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
六月有粽子的软糯、栀子花的浓郁、西瓜的沁凉,还有高考的紧张。又是一年端午节,高考也如枇杷成熟一样地守时。
我家小妹是今年高考大军一员,如同当年我高考一样,再次把全家的目光聚焦到这件全国事件上。如果高考是学习努力程度的验收,那么“三分实力七分运气”也给许多人侥幸的“空间”。运气这部分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只能交给类似命运的东西,像一场神学的布道。爷爷奶奶早早地去当地的大佛寺求签,考试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烧香了,高考这样的并非全部靠实力的事情是需要祖宗的阴庇的。二叔(小妹的爸爸),提前一个月从深圳赶回来,全身心地陪考,每天都被临近的考试时间炙烤。高考也是他们的考试,甚至还要焦灼。小妹进入考场前,全家寂静,沉默包含了万千叮咛嘱托和希望,多言会增加紧张。从来少话的二叔几乎每场考试都要跟我打电话,倾诉他的担心和紧张,交流每场她考试的状态,臆测考试结果如何面对,心情如盖了层抹布一样闷得慌。
想到小妹在数学上的跌宕起伏,我们对这门科紧张极了,果然还是在这个地方翻了车。卷子没有完成,好几道题目都没做,完成的也不能保证是正确的。一种失败的心里暗示在梦里都折磨着我。想起小妹的求学道路,考不好是仿佛是不能接受的结果。她从县城里最好的小学,考入市里最好的初中,小小年纪借读三年,初中起就没有寒暑假了,每个假期都是试卷和补课。好不容易顺利地进入市重点高中,一所平均分就可以上211本科的学校,看似有了未来的保障,其实更残酷,学习成绩慢慢地从差强人意变成了不尽人意。小妹在我看来学习是非常辛苦的,比我当年还要辛苦。但相比她的同学们,她学习态度令人担心。努力是在督促下的表现,自律性很差。起床困难户,洗漱、吃饭都太磨蹭,容易被其它东西吸引注意力,长期以往,真正的做题时间比同侪少了很多,效率也不高。反应在数学题上,用二叔的话说简直是“气得肝疼”,并不是不会做,要么审题不清楚,要么计算失误,总是在小细节上掉链子。反而,她总是很自信,甚至自负,觉得自己肯定会考好。高考前一个月还依然坚信自己有考400分的可能性,二叔说,也许是我们鼓励教育太过头,让她自我认识不清。
小妹的求学之路代价比周围的人高出很多倍,名誉也是巨大的压力。在亲戚朋友中,她是佼佼者,所以更不能接受考不好的结果吧。这是一个让人厌烦的包袱。考完数学后,她提出复读的想法,打算弃考下面的科目。在家人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念头。弃考是懦弱的表现,人生除了高考还会有很多考试,不是每一次都可以选择逃避或者重来的,身在考场,必须也唯一面对才是唯一的出路,不问结果只做当下。
高考结束了,分数还没有出来,一家人却早早地被失落的阴霾笼罩。她也是很焦躁的心态,闷在家里不愿出门,和父母争吵,情绪很不稳定。不知如何安慰她,鼓励她出门散散心,不要想结果,不论什么结果,都要介绍,都是好的经历。而我自己也从这焦灼的三天的端午节中反思自己,离开高考整整8年了,但那如生命阅兵般的严肃感时不时还会出现在梦里,变成一个难忘'的“情节”。
-
yizhipangz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3 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