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羽到关帝
问题缘起:
泉州的关帝庙香火极旺,路径此地得知民众祭拜关羽,似乎没甚可思考之处。但当真如此?三国人物众多,何以唯独关羽得此殊荣?民间祭祀人物也是众多,有何人如关羽般影响广大?细想之下,真应溯源回流,好好思考。
《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最有魅力应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诸多故事脍炙人口。如今的关帝崇拜与小说息息相关,但历史上的关羽是何形象?关羽是如何从一个人、武将慢慢化身为神、与民族文化的象征呢?
魏晋南北朝:
回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生平极简略,算上裴松之的注也不多。但这些基础资料奠定了后世关羽形象的转变。从中可见,关羽是一位蜀汉的猛将:早年亡命遇到刘备,与刘备征战四方,期间被曹操俘虏,但最终辞曹归刘。赤壁之战后成为刘备的荆州守将。建安末北伐失败,战死麦城。只读这些文字,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的空白却给了民间发挥的空间。
关羽殁后,魏晋南北朝时代一直流传着他的勇猛。其与张飞并称“关张之勇”。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专门记录了后世对关张二人勇猛的记载,时人赞美武人勇猛皆言“如关张之勇”。
鲁爽反,沈庆之使薛安都攻之,安都望见爽,即跃马大呼直刺之,应手而倒,时人谓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南史·薛安都传》
陈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众傈盾,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陈书·萧摩诃传》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代,关羽因勇猛成名,但与后世小说、宗教形象相去甚远。
隋唐:
隋唐时代,关羽逐渐进入民间信仰体系。有唐一代,儒家式微,释老二教为甚,故最先利用关羽的不是儒家,而是佛教,将关羽作为护教伽蓝神来供奉。僧人如此做是为了借助关羽在地方的影响扩大佛教的声势。荆州当阳县玉泉祠是迄今为止所能确定的关羽祠庙中最早的一所, 唐人留下诗句《关公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
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
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
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唐代另一有助于关羽形象提升的便是武庙的建立:如果科举制度下崇拜孔夫子,武举的出现自然也会崇拜历代名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设置的太公尚父庙为武庙的开端,其中供奉十一位历代良将,以太公望为主祀,以历代名将十人配享,称为十哲,十哲中张良为副祀。十位武将分别是: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𪟝、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至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庙增加祭祀古今名将六十四人,可惜关羽排次在张辽、邓艾之后。武庙毕竟是国家祭祀,关羽名望虽有提升,但还不如后世显赫。
两宋:
宋代独特的政治局势注定了这个时代的基调。强调道德的宋代对武庙进行过几次整饬,将那些品行有亏的武将剔除,其中就以白起为代表。宋初太祖的调整甚至波及到了关羽,至徽宗时代再度入庙,身份几升几降。理由无外乎关羽身处政权的性质与其最终战败的结局。以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为例,此时正统当是曹魏。但此刻关羽的缺点到了南宋却是成神的巨大助力。
宋代社会不似唐代,民间文化蓬勃发展。勾栏瓦舍出现“说三分”的表演,其中以苏轼《东坡志林》记载为例:
王彭嘗云:「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如按《三国志》文本讲述,想必缺乏魅力。民间艺人将其生活的趣味加入关羽的生平,使其形象发生变化,更有魅力。其早年亡命的生涯被重新演绎,如加入桃园结义,斩颜良文丑的桥段也成为经典,辞曹归刘也被创作成了“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实在令人惊叹。以说书为形式,以三国故事为载体,关羽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而关羽得到宋代士大夫亲睐有赖于裴注的一句话:
