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电影,从胡金铨开始,也是无法超越的巅峰
今天,TSPDT发布了的2019版亚洲影史最伟大导演的排名,前三毫无悬念,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排在第20。
就像聊武侠小说绕不过金庸,谈武侠电影也不可能避开胡金铨,从1966年的《大醉侠》算起,五十多年后,武侠电影经历了一场大衰落,再也没有人能塑造出胡金铨那样的武侠世界了。
胡金铨适合拍金庸,倒不是因为老胡爱武侠,而是因为老胡和查老一样,都是文人。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实则文人电影,主角们存在于江湖,却高于江湖,刀剑中显儒雅,黄沙中显气节。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胡金铨电影中的主角,往往都是书生。书生文人们背着书箱、拿着油纸伞,居无定所,所以总是在不停地赶路,但却不曾沾染一丝江湖莽气。

譬如《龙门客栈》中石隽扮演的爱国侠士萧少镃,一副白袍书生打扮,手里握着的武器,不过老旧的油纸伞一把,是也称为儒侠。
儒侠定义了胡金铨的武侠世界,所以他的武侠片中,你几乎看不到侠士一刀见血的场景,侠士们遇险、被伏,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聊。
萧少镃的第一场戏就是个例子,即使识破了对方下毒的阴谋,也不会主动出击,反而是气定神闲地见招拆招,过招之间尚给对方留下一丝余地,这也是儒侠的风度。
类似的儒侠,还有《忠烈图》中的伍继园,《迎春阁之风波》中的王石曾。
儒雅的风格,自然是胡金铨作为导演灌输给电影的气质。
《龙门客栈》中,两位被曹少钦报复而惨遭宫刑的异族兄弟,在坦率心事时要求众人先行离开才肯道出真相。类似的闲笔,在今天的作品中再难遇见,胡金铨就是用自身的文人气质,刻画出古代传说中那个让人迷恋神往的武侠世界,开启了新武侠电影篇章。
胡氏电影的文人气质,不仅表现在主角,反派身上也有所体现,你绝不会看到骂骂咧咧、一出场就喊打喊杀的官人,《龙门客栈》中的大档头明知萧少镃是敌人,言语中依然投出点欣赏;
《侠女》更是考据,锦衣卫都是在腰上藏剑,拿着把大刀喊打喊杀的场景不会出现在胡金铨的电影中。
除了胸怀家国、见义勇为的侠士,胡氏电影中的另一个主角,自然是身手了得的侠女。
“男儒女侠”是胡金铨电影中的特色,如果说男性是白袍拘礼的书生,那女性就是寡言少语的女侠。
最出名的自然是《侠女》中的杨慧贞,一心想着为父报仇,杀人间出手干净利落,即使面对着做了一夜夫妻的顾省斋,也从未透露出一丝柔情。

不过要说关于女侠最好看的,是《迎春阁之风波》。《迎春阁之风波》是女性角色最多的电影,与杨慧贞的脱俗不同,这里的客栈老板万人迷,女跑堂黑牡丹、小辣椒都充斥着市井气,她们爱闹、爱调笑。
女掌柜待人处事八面玲珑,迷得住管事的大人,管得了闹事的乞丐,几个跑堂有的娇俏、有的野蛮,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张曼玉一角,就是来自于本片。
儒侠与侠女,看似般配,然而男女之情的描写在胡金铨的电影中却极为克制。
《龙门客栈》中,萧少镃与女扮男装的朱辉(上官灵凤),唯一的感情流露也只是在大战前夕,萧少镃让朱辉先走,朱辉临走前那个留恋的回头;
而在《忠烈图》中,伍继园的妻子几乎没有台词,突出两人鹣鲽情深的,也是伍氏在听说丈夫有难时,话音未落就急忙赶去帮忙。
有了儒与侠,与之对立的,先是宦官,后是鬼魔。

胡金铨是出了名的“明史专家”,除了《天下第一》,他所有的武侠电影均与明朝有关,武艺高强的东厂太监就是胡金铨电影的固定反派,甚至于金庸的《笑傲江湖》,也是在胡金铨的影响下,把背景放到了明朝。
武侠被人称为成人童话,而胡金铨却注重史实,为主角们添加了一份家国情怀。直到《侠女》出现。长达三个小时的《侠女》,前半段讲述了一个侠女联手书生抵抗宦官的故事,而后半段却在思考形而上的佛学哲思。

