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温暖与爱,让人如此渴望!
家庭的温暖和爱,就像是夜里的一盏烛火,人们对其的渴望犹如飞蛾扑火! 现在给我们照看菜园的,是以前的门房大爷、大娘,是两个很热忱、勤劳、实在的人。 什么事交到两位老人手上,都不用别人在操心,老人家早就给计划的好好的。就比如现在的菜园,从翻地到现在刚好一个月,菜园里已经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小白菜、水萝卜已经上了餐桌。 两位老人对所有的人和事极有耐心,对待自己的儿子、媳妇、孙子,更可以说是一种溺爱了! 前天,两位老人在院子里给菜园浇水,我也站在一旁欣赏着长势喜人的蔬菜。 老人的四十多的儿子,大概不自觉地带了种撒娇的口气,对他母亲说,明天吃馅饼吧,好久没吃了! 母亲嘴角带着笑嗔地怪说,不会! 他说,小时候经常吃,现在好久都没有吃了!怪想的! 他母亲笑着说,就晓得指使自己的母亲,不会让你媳妇去做? 这一席对话,透着撒娇、亲昵、玩笑,虽然只是短短几句,却充满这无限的爱,羡煞了我这个傍观者。 我知道,明天,老人家里一定做的是馅饼! 老人家两个儿子,大儿子不幸车祸去世,留下年轻的媳妇还有孙子。老人家十几年如一日,媳妇给人家打工,老人负责一日三餐、用微薄的退休金帮衬孙子上大学,毫无怨言,婆媳关系比母女还要亲近。 二媳妇身体瘦弱,不能劳累,老人经常给榨油糕、蒸包子,送到儿子家。 外人乍一看,是不孝的儿孙躺在老人身上啃老。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是老人对儿孙浓浓的一片亲情与爱护。 老人帮助儿子、媳妇做力所能及的活计,老人需要儿子帮助的时候,也毫不客气的提出要求。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对于我这个缺爱的人,体会特别的深。 老人年轻时候是个裁缝,手很巧,经常帮亲戚朋友缝制各种居家物件。就连我也求老人帮我裁剪过一块大布料,缝床上的大褥子。我也是无可奈何才求的老人帮我做,虽然事后我竭尽回报了老人,但那一刻间,我还是对老人充满了感激,那一刻的老人就像是我自己的妈妈,或者是婆婆,帮我贴心地计划一些我没有想到的问题。 那一刻,我也有一种被人窥视见了秘密的感觉,多年来我与父母都在极力小心地维护着彼此的关系。父母日渐衰老,我总是竭尽所能地帮他们做一些事情。也许我们彼此做的很好,外人从未从我们身上发现有什么不同。 可是那种内心才能感觉到的疏离,彼此心中都非常清楚。因为这层疏离,我们彼此都要求不高,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互不干涉,比那些太过亲密的母女关系,多出许多自由空间与距离。有事我也想不起找自己的妈妈,更别说婆婆了。还有就是妈妈也不愿意在我身上费心,有些事不是嘴上说出来才懂的。 女儿小时候,我也是遵从我的成长经历,对女儿很是严厉,原因就是父母嘴里常说的“怕惯坏了!”可是面对着女儿畏畏缩缩的眼神,有一天,我突然就明白了,孩子不是这么养的,像我这样小心翼翼地长大,难道就是教育好了?我刻意造成的严厉,在我与孩子之间竖起冰冷的墙壁,让孩子从小生长在冷漠无情的世界,这不就是在活脱脱地复制我的童年吗?我不允许这样,我的痛苦不能延续下去。 现在想来,真的很庆幸我能早早觉醒,其实很多人对待孩子,都是在复制自己的人生,比如,最近大火的《都挺好》母亲对待苏明玉,其实就是在复制自己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外婆对我的宠爱,也没有觉着学会什么坏毛病,反而成了我一生中的温暖、成年前唯一有温度、有色彩的一段日子。八岁以后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一片灰暗,死气沉沉,模模糊糊。 现如今回忆过去,我仿佛一下就从童年走进了青年人,中间就像失去了记忆一般断片了,我就像一棵坚韧的胡杨树,在沉默中等待属于我的春天,结婚以后,我的大脑仿佛才有了意识,开始思考、开始感受生活。 自我反省以后,我经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用最亲密的昵称称呼孩子,更在肢体上多拥抱、抚摸、亲吻孩子,让她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母亲对她们的爱。尽最大能力保护她们,每个学期看望老师,学习成绩是其次,让孩子保持健康、乐观、自信的思想意识形态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一点老师们太懂得了。 以前的老邻居从北京回来了,当我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心底又一种说不出的哀凉。