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如何成为你的日常的?
查看话题 >北大的咖啡馆们
直到大三上,我还是一个从不喝咖啡的人。
在高中的时候,星巴克就已经是一个特别奢侈的东西了。那个时候奶茶还没有那么流行,男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品位,会给喜欢的女孩偷偷捎一杯星冰乐。
以前我一直觉得咖啡苦,不喜喝,只把它当做现代人(或者早在几百年前)的一种社交工具。在美国交换的时候,偶尔为了改善伙食会去咖啡店吃上较为奢华的一餐,顺便美美地喝上一杯咖啡。尝着苦味里带着点甜味的暖,奶泡把有些孤独的胃稳稳地压实了。
在那段日子里,时间是糖浆般延绵不断,手中温热的纸杯将甜腻向后不断延长,中和湿润的空气。
回国以后人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动忙碌起来。时间变成了块状的坚硬的石头,一颗一颗顽固不动,相互抵触,硌得人生疼。这时候,一杯咖啡就像研磨机,把时间细细地研碎了,便于消化。这样子,无聊的工作与学习不会太漫长。
我想,真正的咖啡不是应酬时候放在眼前做装饰的,而是独处的时候,能够慢慢品位的。
北大的咖啡店对学生们来说,大概自习的功效大于喝咖啡。如果场地充裕,同学们会选择在咖啡店里小组讨论、写作业、谈情说爱。咖啡厅里略昏黄的灯光,散发着香甜咖啡豆味的空气,不知是让人振奋了精神,还是更加意志涣散?
PS:由于本文作者了解程度有限,没有写到二教地下的3W咖啡厅、农园咖啡厅、法学院的品咖啡、元培学院的咖啡厅、建筑学院的咖啡厅等。
光华咖啡厅
每一个光华的同学不会不知道光华咖啡厅,甚至在拍摄与光华的纪念照时,大家还喜欢在咖啡厅门口处拍一张。咖啡厅兼具院史馆的作用,一进门的墙上整齐贴着历届院长的照片和简介。咖啡厅整体色调是暖黄色,有木制的桌椅和几张柔软的沙发,环境还不错,大多是光华的学生在这里小组讨论,所以时常是喧闹的。


光华咖啡厅自带光华的商业气息,在这里买咖啡的人,大概也有着商界精英的气定神闲吧。咖啡厅里卖咖啡、茶饮、气泡水等,冰柜里有三明治、牛角包、蛋糕等,也有很多小卖部里常见的几块钱小零食,价格整体偏高。

说起来好笑,我在光华咖啡厅没买过咖啡,倒是喝过好几次豆浆粉冲泡的热豆浆(有黑豆味和原味两种),八元一杯,在众多高达数十元的咖啡和茶饮中脱颖而出成为我的心头爱,其温度和甜度能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以精神和肉体的热量。

泊星地咖啡厅

泊星地咖啡在百讲侧面、燕南地下一层,从燕南食堂正门外侧左边的楼梯下去,右边是燕南地下一层的食堂,左边便是泊星地咖啡。木质桌椅都比较老旧,光线也非常昏暗,WiFi也很不稳定。


没喝过咖啡,不好判断。除了三明治面包蛋糕等,还会卖诡异的进口大包薯片和脆饼,超市里有的那种。

有几次燕南食堂人太多的时候,我直接从食堂打了饭拿到泊星地吃,可以有地方坐。旁边的人看我的眼神诡异,我全然不顾。

最美时光咖啡厅
最美时光咖啡厅是唯一个北大提供简餐的咖啡厅,但是说是咖啡厅,其实更像是一个餐厅。用校园卡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每天早上第一位光顾的客人还可以享受一杯免费咖啡。餐品种类也算丰富,从意面牛排汉堡到石锅拌饭,价格较外面的餐厅相对实惠,因此味道也只能算过得去。

作为一个餐厅,它主要起到提供食物和学生自习、情侣约会的功能,偶尔也会作为承办沙龙、讲座和节日活动的场地。
2016年的时候有一阵子最美时光传出要拆迁的消息,在那个时候看了学生会的一篇文章,讲到最美时光老板娘经营的初心与不易,为了打造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园地,在餐品质量、服务态度上也曾受过批评。但显然,作为一家有着”北大情怀”的餐厅,它在这里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经过拆迁风波后,最美时光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虽不知背后原因,但仍然是一件好事。
瑞幸咖啡
瑞幸的火也不免俗地在今年春天烧到了北大。
这家瑞幸开在新的生物楼,距离北大学生的活动区域稍有些远。环境、咖啡和其他所有连锁的瑞幸咖啡店类似。目前学校里的瑞幸还没有座位区开放,只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在运营。方便的是可以在小程序上下单,完成后微信提示你去取。

我为了体验和拍照片特地下单了一杯拿铁,辗转了好久才找到窗口。微信提示已经出餐,我兴奋地一扫码,小姐姐看:“665号啊,还没做,等一下啊。”