到这里,武艺争胜不再是胡金铨电影的重点,禅佛成为核心。《侠女》最后的那场大战,无关家国大义,神僧出场只为引渡邪恶,此后的《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画皮之阴阳法王》从佛再引入魔,胡金铨创造出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在这里鬼魅横行,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神秘主义成为了胡氏电影的主题。
有了性格各异的人,还差上演故事的舞台。
武侠世界里总少不了客栈,18岁的小郭襄在风陵渡口的安渡老店听说到神雕大侠的事迹,胡金铨的武侠世界中,客栈也是一个经典符号。
胡金铨曾说过:
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客栈,尤其是荒野里的客店,实在是最富戏剧性的场所。很少有地方能这样集时间、空间于一身,一切冲突都可能在这里爆发。
客栈戏同样也是胡金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迎春阁之风波》中,前三十分钟被奉为经典,反派未至的大漠客栈,有赌钱的财阀、有路过的书生、有抢劫的盗贼,三教九流聚集在此。
多方人马轮番上场,在客栈中潜伏、互相试探,人物关系的变化借助客栈所处的封闭空间,以及曲折的扶梯、摆弄的椅凳、不断穿梭的跑堂,营造出前所未有的张力,这也导致看胡金铨容易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人比故事好看。

文戏部分,胡金铨擅长用空间来营造张力;那么武戏部分,胡金铨更是借鉴借鉴京剧的动作形式和急速的蒙太奇来制造张力。
虽然被封为“新武侠电影之父”,但胡金铨却自认不懂武术,他的武术动作,全是来自于胡金铨对京剧动作的分解以及与戏曲的配合。
胡金铨的御用武术指导韩英杰,京剧演员出身,所以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生早期的胡金铨电影,演员在打斗之前,往往会有个起势,打斗中的招式也比较笨拙,类似京剧的翻跟斗更是比比皆是。
为了化解这种笨拙感,强化打斗的激烈感,胡金铨利用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鼓点,为每场打戏配上凌厉顿挫的打击乐,自然就增加了人物间打斗的气势。
不过从《忠烈图》开始,胡金铨渐渐开始使用洪金宝、元彪等真正有功夫的演员,武术风格也渐渐往更加流畅逼真的风格转变。
除了音乐,胡金铨更是依靠剪辑实化了武侠小说中高手之间闪转腾挪的对决。
根据大卫·波德维尔的研究,胡金铨电影的平均镜头长度最多6秒,《侠女》更是仅有4.5秒。《侠女》的竹林大战是胡金铨最为人称道的动作场面,胡金铨用短促的22个短镜头剪接,造成了高手对决间轻功奔跑、腾空俯冲等神奇的效果。

多年后,李安更是在《卧虎藏龙》中致敬了这段竹林对决,但李安却是反其道而行,在胡金铨时期,因为没有威压,所以人物间的打斗停留在地面,而李安则是完全利用威压,让两个角色在竹子的顶尖对决。
除了蒙太奇,“偷格子”更是胡金铨的自创,通过拿掉底片中的部分帧,制造出武艺高强的效果,《龙门客栈》的扔碗就是这样来的。
有武有侠已经难得,胡金铨电影更独有的,是气韵。纵观中国武侠电影,对东方意境和空灵美学的体现,只此一人。


他的电影,首先是画,然而才是武侠。
蔡澜说,“胡金铨电影的画面有宋人山水画的意境,如花似雾地引出渺小的路人,每一幅都是用镜头画上去的佳作。”
胡金铨在展现风景时,最常用的手法是横摇镜头,演员们往往从银幕的左边入画,走向右边出画,崇山峻岭、斜阳迷雾就会随着镜头的摇动呈现给观众,这种镜头语言正是来自于中国绘画的卷轴方式。

《山中传奇》是气韵最为突出的一部,原片三个小时,胡金铨特别注意山水画中的留白部分,可以说是不加节制的让古刹、溪水、云雾、山林一段又一段的出现在何云青行走的道路上,彻底将人物彻底融入了似真似幻的美景中。
懂武、崇侠、造韵,这样的胡金铨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
• END •
-
Ed Moor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2 17:21:43
-
yangyu15075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7 16:11:27
-
长衫坡长任掌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7 15:39:08
-
Farolit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3 12:48:37
-
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0 23: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