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每天按时上班下班的人在想什么?
1.
当我终于在高铁上找到自己的座位,放下手里的星巴克咖啡,把行李放到行李架上,跟同事寒暄一下,坐下稍微喘口气后,开始回忆自己过去半小时的经历。
时间是2018年1月26日下午。去参加公司在苏州的年会。
那年的年会,最开始消息说是去某个海外海岛,后来就不停地变,最终改到了苏州的金鸡湖边上某个酒店。北京和上海两处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去。
恰逢十年一遇的南方大雪,整个长江以南都笼罩在大雪当中,开往南方的高铁,也像夏天的飞机一样不准时了,大家时刻都在关注火车还能不能开。幸运的是,我们的车次没有被取消。跟同事约在北京南站直接见。
我还没从家里出发,工作群里就有同事说已经到南站了,算算时间,留出半个多小时过安检候车的时间足够了。因此当我慢慢悠悠地整理完行李,并拖上地铁时,时间已经稍微有些紧张,好在南站离家近,对内部也足够熟悉,并不很担心。
因为南方连日的大雪,很多车次取消,那些走不了的旅客,在车站等着最新消息,还有春运大包小包返乡的人,让硕大的北京南站,比平时更加嘈杂拥挤。取票处每台机器上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比我预想得长很多。
在最靠近北边安检处的取票机队伍上,只排了一小会,就知道自己站错了队。这是最外侧一队,总有那些来晚了的、赶时间的或者只是不想排队的人以各种理由插队取票,于是肉眼可见这队比身边的其他几队速度就要慢很多,又不能换队重排,毕竟这队已经排了挺长时间,另一队又要从新开始排,所谓的沉没成本。焦躁情绪开始在心里疯长,虽然时间应该是足够的。
等到还有2个人排到我的时候,前面又来了两个要插队取票的。其中一个高大魁梧,穿着普通,从脖子和手背上可以看到他上半身的纹身,整个人给人很愣头青的感觉,脖子上挂着大金链子,一张嘴说话就是某地区特有的玉米碴子味普通话。我并不地图炮,对这个区域人也没有偏见,但是这时候,任是天王老子来,我也不可能让他插队,毕竟已经快要忍到极限。
排最前面的人没让他们插队,自顾取了票走了。我前面还有一个人,那个人也不让他插队,但是相对比较软,那个插队的大高个就抢着把自己的身份证放到了取票机上,开始操作了。我心里的火就蹭地冒出来,上前去跟他理论。
我想去拿开他的身份证,他的手一下抓住了我的胳膊,然后就吵嚷起来,这时候边上的警察赶紧过来把他拉开。后面排队的其他乘客也赶紧把我拉开了,大家也怕我吃亏,毕竟我比他矮了许多,一看就是文弱书生的模样,而他是那种典型的“社会人”。
排后面的人把我塞到了隔壁一队里,我整个人激动得不能自已,心脏在咚咚地跳,手也在微微颤抖,毕竟,我像我这样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好人,很少这样出头。
取完自己的车票要走的时候,我鬼使神差看了隔壁的机器一眼。机器的边上有两张多余车票,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两张车票,但又一次鬼使神差,我就拿过来装自己兜里了。
走出了还在取票的长长队伍,突然就明白了这两张票的来源。这是刚才那个社会人跟他伙伴的高铁车票。他把身份证放到机器上之后,机器已经读取了信息,警察拉他走的时候,他没忘了带走身份证,但是读完信息的机器还是把票吐出来了,他们人不在。后面的人不知道是谁的,就放一边了。
这两张票怎么处理呢?一霎那,无数念头在脑中闪过。把票再放回取票机上去?直接扔垃圾桶里,毕竟刚才他插队在先还要动粗,让他们吃点苦头?就让票呆在我兜里?还是交给值班的警察?这时候真的是天人交战。我边想边往安检口走去,短短十几米的距离,却走得格外漫长。
远远地看到那个社会人在安检处回形的长队里往外挤,不想碰到他,我在想要不从南安检口上去?不过很快否定了自己。北边安检处人已经这么多,另一边人也不会少,主要走过去还要几分钟,我担心时间来不及了,并且另一边有没有安检口我都不知道。
这时候看到刚才的社会人从安检处的人潮中挤出来,跟他已经在过安检的同伴吼着什么,然后他扭头就看到我了。
真是冤家路窄。
他快速跑过来拉着我,冲我吼:“我的票呢?”然后拉着我的胳膊,就说,“走跟我去找警察!”