于是我霸占在窗口等着,看着她往冰杯里的浓缩加了半杯奶,拿着搅拌棒搅啊搅啊搅,然后盛满冰,盖上盖子拿到窗口。
我瞳孔放大。她看了我一眼,说:“啊,这是664号的,你的下一杯,正在做啊。”
终于拿到了我的拿铁,有种在麦当劳甜品站拿到海盐味甜筒的兴奋感。

瑞幸的战火能烧多久,我不敢下断言。有一次看到红包群里瑞幸咖啡分享链接有一句这样的文案:“起床→上班→打卡→领咖啡券,完美的早晨~”,立刻引起了我的不适(也可能我患有被害妄想症)。
虽然这是很多上班族的常态,但当这种像写好代码自动跑出来一样的生活程序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广告语里的时候,大概其效果不会比“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大字报差。
麦隆咖啡北大店
如果说我写了以上那么多北大的咖啡店,只是为了写麦隆的话,也不为过。
麦隆从2016年在北大二教开始营业,在一楼和三楼都有吧台。如果在北大,你想真正喝一杯好咖啡的话,那么就请来麦隆吧。

首先从咖啡上来讲,麦隆走的是精品咖啡路线,在北大店也配了质量上乘的设备,以保证每天的海量出杯。这里不仅可以喝到传统的意式咖啡,还可以喝耶加雪啡/哥伦比亚/肯尼亚/云南小圆等全球各地产的精品咖啡豆做出来的手冲咖啡、冰滴咖啡等。如果不喜欢喝咖啡的话,可有抹茶牛奶、巧克力、奶茶、气泡茶、奶昔等特色软饮可供选择。
当然,由于公司反射弧长,常常不给发原料货,所以偶尔有饮品会断货....

每一份咖啡的品质都受到严格的把控,咖啡师洁癖般的卫生习惯,器具装置时刻保持整洁。这比起某些餐厅和咖啡厅不知道甩了几条皇后大道。
第二,在价格上麦隆北大店给予了北大学生最大优惠。校内的咖啡价格低至校外原价的一半,购买咖啡豆、零食、蛋糕面包时还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作为一家商业运营的咖啡店,麦隆北大店在比起追求营业利润的商业目标,更注重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口碑积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一下课麦隆吧台总是排着长长的队,群里总是有人不停追问什么时候上新。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晚上快下班了,麦隆的小哥哥也会挂着笑容为你慢悠悠地冲上一杯手冲。对于他们来说,咖啡不是一份冷冰冰的工作、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是承载着执着、专注、真诚的心意的一份宝藏事业。
李宗盛在他出演的广告片《致匠心》里说,“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这大概是我第二次在公众号里提到“匠人”(临行密密缝)。和《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一样,和《戏梦人生》里的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一样,和做了三十年裁缝的母亲一样,真正的咖啡师看似每日做着单调无聊、重复性极高的一件事,但真的只这一件事,在反复打磨和极致追求中,习获了超越性的品质和虔诚的情感与温度。
真正的匠人精神不在乎浮夸的外表和炫目的技巧,一杯好的咖啡不在乎液面上的拉花是一只天鹅还是一颗爱心,而在乎醇厚微苦的咖啡和柔滑温暖的牛奶充分融合后,在唇齿间和心头给品尝者带去的幸福感。
其实手工的东西,主观性很强,不确定因素也很高,但为什么速溶咖啡永远无法和手工咖啡相提并论,为什么比起工业化大生产,人们总是更垂青于手工制品,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某一个人的诚意、专注和感情。他在过去的人生中,忍受过孤独寂寞,经历过艰难困苦以后,依旧如故地倾注全部的精诚到这一小小的物什中,这是我从中体味到的匠人精神。
为什么当今社会的人们总是被匠人精神感动?
《爱的艺术》里有这样的话,“现代人认为若不快速办事就会失去某些东西——时间,但人们并不知道用得到的时间干点什么,除了白白地消磨时间外。”
对现代人来说金钱很重要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从最根本上需要的,其实是时间。我们被转化成商品,特点是适于交换和接受,适于物质交易和消费。我们拿我们的生命换钱,拿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换未来的利益,却难以确定我们是否真正拥有自己以为的那个未来。
我们说工作几年要去旅行,老了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们确定我们的生命足够延长到那个时候吗?
我们爱匠人精神,因为我们读到的是某个人的时间、某个人的生命、某个人的酸甜苦辣。但是,在大规模协调合作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胃口越来越大、趣味标准化的人、需求容易预测的我们却连自己的内心也读不到;我们需要感到自由和独立,却心甘情愿被支配,心甘情愿毫无摩擦地适应这个社会。
“需要不用强力而能支配,没有领袖也能领导,毫无目的也能鼓动——只想获得成就、忙碌、起作用或继续生活的人。”这就是现在的我们。
-
Macdor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8 13: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