳定性以及不会出现极端结果的长期趋势。任何情况的极端都代表着灭绝的颠覆。
所以,宏观规律的分析方法论,所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值就一定是好的这种特性,然后把好和坏非黑即白的分类归纳。宏观规律的分析方法,研究的是这样一个巨大生态圈的动态运行过程乃至趋势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基于自己有限经验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试图追求某种绝对的有利于我们的好。而是发现与揭示自然规律的运动过程和实际意义,尊重它,并顺应它。做出我们顺应这一规律趋势的更好适应准备,而不是反过来要求自然规律要按照我们的喜好而变迁。
这一方法论的意义在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伴随新技术的发明而爆发性的繁荣兴盛,但也会在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中面临新的现象和问题,最后在饱和中崩溃,周而复始。我以前经常引用的人口学王朝周期论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想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必须意识到旧有的循环中,问题节点以及新的变革契机可以如何化解原来的危机,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内控逻辑引导人们克服过去,走向未来。想要分析这种问题,第一个基础分析方法就是还原历史,通过对过去已有的完整周期经验分析总结到底为啥玩完的。第二是规律结构性因果分析,这个我们上面提到过,但在这个层次的区别在于,分析人的差异你可以看人性本身的历史,但分析未来的趋势你却要有跳跃性的思维才能意识到可能性。
我在很多人眼里无可替代的公信力不在于我说啥是啥,而是因为大家都是走过同样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到了今天,今天的历史是在过去的重复中再一次迈向饱和与冲突的关口,大多数人都体验过上一次周期结束的结果是啥,很痛苦也没辙。所以有新的可能性,大家肯定还是希望有解决办法迈出这个周期轮回的。而某些熊孩子用他那有限的脑仁和理解力,以为就是谁家拳头大,谁装逼成功谁说话就好听。可以说对于这类人,他们是对未来一无所知,对现在一无所知,对过去也还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其中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也是经历过的。
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套方法论是依次晋升,但又同时在不同层次起作用才能支撑起最高层的运行的。第三层我讲的不是很详细,主要是因为想说明这个层次的运作逻辑需要引用太多的东西,但假如前面的两个层次能很好地把握的话,我认为第三层的方法论就很容易被感悟到了,它是一个经验与认知无上限的极大丰富过程,没有尽头和边界说清。不像前两个层次有固定路径一定要走完流程才能懂得。第三层次的契机可以是任何领域。一旦你接触到,就不用非要走固定流程了。
下次要是有机会,我会写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那个要比分析问题简单的多。或者说人们更热切的需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