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
查看话题 >拉斐尔前派跟拉斐尔有什么关系?(上)
本来想一篇写完,奈何字数太多,故分暂时分两篇发出。
回答题目,其实没那么大,但是却也密不可分,至于怎样的密不可分法,在这里卖个关子,相信你看完将会发现答案。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想把这段话写给大家。
此段话来自英国著名艺术学者威廉·冈特所撰写的书籍《拉斐尔前派的梦》的引言部分。
这是个关于几位艺术骑士的真实故事。他们天生就与其时代格格不入,他们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漫游,那个时代虽然开阔却平淡乏味。他们如同一个个堂·吉诃德,头脑中充满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充满了奇特的探索和高远的志向。他们的长矛所指并非风车,而是工厂。他们奋力搏击的龙不是神话中的巨蜥,而是工业时代的铁路货车,是身披钢甲、喷着蒸汽的龙。他们寻觅秀美的少女,将他们置于理想主义无比神秘的顶点,像古时的贝德维尔爵士或兰斯洛特爵士所做的那样——将来自伦敦东南区的年轻女子转变成诗人但丁钟爱的贝阿特丽丝,将牛津的马房老板的女儿转变成亚瑟王传奇中悲伤而孤高的桂内维尔。
说画派之前,我想先让大家看一幅画。

这幅油画作品,我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作品中描绘的女子,很多解释都说是来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面的人物、哈姆雷特曾经的伴侣奥菲利亚;画面非常唯美,一袭盛装的女子躺在满是花朵的河流中,然而真相是画中的美丽女子此时已经溺水而亡。
看到这幅画你能感受到一丝死亡的气息么?
或许有,但是却也被这神秘、浪漫、暧昧的气息冲谈了。
而上面我所形容这幅画的几个形容词,也正是拉斐尔前派画家中大多数作品带给我们的感觉。打破以往绘画的传统构图模式,奥菲利亚位于画面的中下方,画面上方的植物好像多的已经涌出画面,这种构图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所未见。
那么,到了这里你可能会问我——拉斐尔前派是怎样出现的?
“成因只是因为我们是一群充满反叛和骑士精神的年轻人”
1848年的伦敦,有这样三个年轻的画家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艺术团体,当时他们更多的被称呼为前拉斐尔兄弟会。
他们是——约翰·艾佛雷特·米莱、但丁·加百列·罗塞蒂以及威廉·霍尔曼·亨特。
他们所反叛的绘画精神是什么呢?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姿势和优美的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艺术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为前拉斐尔派。他们尤其反对由约书亚·雷诺兹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画风,认为他的作画技巧只是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引用自维基百科拉斐尔前派词条。
时至今日,可以说拉斐尔前派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已经不仅仅于纯艺术,也包括设计。是的,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们和当今设计的老祖宗“包豪斯”密不可分。
这究竟是一群怎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年轻人?
不妨跟随glow的文字来探寻其中。
创始人之一的约翰·艾佛雷特·米莱——一位十一岁便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绘画天才。

约翰·艾佛雷特·米莱1829年6月8日出生在富裕家庭,其家族是位于英格兰南部的港口城市南开普敦的贵族,家底丰厚。
米莱从四岁开始便展现出其惊人的绘画才能,通过他少时的一些速写作品中,我们便可一窥究竟。

而他的父母也是早早的发现了其绘画的天赋,于是便从小培养他的绘画才能。于是,他十一岁的时候便早早的进入了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由于一进学院便被冠以“天才”的称呼,所以众人格外注意这位十一岁的男孩儿,也是因为这些为他以后的绘画革命买下了伏笔。
米莱十七岁的时候,其首次在学院展出的作品《皮萨罗抓住秘鲁的印加人》获得高度关注并得到了众人一致的好评。