江表傳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江表传》
武将识字本身就难得,何况是注解《春秋》的《左氏传》?这也是后世关羽形象的来源之一。
南宋政治环境进一步严峻。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提出“正统论”。改变了原先政治谱系中曹魏的地位,转而称颂同样偏安的蜀汉。民间对曹魏的鄙夷终于走上了庙堂,这也奠定了后世小说的基调。历史上关羽的败亡于政治而言是污点,于文人而言是“遗憾”。综上,作为蜀汉大将的关羽自然也越发崇高。
元明清:
蒙元的统治让文人愤懑。借助元曲,三国故事逐渐丰满,流传也更广,但民间水平毕竟有限,如早期桃源誓词中只有同年生死,辞曹归刘的关羽也没有受到曹操的优待,反而后者一直想致其死地。如此描写自然无法将华容道故事收尾,最后索性将曹关的碰面用一场尴尬的大雾一笔带过。以上种种完全没有后世《三国演义》中对人性的挖掘。明代文人介入《三国演义》的创作,对关羽的形象进行整合,使其更为伟岸。这也是上下层艺术共同努力的结晶。但蒙元的统治也为关羽崇拜的流行带来益处:蒙元并不在乎各种信仰的交融,采取放任的态度,民间的关羽崇拜自然也蓬勃发展。
朱元璋时代对武庙又进行了调整,这一次可谓奠定了关羽的地位:朱元璋废去了前朝所有的武庙配祀武将,唯独留下了关羽。随后的时代,关羽屡屡得到国家的加封。万历四十二年,关羽被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关帝的名号自此开始。这一连串加封的背后是通过对关羽忠诚的褒扬来表明态度。那么关羽忠诚的象征来源呢?就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的数句话: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从民间走向庙堂,从蜀汉猛将成为三界关帝。此时的关羽崇拜局限于汉族腹地,其更大规模的传播要等待满清的入主。
清:
满清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就将《三国演义》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加以重视,并影印给部下阅读。其对关羽的崇拜在入关前想必就存在。入主后的满清为得到汉人的支持不会对其原本信仰多加干涉,何况是忠义表率的关帝?甚至随着满清的征伐,所到之处皆立关庙作为军队象征,如此则将关帝崇拜推广到了西域、蒙古、西藏等地,甚至与西藏当地格尔萨王崇拜融合。至此,帝国上下崇拜关帝成为定势。至光绪年间,对关帝的加封更是长达二十六个字: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结语:
关羽为何被广泛崇拜?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三国演义》的助力,而其表现的关羽形象来源与土壤呢?这才是崇拜背后的真谛。
上层帝王不见得崇拜关羽其人,但他表现的忠诚品质是帝王们所希冀的,通过对关羽的加封来彰显忠诚,希望臣民能够时时牢记。任何一种信仰的广泛传播都离不开上层的支持,对关帝崇拜助力极大。
士大夫为何崇拜关羽?或许就是那句:羽好左氏傳。乱世中若能有一位儒将,秉承儒家思想行事,多少是一种慰藉。故在后世的《三国演义》中,文人墨客们投射了自身对关羽的祈求,这份光影又反过来影响了文人自己。
民众的崇拜更为朴实。他们崇拜英雄,关羽就是他们共同塑造出来的英雄:“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这是芸芸大众在苦痛时最希望出现的人物。民众不一定在乎忠诚,但忠诚的人本身就有一种崇高的力量,使人折服。关羽面对曹操怀柔时展现出的品质,又使其有了“财神”的潜质:这位财神不一定能给你带来财富,但能时时警醒自己如何对待财富。关羽的“义气”又是民间缺乏秩序保障之下运行的最大保障。故商人也好、帮派也好,崇拜关羽也就不足为奇。甚至海外的华人在当地谋生时,为了团结小共同体,也选择了关羽作为精神图腾。
社会不同阶层纷繁复杂,一个人物能同时得到所有阶层人物的崇拜,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思考。以关帝的崇拜作为切入点,其背后映射出的人文意义当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典籍。
注视着关帝庙大殿中的金身铜像,这背后的故事也真是殊堪玩味。读懂关羽与关帝,多少也能读懂中国文化吧?
全文完。
© 本文版权归 Aroundigh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Aroundigh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一种与DeepSeek相结合的实景作文课的设想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