我嘴里狡辩着:“没见到你的票啊。”心里却在打鼓。
他说:“不要紧,这边都有摄像头,我们去找警察调取监控。”
我停下来,把手从他的手里挣脱出来,从兜里掏出了那两张车票,递给他。
他拿到票之后看了一下,又抓起我的手,说:“走,去找警察。”
感觉到这次他并没有很用力,我又从他手里挣脱出来,我拍了拍他的上臂,指着已经过了安检的他的朋友那个方向,“哥们,以后好好说话,赶紧走吧。”
他停下来想了两秒,然后什么也没说,冲着他朋友挥了挥手上的车票,冲进了过安检的回形队伍里。
我也跟在安检队伍中顺利过了安检,但是心一直还在砰砰砰地跳,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后面如何去买的咖啡,怎么上的车,我都已经记忆模糊。
坐在高铁上的时候,同事问我为什么到的这么晚,我若无其事地说:“跟一个插队的人有点小冲突,不过解决了。”可我知道,这事儿在我心里还远未解决。
这件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偶尔在夜深人静或者独处时,我反复地思考,那天下午发生了什么?我的记忆是不是准确?我做对了或者做错了什么?
有时候也会想起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鲁迅在那篇小说中,说黄包车夫几乎榨出了他皮袍下的“小”来,那这件事有没有榨出我身上的“小”来?
这两年因为在做跟文字相关的工作,又捡起了自己的笔,开始写一些文字,也想写一些故事,这是我想写的故事之一,因为它经常出来撩拨我,让我思考自己做的每个选择,是对还是错。那个在北京南站的下午,我当时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把车票放到了自己兜里?又为什么要去拍拍他的肩膀?他为什么就那么走了?我自己也找不到答案。
如果把他写成一篇小说,这些都符合逻辑么?我该怎么安排人物,怎么安排情节,安排冲突呢?
2.
最近几年,我把跑马拉松从次要业余爱好,变成了主要业余爱好。跑国内各大马拉松的比赛,也成了日常。
2019年5月4日,当我跑在青岛马拉松的跑道上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了一个想法。
有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在这个跑道上跟我同时在奔跑。奔跑在这个北方GDP第三的城市里的赛道上,跑在这漂亮的海边城市高楼大厦中间,跑过城市主广场五四广场,跑过他自己的独特人生?
我本来也是个农民,现在住在城里,可还时时感觉自己是个农民。
像中央5这样的电视台频道,一直在直播国内的各个大型马拉松比赛。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他还住在村里,爱着土地,爱看体育节目,有一天突然看到电视上的马拉松直播,看过几次后尝试着在村里跑跑步,自己平时在村里跑跑。就像我年轻的时候,整个暑假在家看世界杯,慢慢喜欢上了足球,另一个暑假在家看温网,就喜欢上了网球?
或者他住在山村里,平时上山下山锻炼出了他的脚力,从而让他也想尝试参与一下这项纯粹是城市人的运动呢?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也同时在跑步,他该是什么样呢?
他的年龄该有多大?姑且认为他在40岁到50岁之间好了,再年轻一些的人,即使他的户口还在村里,人还住在村里,也基本上很少种地了,大部分都去城市打工然后在城里买房,不能算真正的农民了。
他的学历也不能太高,最多初中毕业。学历再高点的,也都出去了,看看我们村里的就知道。
他的名字呢?就叫他李二狗吧。比较显出农民本色,即使这个年龄段的人,大概没人真这么叫了,可以不是他真名嘛,可以是个浑名。
他肯定结婚了,有个孩子吧,否则谁去给他做参加马拉松比赛报名呢?毕竟那些繁琐的报名程序,又是网页,又是微信,甚至手机客户端,还要求上传体检报告,还要求之前的比赛成绩什么的……由这些决定了,他不能直接去跑全马,至少得先跑个半程马拉松。
可对于一个住在山沟沟里,不那么封闭的村里,45岁左右的农民,他会不会有兴趣和心情参加马拉松比赛呢?还是挺有可能的吧,原因可能是酒后的一句大话,或者只是简单自嗨吧。
我要给他参加马拉松比赛找出合理性,要给他穿上合适的衣服,甚至该有一双跑步鞋。他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写出来会不会给我们的农民形象抹黑?还是像《乡村爱情》里面的刘能那样,主要是来负责搞笑的?这些念头在我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不管是在我跑着、停下来走着、还是进休息区喝水的时候。他要是停下来进休息区,会喝水还是喝饮料,会吃很多香蕉和补充能量么?看到那么多好吃的,会惊叹么?