本地有儿子、女儿,老人只在女儿家睡觉,白天去自己老屋收拾,其实也没啥收拾的。中午就去以前的老邻居家蹭饭吃。老人是回来专门报销医药费的。别人都说她不放心儿子,79岁高龄自己去医保中心跑上跑下。 别人说是不放心,我却有另一种想法,是隔膜多年,老人不习惯与儿子有过多交集,老人自己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 过去的人一般都是重男轻女,可这位老人对儿子却不是很亲近。听他们说,老人过去工作忙,前面有两个女儿,生下儿子就抱奶出去了,直到八岁回来。另一位老人感叹,八岁的孩子正是猫狗都嫌弃的年纪,他父母哪里能亲近起来? 一句话,让旁听的我,心底拔凉。我也是八岁回了父母身边的,说起来,我的父母并没有对我怎么的不好,只是态度冷漠,我在他们眼里,只是多了一个吃饭的人。 每个人对父母的情感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爱法不同而已。我也是这样认知的,我归结父母对我冷淡,是由于我自己不聪明、不出色,老实的像木头一样,我也不爱我自己,于是,我就更加的理解了父母,谁都是喜欢出色的孩子,像我这样的,根本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于是,在很多年里,努力地想让父母开心、喜欢,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开始挑水,超出本能承受的负荷很多,晃晃悠悠,边洒边走,压的肩膀生疼,但是看到父母认可的笑,是值得的。十二岁随父亲回村里收秋,虽然辛苦,我也是开心的,因为父亲高兴地说,他的孩子能帮他干活了。 生孩子的时候,母亲来了,我很开心,母亲还是爱我的,母亲给我做的饭都很顺我的口,毕竟我是吃了母亲十几年饭长大的,不比婆婆,熬出来的小米粥都是夹生的,我知道是她们那里的习俗,我想让她再熬一会儿,她不接话,也不重熬,一肚子的闷气瞬间而起,饭自然也是吃不下的。可是婆婆在的那几天给我把所有的血呼啦擦的内衣全洗了,我的心里很感动,女人们月子里的脏衣服,不是人人都不嫌弃的,我的母亲是不会洗这些的,婆婆的恩情我永远记得,但是我不希望婆婆知道,母亲不给我洗衣服的事实,在满月以后,母亲离去那天,我自己偷偷的把衣服全洗了,怕老公婆婆发现。 好多时候,我还是渴望母亲的爱的,就比如做胆结石手术的时候,我还是请母亲去了。虽然也帮不了什么忙,在我心里总是觉得有底气,有依靠。 母亲也深知哪些是做母亲的义务,在这两件事上没有一丝推辞,但在我心里,如果能更进一步就好了,比如,在我虚弱的时候,摸摸额头。 现在,我总是喜欢抱抱我的女儿,虽然她们长得已经高出我好多,但是,我知道一个简单的抱抱,是温暖,也是生活中的勇气,她们是父母的宝,她们不是在一个人前行。 直至现在,我很高兴我终于长大了,可以独当一面替父母出力了,我操心家里所有的事情,弟弟结婚、父母生病、父母买房装修,妹妹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都冲在前面。 有些事,是早已注定的,不是我们努力了,付出了,就有回报! 现在经常读一下关于心理方面的书籍,才慢慢地理解了我做所有事的动机,一个人成长是有轨迹的,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包括我结婚挑对象这件事,由于我自己的沉默寡言,怯懦内向,在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向往热情乐观、开朗的人的,于是,我嫁的人就是这样,虽然现在感觉有点不着调。我向往家庭的温暖,我的婆家就是这样,虽然公公在婆婆面前有时会脾气急躁,但家庭氛围很温馨,家庭成员之间也很有爱。 其实,父母家里也有温馨的时候,大都是妹妹、弟弟过节回来的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喜笑颜开。可是我也知道,那些快乐温馨,很大是来自于妹妹、弟弟的。 我老实、木纳,为人孤僻,对人冷淡。但我也渴望家的温暖,渴望那些亲密无间的亲昵,渴望那些相互之间的关爱。为了掩盖我的缺点,我拼命修正自己,让别人更好的接纳自己。无论如何,我深知只是表象,我依旧是那个曾经的我,散发着遗世独立的寒气,我甚至有时向往小龙女的生活,绝情谷底,一个人自生自灭。 都说慈母多败儿,家里氛围温暖和谐的人家,孩子们大多没本事。反观那些家里亲情淡薄的人家,孩子们倒是多数有出息。也许没了亲情温暖,只剩下一腔孤勇了吧!也许只是我的片面之词,但是没有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孩子,那一生的哀凉又有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