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板”的心态去打工
工作中曾经写过一些东西,搬到豆瓣来保存吧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傻眼了……
你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满意么?是激情已逝得过且过,打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得失难平抱怨良多,等着有人为你浇熄心火?告别了初出校门的生涩,等到人都混到脸熟、事都混到手熟的时候,很多人的心态都多多少少有点“老木匠”,殊不知,我们的付出,都是在“建造”自己的生活,待到惊觉自己除了抱怨,什么也没有做,我们还在原地踏步,而自己的岗位并非不可替代的时候,我们早已经被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当不当得上,或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在“想”面前,人人平等。
想当老板,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有人总结打工者心态:一是一个工作重复的干,觉得多有激情的事情,迟早会免得索然无味,而且感到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二是常和同事讨论公司种种不合理的政策,以及对自己的不公平;三是觉得工资给的少,分红给的少,干活干得多;四是觉得公司不好,辞职又不敢,一方面怕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一方面自己被辞退也没面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公司倒闭,既印证自己认为公司不好的真知灼见,又免得自己后悔。
有此类种种想法的人,就是抱着一颗完全打工的心,把自己放在了老板的对立面。
一个公司,没有简单的公平,只有尽可能的平衡。若把公司比作行进中的船,员工便是水手,目的地是同一个,但是水手不能弃船而达,而且只有协力保持船的平衡,水手才能安身立命,平安到达。
员工与公司,是捆在一起的整体,员工与老板,本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携手并进。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老板,都是从打工开始的,连巨富李嘉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进取的心,密切关注一切可能被自己抓住的机遇,并且在适时的时候,抓住了他。他们通过打工,获得了三种东西:一是资源,包括人、财、物、渠道;二是行业经验、知识和能力,三是了解了打工者的心态。而这些,正是他们能够告别打工身份,创造巨大财富的源泉。
拥有“老板”的心态,可以理解很多工作中的“不公平”。
马克思说,价格与价值相符,没有哪个老板愿意让自己的员工心怀怨愤地工作,尤其是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员工,公司害怕失去你,不用你说,也会给你涨薪水,发奖金。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待遇,可以先衡量自己创造的价值,如果你比较自己跟同事的奖金,可以先比较自己和对方对公司的贡献。站在公司的角度,要考虑很多综合因素作出平衡的决策,人与人之间或许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相对的公平就是平衡。换个角度,站到公司和老板的角度去思考一下问题,视界会开阔很多。而且很多事例都说明,地球少了谁都一样转,公司不会因为你的期望而倒闭,也许你离开之后,公司会发展更好;抱怨也解决不了你的处境,一般情况是,抱怨的人痛快了嘴,实干的人满了荷包。
拥有“老板”的心态,做事会更积极。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人在沙漠行走两天,就在他撑不住的时候,找到了一见小木屋,发现了一座抽水机,抽水机上一张纸条:“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他望着旁边一个做引水用的小水瓶,很是纠结了一番,既怕自己把水倒进饮水机之后,不出水自己会渴死;又怕自己直接喝了引水会让后来人失去生存希望,最终他还是冒险把谁倒进了抽水机,不负所望,水真的大量涌出来……
成功的人都是一样的,当遇到一些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均会闪出某种消极的思想,但很快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就像武侠片里,高手即使落入悬崖,也能创造奇迹,习得一身失传武林绝学重返江湖,因为,无论多难的境况里,他们始终做着自己心灵的主人,积极寻找着出路,从未放弃。
在你付出之前,前途或许是充满风险的未知数,但是舍就是付出,付出的心态是老板心态,是为自己做事的心态。一个只懂“省钱、省力、省事”,但不懂付出的人,最后会连“成功”也被省掉。
拥有“老板”的心态,做人会更谦虚。
李嘉诚在成功之前,做过推销,当过跑堂,无论是多底层的工作,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他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他曾说,他感谢在茶楼当跑堂的经历,因为在那里,他学会了察言观色的识人本事,因此他总能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付出,这是对他经商最好的积累,让他受益终身。
以“老板”的心态做事,你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的是别人的经验与才干,自然而然地,就会让自己前进不抱怨,展示给人一种阳光开朗的形象,受到大家尤其是领导和客户的赞赏,你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同时拥有了更多的人脉资源,成功的机会自然更多。
而谦虚,也包括将过去“归零”。在我们的工作中,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但第二次却不那么容易了,第一次成功往往让人欣喜若狂,第二次可能只会略起微澜了,为什么?因为把成功划归私有,觉得一切理所应当。殊不知,所有的成功前面,都有更高的山峰需要自己去攀登,不清零,心里便容不下新的思想、新的创意,在原来的水平线上徘徊,时间久了,必然落伍,难以前行。
当然,也许你一直拥有“老板”的心态,像老板一样去思考,像老板一样去行动,却最终也没有成为老板。因为心态是成功的要素,却不是唯一的。
你要相信,即使不当老板,你也会是一个杰出的职业人。因为,时间是财富的函数,同样一件事情,做1年,叫从业者,做10年,叫专家,做30年,叫泰斗!
平衡管理小故事: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职业成功的三大定律
职业成功的三大定律是:原因结果定律、量变质变定律、一盎司定律。
1.原因结果定律
今天的结果是昨天的原因造成的。老板不给你加薪,不提拔你,你会认为老板对你不公平。其实可以调整一下看法,查找一下原因:为什么老板提拔了别人,给别人加了薪,而你却一无所获。只有查找昨天的原因,才能理解今天的结果。
2.量变质变定律
哲学认为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有的人认为自己确实也按照多、快、好、省的方式去做工作,但是老板不但看不到,还对自己不满意。这只能说明你做的还不够,量变还没有引起质变。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阶段是量变的寂寞阶段,是韬光养晦、十年一剑的阶段。
3.一盎司定律
盎司是英制的一个很小的计量单位,几乎可以忽略。工作和烧开水有相同的道理,开水必须烧到100摄氏度,达到沸点才是开水, 99.5摄氏度就不是开水,只是热水。工作也是这样,有的人前期付出了很多汗水、心血,结果就差那么“一盎司”没有抓住自己的机会。
第一意味着成功,第二意味着失败;历史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所以,只有取得第一,才能取得成功的先机。有一句话叫做:一个张艺谋起来了,千万个张艺谋倒下去了。所以要做就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