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微笑日”之后,有什么音乐让你想要微笑吗?
原来昨天是“世界微笑日”。虽然现实中有很多让人笑不出来的事情,但在世界微笑日之后的一天,想想有什么作品,或某次演出让你想要微笑吗?我一时想到的:
1. Budapest四重奏演绎莫扎特,在国会图书馆的现场录音。虽然莫扎特的音乐也不尽是欢愉,但这款演绎往往会让我开心起来。因为此时(40年代)的布达佩斯组,可说是表现鲜活的自由度,融合凝练的古典气质,以及他们无与伦比的音色美,正处在一个最为清新的状态。与此同时,又毫无疑问地登上艺术的巅峰,战后的录音室制作无法超越。

2. 贝多芬《庄严弥撒》中的《降福经》,独奏小提琴进入时,每每感叹,仿佛也只有此时的贝多芬能够写出这样直接来自天堂的抚慰了。之后由独奏小提琴引领,合唱渐渐扬起,也代表了贝多芬持续抗争命运之后,接受了上帝的抚慰,从而得到了另一种胜利之外的快乐。当然,《庄严弥撒》全曲都贯穿了这样的东西,但此处音乐氛围的变化,特别突出一种内在的、心理性的描绘。虽然在此没有特别想起某个版本,但图中这款唱片里,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Hermann Krebbers的独奏小提琴终归是非常美妙的。

3. S. Richter演奏舒伯特连德勒舞曲的选曲,绝妙的音色配上几乎更为绝妙的情韵,为何遗落在人间?记得《企鹅唱片推荐》中也提到,欣赏这些演奏,仿佛看到钢琴家带着微笑。当时读到,心有戚戚焉。

4. 说到贝多芬笔下的幽默感,我总是首先记起一首比较“小”的作品,《第20号 G大调钢琴奏鸣曲》Op. 49 No. 2。该作的第二乐章,真是无比生动地显明了那种幽默。因此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贝多芬奏鸣曲之一。很有意思的一点是,Arrau认为音乐中并无幽默的因素,后来Brendel还特别为此不指名地进行过吐槽。然而,Arrau仍是这首奏鸣曲最杰出的演绎者之一,可能他对“幽默”的理解和常人不同。

5. 说来有趣,每念及莫扎特歌剧中让人发笑的场景,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费加罗的婚礼》,甚至不是《女人心》,而是《唐璜》的最后一场——在主人公下地狱之前,他最后的晚餐。乐队奏起:“花蝴蝶不能再飞”(费加罗的咏叹调)的旋律,唐璜说:“这曲子我太熟悉了”。然后,莫扎特让他和莱波雷洛将某种难以言喻的谐趣对飚到极限,接着就是石像索命。每次回想这样的发展,我都感到自己会露出微笑。当然,其间还加入了艾尔薇拉。虽然全剧中,她真是病得不轻,但最后还是感人的。

6. 理查·施特劳斯《阿拉贝拉》:第一幕中,剧名女主角的爹想要把她嫁给自己有钱的旧友曼德里卡,以改善破产贵族的状况。当他收到拜访信函时,却以为是崔账单,直到看清名字之后,惊呼:“曼德里卡!” 此时,施特劳斯将音乐的效果刻画为仿佛发生什么关乎人类命运的事。。。。也真是无厘头到极点,不微笑都不好意思了。另,Solti这个电影版中,Janowitz的扮相气质真是无敌。那在后浪漫派的氛围中,真正的游刃有余,绝非单纯的“美丽”可以概括。

无论如何,最后仍需提醒大家,不要强迫自己微笑,除非你觉得有必须这么做的理由。但即便如此,也要在预感崩溃之前停止,千万千万。
-
Sltln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0 00:46:58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