1846《皮萨罗抓住秘鲁的印加人》完成此作品的时候,米莱刚刚十七周岁(glow碎碎念,我不知道我十七岁的时候到底在干嘛。。。。)
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之后,通过其早期作品为们可以发现,他绘画中描绘的主题跟绘画样式以及构图方式和之后他创立前拉斐尔画派时候的风格大相径庭,而他此后作品风格的转变也跟在皇家艺术学院读书之后遇到了这两个人有关系,这二人便是此后和米莱创建拉斐尔前派的威廉·霍尔曼·亨特和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威廉·霍尔曼·亨特比米莱大一岁,与米莱从小就受到家人的支持并开始绘画学习不同,亨特作为商铺掌柜的父亲并不支持儿子学习绘画,所以直到亨特十六岁的时候才开始接触油画,为了进入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他一边为别人画肖像一边打工自谋生活,直到十八岁的时候,才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认识了米莱跟罗塞蒂。
亨特跟米莱一见如故并成为一生的挚友。

拉斐尔前派的另一位重要创始人----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罗塞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有些“怪”的年轻人。

其实我这里用“怪”来形容他,并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褒奖,罗塞蒂不仅精通绘画还在诗歌上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实通过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诗歌的喜爱有多深,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原名叫做盖布瑞尔·查理斯·丹蒂·罗塞蒂,在家人和朋友之间都称呼他为盖布瑞尔,但是在大众面前他则称呼自己为但丁·加百列·罗塞蒂,是因为但丁这个名字可以和著名的诗人但丁产生关联,没错就是那个写了《神曲》的但丁。
他在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之前,一直在纠结以后自己到底是选择诗歌还是绘画来作为自己的职业,不过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绘画来作为日后的主要职业。
而罗塞蒂之所以和亨特相识,也是因为当年亨特为在当时还并不出名的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所出版的诗集所画过插图,由此亨特将罗塞蒂引荐给了米莱,就此前拉斐尔派的三位创始人终于相识。

而这三人相逢之时,必定对当时的英国画坛造成一场变革。
变革之始
1848年,在米莱家中,前拉斐尔派发起了;而此时,正直另一场伟大的革命传遍欧洲,在这一年的德国,卡尔·马克思发表了《共产主义宣言》,他们三人仿佛是受到了感召一般,开始了对英国画坛开始了变革。
前拉斐尔派的早期原则为以下四条:
要有真正想要表达的理念。
要仔细地研究自然,从而得以知道怎样表达它们(理念)。
要对以前的艺术中直接、认真而真诚的部分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陈腐的、自我模仿的、死记硬背的部分。
以及,最必不可少的一点,要创作出彻头彻尾得好的画和雕像。
他们三人都非常赞同的一点是,欧洲艺术已经变得懒散、过时、无趣。
当时的艺术学者约翰·拉斯金曾经这样抱怨过:“永远是黄牛散落在沟涧、永远是白帆驶于风暴、柠檬切面放置于盘子中、假笑浮在愚蠢的面庞上”。
为了重塑艺术的意义,他们决定重新绘制文学和圣经中富有道德意义的题材。一开始画派只是秘密的进行创作,他们像亲兄弟那样频繁的聚会,谈论一些艺术文学和美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前拉斐尔派也叫做拉斐尔兄弟会的原因,有一次,聚会中亨特拿来一本版画书,是15世界比萨的纳骨室,在这本版话书中,没有金字塔的构图也没有理想化的主题,而是一位早期意大利画家真实捕捉生活的原貌。
正如亨特所说:“这本书的发现就可能是拉斐尔前派建立的根据。”
至此,拉斐尔前派找到了其绘画革命所想传达的理念与本真——没有傲慢自大、没有成规旧俗、没有腐朽衰退。
所以,拉斐尔前派的意义我也解释完了,他并不是致敬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追随的是在拉斐尔风格之前的风格。
他们并没有攻击拉斐尔本身的风格,而是因为后人对其风格的日趋风俗化、机械化而形成的一种定式,而由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画家模仿,而这些恰恰是拉斐尔前派所排斥的东西。
亨特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构图永远是金字塔聚焦?为什么主角永远是焦点?为什么画作一角永远处在阴影里?”

