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手艺人教会我的事

在我人生看起来最光鲜的时刻,也是我遇到职业瓶颈的时候:出不完的差,见不完的人,开不完的会,人特别疲惫,也很浮躁。
那段时间,几乎每个月,我都没有任何存款,钱全部奉献给了新款的包包、衣服、化妆品。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自己每天都在接触各类品牌的最新款,连开选题会和评刊会都是翻开散发铜版纸香气的杂志,根本捂不住钱包。每次想想自己工作已经很辛苦了,更应该好好奖励自己,于是刷卡捧回更多的东西,到现在家里的衣橱里还挂着没有剪掉标签的连衣裙,回忆起来,一定是脑袋抽风了才会买那么多东西。

有次,我在上海跟北岛老师吃饭,那真是难得的机会,因为他恰好到上海看医生。分享完自己的困惑后,他问我,你说说,你休息的时间都喜欢做什么?我说,最近认识了许多同龄人,他们不是在做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当匠人,他们是城市里的手艺人。我觉得他们比我更幸福,看他们工作我心里也很喜悦。北岛老师说:你有没有想过,写字也是一门手艺。
那一瞬间的感受,与我读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的感觉不谋而合,他曾说自己在现场看棒球比赛的时候,一个念头毫无征兆,也毫无根据地陡然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那种感觉就是“某一天,什么东西突如其来地闪现在眼前,于是万事万物为之面目一变。”从此他的人生状态陡然剧变。
我的人生状态也陡然剧变,尽管我的第一本书卖得很好,可是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将写字作为重要事业。从那一刻开始,我决心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就从记录城市里的手艺人作为开始。
01.
手艺人是一种阶级
我的审美启蒙来自外公,他带我进入了丰子恺描绘的世界,让我知道,比起所谓的成功模式人生,更让人向往的是“不宠不惊过一生”。世界所有的纷繁背后,都有着简单而平静的秩序:活得时间越长,越觉得手艺最珍贵;越是长途跋涉,越是想要返璞归真。
在牛津学艺术史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艺术家们热衷于手部习作。原来于艺术家来说,最难画的人体部位就是手,因为手太灵活,很难捕捉一个固定的瞬间,且人的手上有太多微小的肌肉组织,很难描绘详尽。正是如此,才会有达芬奇、丢勒等等大师留下如此多和手有关的习作。


人类的祖先喜欢手作,历经三百万年的化石显示祖先们已经可以手握工具,开始创作性工作。用手造物,是我们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重视创造精神是人类的本质。手作和大生产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包含了人用手触摸、改造的过程。手是如此复杂的机关,手的劳作是随机的、是不确定的,没有两个手工制品是完全一样的。颜色,阴影,纹理,形状和差异是手作制品中固有的。
阶级无处不在,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是根据“生产资料”占有的关系划分的,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有就是分配方式。既然阶级是一个大的集团,我想人们在生产中也有分为创造者和非创造者。
在创造的手艺人,也是一种阶级。在这个阶级群体,人是为了一门手艺打磨一辈子,至死方休的。世界之大,选择之多,只委身了之一。到头来,他们这一生是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他们在虚无的人生中找到了意义,不迷失方向,不会为生计所苦,却会为无法登峰造极而不甘心。

手艺人是一种阶级,这个阶级做事规规矩矩。双手造物,既不合时宜,又最迫切需要。也许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个过程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专注、愉悦的状态。
我相信世上仍旧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对古老的情感怀有乡愁,在如流星般的生命过程中发出一丝光芒,我们在宇宙中发出积极的共鸣。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愿意一生站在手艺人这个阶级里。
02.
每个手艺人都教会你一个道理

如一曾经在学校误打误撞,参加了一个选美比赛,拿了第一名,许多艺人公司的合约纷至沓来。她也曾有过被诱惑的阶段,但很快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演艺圈的生存方式。在她最迷茫的时候,想起外婆曾帮她用中药调理身体,外婆的草药,不仅呵护了年幼的如一,也抚慰了她病中的空白和焦灼。在她眼里,用自己双手谋生,更让人踏实。
十指连心,它们很敏感,对应着人的心脏。我们有多少美好的瞬间都是从双手开始的。比如美好的恋爱都是从牵手开始,手传递了温热的体温,传递了心跳的加速,传递了微微出汗的忐忑、是触电般的心悸。

8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被灌输一个相似的“好孩子”模式,那就是考上好大学,找份收入稳定的好工作,结婚生子,一生免受风雨。第一次见到胡晏荧的人偶,我差点哭出来,因为太戳中我的童年了,我们都是很孤独的一代,她让孤独有型。
跟我差不多年龄的胡晏荧在29岁之前的人生里,也不断变化姿势,她先后做过五份职业:大学毕业时突破千人重围考进银行,留在了北京,一年多后交违约金从银行辞了职,跑去英国学了摄影,回国后当过摄影师,在独立杂志做过编辑,还待过演艺公司、出版社。最后她终于瞒着家里,辞职跑去景德镇,成为一个做球形关节人偶的手艺人。


胡晏荧说“做人偶就要把灵魂也分给它。”当你做某事的时候,你会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里面。当你完成创作,你会为工作感到自豪,部分原因是你看到自己在作品里。

在伦敦时我住在国王十字街,常常早晨跑步到大英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旁,被一家有着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雨伞店吸引了。英国雨水多,妖风常常把我的伞吹翻,有一些就再也合不上了。英国人尤其爱伞,而这家伞店密密麻麻地摆满了雨伞,店员并没着急向我兜售产品,而是教会我如何通过伞骨伞撑来判别一把好伞。

