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旅行的催化剂
你们有没有离开一个城市后,特别想念的食物?
有时候是因为遗憾。
去年春天在苏州,八点钟出门赶去苏州博物馆排队。石板街上清冷,唯路边一家小店飘着热乎的烟气。我走近去看,偌大一个铁桶里有几个大油饼子在上下翻腾,黄澄澄的热油喷出阵阵油香,旁边立了个招牌,写着巨大的“胡辣汤”。
啊,一碗热乎浓稠的胡辣汤,一个比我脸大的新鲜出炉的大油饼,坐在小店里,细细咂摸······
这情景,在我排队1.5小时还没靠近博物馆正门期间,反复折磨着我,心里反复在骂:早知如此!我就吃饱了再来排这劳什子的队了!
有时候是因为感情。
14年在台湾宜兰学习一学期,为了省下钱去台北九份日月潭台南垦丁阿里山花莲绿岛,日子过的比较拮据,每日正餐都在便当、牛肉面、卤肉饭、滴水坊之间选择。台湾便当其实算很丰盛的,一盒鸡排饭里包含了包菜、花菜、鸡排、香肠、卤豆腐、半个卤蛋,加上菜肉都照着不易出汁、干吃也美味的原则做(出自纪录片《台湾食堂》),比大陆许多快餐都好吃。
牛肉面里也有店家秘制的卤牛肉块,面条筋道,汤头浓郁,出品相当有水准,价格通常在80-100台币不等(当年汇率大概5比1),很实惠了。
滴水坊是佛光山道场的餐厅,出品各类素菜,比如我们常点的素鸡排饭、菌菇炒饭、豆浆汤面,水平很高,基本奠定了我对素菜的品味标准。后来回广州,发现大剧院也有一家滴水坊,人均120(人民币),哇哦, 对比起来,台湾滴水坊单品价格都是30-150台币不等,可以说相当平价亲民了。
而最受我们这群交换生欢迎的,还是宿舍附近500米不到的卤肉饭店。
门口几个大卤锅翻腾着微小的泡泡,时而翻出几个乌糟糟的鸡爪,飘出阵阵浓厚的卤香,让路过的当地人都停下了脚步,进店吃一碗空肉饭、卤肉饭,再配小碟的青瓜、豆干、茄子小菜,或大荤的卤鸡爪、卤鸡翅、卤鸡腿,一餐饭吃得满满当当,也不过50-60台币而已。
当时一个宿舍、如今成为挚友的三个舍友,每日下课坐校车回来,嘴上都在问今天吃什么,脚步却不自觉走向了后巷里的卤肉店,店老板娘已经认得我们,远远就笑着打招呼:下课啦?
走进店里,坐在干净整洁的木凳上,自己去拿蔬菜柜里的小菜,熟练的点几个卤肉,再围坐在桌边,聊起那天青春版《牡丹亭》赏析的作业······
我们普通得就跟台湾当地学生一样,我们本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怀念,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难以忘怀的美味。
年初在云南蒙自吃到了自认为全云南最好吃的烤小豆腐,比建水的好吃百倍。小店就在几棵大树底下,拉了一张篷布,漏下星星点点的白日光,小风儿细细吹,我们三人围坐在豆腐烤架边,凳子很矮,双腿屈在身前,像个小学生似的,眼巴巴看着一天仅剩的零花钱买来的烤串,极认真,极期待。
豆腐大姐没有辜负我们,不仅调得一手好蘸水,豆腐也烤得气球一般膨胀松软。明明是一样的豆腐,有的店家便就烤得差点意思,这大概也是手法、技巧的迷人之处。
那家店吃了两次,以至于每回提起小豆腐,我们都要唏嘘两声“好想再回春红小吃一次啊~~”
正应了那句话:美食是旅行的催化剂。
为美食出发,因美食留下回忆,旅行的美好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