但是很快,随着剩下的四人加入,评论家的脚步已经先于画家们的敏感度并在第一时间里面开始了对他们作品的“攻击”。

这幅描绘圣母子的作品,一改往日学院派的对于画面的处理,可以说,此画一出,立马收获了评论家们的一票恶意。
尽管如此,米莱还是大胆的这样做了。
我们仔细看其画面,你会发现,米莱的这幅关于圣母子的作品完全一改往日的构图方式,不是老套的金字塔式构图,也不是二分式构图,画面中的主角基督和圣母被安排在了画面中间靠下的位置;仔细看画面,每一个地方感觉都是脏兮兮的,光脚的人甚至连脚指甲都没有修剪干净(抱歉这幅图片并没有那么高清),画面中的老妇满脸皱纹,晒黑的双手和面颊都是现实中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有的模样;而这种世俗化的表达方式是为当时所不允许的,神怎么可能是脏兮兮的样子出现?玛利亚竟然也跪在脏兮兮的地上?这样的绘画方式为公众带来了一次彻底的冲击。
而这样的绘画就是在当时的向权威挑战。
艺术评论家们这样批评到:“毫不修饰地把圣人家庭与痛苦、肮脏甚至疾病联系起来的企图令人心生厌恶!”
而罗塞蒂呢,直接从皇家美术学院退学,而去给画家当学徒,但他并没有停止创作。

在分析罗塞蒂的《受胎告知》之前,我们先看看在此之前大多数这类题材作品的“典型”绘画形式。

我不说,想必大家也能看出一些区别。
罗塞蒂画的受胎告知像现实中的话剧,而下面皮托尼画的受胎告知像唯美的神话故事。
我们甚至可以在罗塞蒂的画面中看到玛利亚的表情是震惊弱小和无助的(本来嘛,一个姑娘好好的在家,突然有一天就有个天使飞到你家告诉你怀孕啦!你怀的孩子是基督耶稣!我想一个常人的正常反应都是这样的)。而罗塞蒂画面中的天使也一改往常天使一定要有翅膀的形象,他给天使描绘成了普通人的模样,唯一能看出来这个是天使的细节就是他脚下踩着的火焰;而画面的构图方式也是打破传统,在我看来甚至是有些拥挤的,玛利亚的动势是向右躲闪的,但是右边其实就是白墙,这种拥挤躲闪的之感给人一种她是“被迫”受孕的。
当然,评论家们这个时候是闲不下来的。
“这位天使面无表情!”
“其野心即是贪欲,狂妄自大带来臭名昭著。”
“尤其是那些以PRB自居的少年画家更是愈发荒谬!”
但是此时,兄弟会的成员们发现,自己身处民众争议的中心之中,他们做出了大胆的决策,既然被这样关注,不就就此打开兄弟会的知名度。
由此,他们的作品也从最开始的宗教主题转而探讨当时生活的情景主题中。所以,确切的说,拉斐尔前派早于法国印象派十年从实市井生活中撷取阴暗面作为绘画的。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位被包养的情妇在与富家公子哥玩乐弹琴的时候,突然被窗射进来的明媚炯烁的光线所震慑而良心觉醒。而这幅画作是维多利亚时期首幅描绘此类问题的作品。
其实,透过三人的作品,我们是可以看出来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风格还是很鲜明的。
米莱的作品技巧娴熟,你可以发现他作品中还是有那种经过学院派训练的痕迹的,即便是决心做出变革,他作品描绘的角度和成熟性也是少有的,被冠以天才的名头绝对是名副其实。
罗塞蒂作品中描绘的人,在我看来是有些“脸谱”化的,可能我现在只展示了两幅他的作品,但是如果现在的你以前就关注过我的话,可能有留意我曾经发过一个他作品的广播,我还记得当时就有人回复说他画的人长得都一样(在后面我会解释,他为什么这样做)。

而亨特的作品,在我看来时有些“笨拙”的,你会发现亨特把每一个细节都都照顾的特别好 ,但是这种每一个细节都去仔细描绘的做法反而一点点过,但是这种做法又恰恰是他作品的特点所在,这个人对于绘画是非常执着的。


由于篇幅有限,我将分为上下两篇来展开,这篇就到这里。
下篇我将继续讲一讲拉斐尔前派作品里面的那些模特和“红屋”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后来包豪斯主义的影响,这次就到这里啦!
最后为大家奉上我之前收集的他们三人的作品相册,点链接直达
文献参考:
维基百科——拉斐尔前派词条
《拉斐尔前派的梦》【英】威廉·冈特 著 肖 聿 译
BBC纪录片《拉斐尔前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