创始人James Smith 从1830年就在伦敦的PiccadillyCircus 开始经营这家手工雨伞店,如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世代传承的手艺人手工制作,实行家庭作坊制。伞的面料防水抗风耐磨,伞匠们还延续传统的工序,手工打造每一把雨伞,30年都不会坏。后来有机会,我问了现在的经营者,有没有考虑接受投资或者开分店,他露出了英国式幽默,“资本主义是我们英国人发明的,可总有中国人来找我们说要开分店,但为了保证家庭作坊制的手艺,我们从未想过开分店。”手作正在这个时代消失,因为它们在很多人眼里不够效率,不够经济。可总有人愿意坚守。

在法国的偏僻小镇,我拜访了至今仍然使用古法制作香水的手艺人Nicolas。Nicolas 从小研究制香,当初跑到法国的格拉斯学习,却发现各个品牌的香水制作已经完全工业化,香水中的天然成分更多被化学元素取代,丧失了古法制香的精髓。于是,Nicolas 开始亲自种植玫瑰,所有的使用原料都是有机的。

“香水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保存美好的记忆,这些工业化的香水可以说味道不错,却没有了背后的精神和幻境。”古法制作过程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鲜花精油,平均几万只玫瑰,只能提炼出一点点精油,所以这项香水工艺耗时耗力的程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尽管如此,Nicolas 依然孜孜不倦,他研究了上百种提纯和叠加的办法,用最简单的材料复合出上千种不同的香水味道。其中living perfume 是Nicolas 的得意之作,不少顾客不远万里来定制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水。父母希望为新生儿保存婴儿时代的味道,甚至有些父母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定制香水来记录孩子身上的味道。只有在手艺人这里,每个产品都是不可复制的。

Renato Olivastri 的童年时期,有一项奇怪的技能,便是可以复原很多被损坏的东西,哪怕是破得稀巴烂的玩具,他也可以巧妙还原,修复木质家具的本事简直远近闻名。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大量的艺术文物等待修复。基于这样的天赋和地域优势,Renato 从十四岁开始系统学习修复,是的,将修复做为一项终生技艺。

他修复了很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镶嵌,绘画,装饰,在业余时间也会创作木板画。他致力于研究各种材料的修复工艺,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工具就高达上百种。不同材料都需要不同的工具和修复策略,有的时候为了修复一件东西,他可能要研究一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反复推翻自己的方案,达到最完美效果。
Renato 的成就感来源于重塑那些破旧的,已损坏的旧物,把它们重新变得光鲜亮丽,好像不曾经历过历史的沧桑,完整地把前人所看到的精致与辉煌重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

吹玻璃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空心铁管,蘸取玻璃溶液在高温的炉子里烤,一边用嘴吹,靠力度和重力甩出形状,变化样式。Saba 的工作室外面便是自己的门店,他只出售那些最满意的作品,剩下的废料则完全抛弃掉,扔在店门口草丛里,很多废弃的作品颇有毕加索的风格,深得顾客的喜欢,即便如此,他也不收分毫,淡然地说:喜欢就拿走。
不同于默默只在工坊的手艺人,他有很多玻璃制品涉及人文和新闻事件,颇具人文情怀与纪念意义,这使得他获得了玻璃艺术品领域的世界大奖。在店门口吊起的热气球系列,是他为了铭刻巴黎杂志社枪杀事件而创作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
03.
手艺人其实更像一种状态
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从事造物工作,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手艺人的状态。
造物犹如登山,需要体力和脑力都付出巨大代价。热爱登山的人,就会乐意挑战险峻,造物的人也不甘于平庸。无限风景虽在顶峰,却在登山过程中得到更多体会,造物的人在过程中修炼,所有的情感通过双手的劳作被传递。
在登山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使命,而不只是靠下定决心、只靠报复,是像真正的登山者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是坚强的、耐得住寂寞的,也是最能抵抗这个时代碎片化的。
只要我们把自己内心那个玻璃球擦亮,摒弃偏见和虚荣,在双手造物的过程中安安静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见手艺,见天地,见自我。

本文配图除特殊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
🍬Sup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8 22:53:56
-
四笔一丹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6 11:53:04
-
化身孤岛的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3 11:55:13
-
li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6 06:34:31
-
Jad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4 13:55:21
-
Cere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2 18:39:50
-
豆友18681100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8 15:15:27
-
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7 13:30:57
-
SMILE_SUNSH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6 11:38:50
-
柠檬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9 23:24:23
-
Msfi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7 13:23:43
-
julynigh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6 13:03:17
-
l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6 09:38:42
-
慢条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7 18:40:5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7 16:58:08
-
I am 熊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6 17:42:15
-
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5 20:43:02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5 10:11:16
-
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4 23:18:46
-
兔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4 12:30:01
-
Ameiwu_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3 08:37:26
-
杨欢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3:41:08
-
怡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3:18:40
-
好好虚度时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3:11:53
-
寒竹墨轩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2:44:13
-
moontreesu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2:42:22
-
嗯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1:39:12
-
fio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1:20:21
-
Uniq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1:03:47
-
Wonderla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0:46:01
-
祝羽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0:35:44
祝羽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祝羽捷:伊娃·海瑟(Eva Hesse)早期绘画研究 (19人喜欢)
- 艾格尼丝·马丁:格子教母的视觉镇定剂 (13人喜欢)
- 在女性凝视下,情色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 (20人喜欢)
- 如何避免成为“艺术老登”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