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之神
我在Kindle上买甘地自传的时候,心想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买这种书,因为它已经不合时宜了。甚至自传本身已经有点过时了。不晓得米歇尔·奥巴马的《成为》卖得好不好,不过大概能猜到里面说的是什么:美国梦的加强版。可我宁愿看丑陋但真实的东西。自传满足的本来就是人的窥探欲,美国总统及夫人是我最不想窥探的人,因为他们太“光环”了。光环本身谁想看呢?
甘地写的东西让我很难形容。他做的几乎所有事情放在现在来看都像是一种挑衅。比如禁欲。甘地整个一生,就是不断克制欲望的一生。他戒掉了所有嗜好。戒烟,戒赌,戒偷盗欲,戒荤,到最后的完全禁欲。写禁欲这一章的时候,他非常认真地描述了自己禁欲的步骤和心理状态,第一步先是要克制食欲。他坚持的素食主义比现在更极端:蔬菜完全生吃,不加任何香料和调料。而且千万不能喝牛奶——牛奶会让禁欲变得非常困难。
食欲消退后,性欲就会减弱,所以素食者会渐渐走向绝食。而绝食和禁欲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我猜,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一大部分灵感来自于禁欲。因为这项运动中最核心的抵抗方式就是绝食。1924年12月,甘地为了平息国内的教派冲突,改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关系,进行了长达21天的绝食。
甘地这个人,决心如死之坚强。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胆小鬼。他从小到大怕蛇,怕鬼,怕贼,不敢在夜里外出。他害羞,口吃,在英国拿到法学学位之后,连公开发言都不敢。他瘦弱矮小,身高不足一米七,受到侮辱永远忍受,妥协。但就是这个人,在南非和印度让英国人吃了瘪,几乎是做了基督耶稣一千年前在埃及和耶路撒冷做的事:拯救人类。他“拯救”印度人,以一种完全不抵抗的精神方式。
完全相反的人格特质可以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胆小和无畏,害羞和大胆,妥协和坚持。越是意志坚决的人,看似矛盾的行为举动就越明显,像野生植物,你用斧头砍,它就冒出个树疙瘩,再往反方向蹿。你预料不到它们的生长方向。
说到矛盾,想到胡兰成。这个人吧,胆小无耻又才华横溢。每次看他写的文章,都觉得国文如此之美,张爱玲真有眼光。光说散文,现当代几乎没有人超越胡兰成。可这么多人爱张爱玲,都骂胡兰成,道德审判真可怕。有才华?渣男。新的学术体系开创者?渣男。渣男的道德审判打倒一切。仿佛你在欣赏盛开的杏花时,非要拽着你去看树根旁一坨狗大便。阶级斗争的那根弦暂时先放一放不行吗?不行。你不看到狗大便,就是不全面不客观。
所以没人现在敢公开说自己喜欢胡兰成,怕被骂对狗大便充鼻不闻。国外好像就不讲这一套。斯特拉文斯基算渣吧,老婆生病生的快死了,还跑去巴黎公开会情人,但是你谈现代主义音乐根本绕不过他,他的创作跨越了三个音乐流派,理论著作《音乐诗学六讲》是第一次对俄罗斯乐派做了完整全面的论述。不仅俄罗斯人,整个欧洲人提到斯特拉文斯基也没有说他渣男的。还有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双性恋。私生活混乱的一塌糊涂,但是你如果想了解美国现代音乐剧,就必须看他创作的《西区故事》和《奇妙城市》。任何人都不能被放在显微镜观看。对人不宽容无所谓,但你很容易变得不开心的呀。
就算甘地这么牛逼的人,也不可能被放到显微镜下面去看还一尘不染。他也曾经在朋友的劝说下吃肉,在英国对别的女人有过情欲,在从南非回印度的时候想要收下侨民给他的钱。但是他以一种非人的意志克服了。把书看完,我有两个地方印象深刻:印度人对于誓言看得非常重。他们绝对不发不能遵守的誓言。打破誓言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发誓禁欲的前两年,他都在反复挣扎、考虑。因为一旦发了誓,就绝对不能破戒。所以他是在下了百分之百的决心之后才发了誓。
还有一点,甘地不是神,他是个普通人。他被印度人称作“圣雄”,基本上已经是在通神的道路上,哪怕他自己不承认。但是他到底哪一点不一样?我想,原因是他对神的信仰非常强烈,强烈到他愿意为之去死。仔细想想,唯有信仰也只有信仰,能让宗教能从几千年前一直活到现在。
很多无神论者第一个问题都是这个:你说世界上有神,神到底在哪里?
无形的东西最强大。
2015年的时候我去过印度,有三个印象:牛屎多,乌鸦多,闲人多。走在瓦拉纳西的街道上,你会感觉时间仿佛停滞了下来。三两成群的牛在街上闲逛,无人阻拦,年轻人们扎堆在商店或路口闲聊,好像完全没事可干。德里的火车从来没有准点过,TuTu车漫天要价,老板笑着看你发脾气。印度人的口头禅就是别着急,Take it easy. 急得你想揍他。
虽然我不喜欢印度人,但印度宗教里有一点非常吸引我,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人生如梦。人活在这个世上,如同大梦一场,死亡是真正的醒来。因为这种生死观,印度人对人世的态度显得非常轻盈。他们不太在乎世俗的东西,专注于和自己的灵性对话。当然这种宗教观有它一体两面的地方,因为印度人不在乎现世,所以对成功的渴望普遍没有那么强烈,穷人多但身上似乎有种恬然自得的气质,赤身裸体地随意躺、睡在臭气熏天的恒河旁边;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眼光永远投向彼岸,在灵性和哲学的探索上,印度人比我们可高出不止一个境界。
中国道教的哲学观和印度教是有点像的。《庄子》里头,最最最精华的一句话是“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然后,庄子说,“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人在最为清醒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在做着一场大梦。孔丘和你啊,都是在做梦。我现在对你说这些话,其实我也是在做梦。
中国社会太实用主义了。大家都是孔子的信徒,希望扎扎实实地活着,对人生很执着。但是老庄说,对人生不要太执着。一场游戏一场梦。
真的。美国梦也是一场梦。不过就别看豪华加强版的了,去看杰克伦敦写的《马丁伊甸》,这才是现实版的美国梦。
做个好梦。
微信公众号”麦坦“,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