当我自己在青岛马拉松那高低不平的赛道上,被虐惨的时候,这个叫李二狗的农民马拉松跑者,也在我的大脑形象渐渐丰满起来,跟我一起跑着。
这个故事能不能成立?我有没有可能把这个叫李二狗的农民进城跑马拉松的故事写出来?现在关于跑步的书,已经跟那些励志鸡汤书一样多了,如果写出来有人会看么?
关键是我要怎么写,才让大家觉得荒诞不经而又逻辑合理是真实可能发生的呢?纵然我读了那么多的小说,也感觉无从下手。
这个李二狗就一直在我大脑里跑着。
3.
我们主要是做版权经纪。有一次,发掘了一部主题和文字都很有亮点的长篇小说。
国内某大社的一位资深主编在很久前就看中了这个作者的文字和故事,于是新人新作很顺利地签给该社出版。但是交稿后的某一天,主编老师发来邮件指出一堆问题,让作者返稿,出版进度也只能暂缓。
主编老师给出的意见,有些是新人作者常犯的问题,而有些是我们作为经纪人也不好判断和干预的。毕竟我们更多的是从阅读和市场经验,而不是写作经验来判断。
恰好当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原先在大学教授写作课的资深老师张鹤。她自己开了一间写作工坊,义务招收了一批对写作感兴趣的学员,给他们讲课和批改作业。我们看过她上课的内容,觉得非常受用,便拜托她审读这部返稿的作品,并从写作的角度给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
稿子给过去之后,相关的同事也经常问起,但只说她正在看,也不能一直催,何况她还真是挺忙的。我们那会儿也正在给她录制写作的视频课程,筹备了很久。
到后来,这件事情也就不再在例会上提起,我以为那个稿子的反馈可能也就无声无息了。
直到有一天,黄老师在工作群里说,张鹤老师给出了具体的审稿建议。当时我正在外开会,回到办公室才看到邮件内容。
首先她肯定了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认为是专业的行家评语,很中肯,并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她的书也请这个主编老师审核出版,邮件后面就是关于作品的具体建议。
看到这里,我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直到我打开她邮件中的附件。
我惊呆了。
在附件里,她在原作品word文稿的边上,加上了满满的批注。
我这几年接触过很多的稿子以及编辑,见过改得满纸花的文稿,但是外编给出这样的作品审稿修改建议,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并且这还是友情审核。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审读得这么慢,因为她真是在用心地一个字一个字,替作者考虑,去思考这个作品的起承转合,以及人物、情节、动机、心理的设定。
随便摘录几处,给大家感受一下。我都只是摘了某个批注里的一两句话,原批注比这个要长得多。
有夸奖作者写得好的:
这一段写得好,非常节制。
涉及到情感的信息往来,除非是定意要写成言情,否则,绝不能煽情,一定要留白,要懂得点到为止。
好,语句变得轻缓,与这段的行动形成呼应,而且与前面彼此接应。尤其好的是,里面蕴含着艰辛与无奈,却用轻松欢快的字句表达出来。
也有批评作者的:
这不是写论说文,不要让读者想像,要亲自用笔把那样的生活描摹出来,给出细节,而不是一堆概念和标签。
不是不能哭,但轻易不要写哭,尤其是女主角的哭。
不哭的绝望,才真是绝望。
写绝望,要写心死,但未必脸上有表情,尤其未必会哭,反倒可能会笑。
看到这些评语,我不由得赞叹张鹤老师在这么繁忙的情况下还这么用心地帮助审核,提修改建议。
用心工作的人,自身会发光。脑海里浮现出这句话,也因为这个故事,我用心写下这篇文章。
这几年我看了很多很多的小说作品,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小说。很多作品就落入只是写简单的东西,只是对生活进行白描。另外就是我们目前的写作很容易陷入对爆款、十万+的追逐当中。作者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为真正的写作、有提高的写作一定是从模仿经典开始。
前几天看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他是这么说的——这正是我们筹划了半年之久的张鹤老师的写作课《成为小说家:16堂经典文学课》的主旨——阅读经典,模仿经典。看看大师们是怎样写的,看看大师们是在哪些地方失手的,你就知道哪些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从而提高自己。
我真的很想把那两个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的故事写成小说。

-
西哑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5 1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