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恋爱经济学
问题一,“理性人”的恋爱观是什么?可以高估自己吗?“门当户对”这话对吗?
回答第一问题,先做一些假设和一些概念的澄清。首先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每个人总是希望得到相对更好的对象。这个假设做两个解释,第一,为了满足自身的效用最大,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最好的对象;第二,然而,我们仅仅会在可能成功的范围内去寻找。简单的说,如果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不会去找相对差的人。
在恋爱的市场中,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商品,商品就有价值和价格的两个概念。对于男生1,价值(Value)就是他本身的综合条件,价格(Price)就是他的要求,或者说其她女生要追求他的付出代价。当P>V我们称为偏好高估:当P=V,我们成为偏好中性;当P<V,我们称为偏好低估。例如,“凤姐”就是典型的偏好高估!
我们每个人本身同时兼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当男生1与女生2成功成为恋人时,我们称为“交易成功”。那么交易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男生的价值符合女生的要求,同时女生的价值符合男生的要求。人们在用自身的价值去购买对方的价格。数学表达就是:V1≥P2,V2≥P1。
好了,下面开始回答我们的问题。
下面考虑男生1与女生2,先不考虑低估的情况。每人都有两种选择,高估和中性,就有四种情况。我们举个特例,即男生高估,女生中性,也就是:P1>V1,P2=V2,看看交易是否成功。假设交易成功,则V1≥P2,V2≥P1,因为P2=V2,所以V1≥P2=V2≥P1,这与P1>V1矛盾,交易失败。同样,读者还可以证明(高估,高估)和(中性,高估)也是交易失败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中性,中性)这个情况,也就是P1=V1,P2=V2,那么假设交易成功的话,则V1≥P2,V2≥P1,因为P2=V2,所以V1≥P2=V2≥P1,同时P1=V1,所以P1=V1=V2= P1。也就是说,在(中性,中性)这个情况,双方的交易是能够成功的。那么根据理性人假设,如果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不会去找相对差的人。我们就不去考虑双方有低估这种情况了,除非在(中性,中性)的时候,双方没有交易成功的可能性,这个特例以后会说。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数学严格证明,得到了很重要的观点:
观点一:“理性人”的恋爱观是偏好中性(P=V),一个人的要求要与自身条件相等同。
观点二:如果你是高估自己的话,面对理性人,你将没有任何机会。
观点三:两个理性人能够成为恋人,当且仅当P1=V1=V2= P1,也就是要“门当户对”。
推论:(由观点三的逆否命题)如果你在高估自己的情况下得到了你的对象,那么说明你的对象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嫁给了你。
问题二,“缘分”是什么?“有缘无分”又是什么意思呢?“缘分值”能够计算吗?为什么有的人和你有缘而有的人无缘?为什么有的恋人感情很好,然而由于工作异地却分手了呢?为什么有的恋人才认识几天就好像很投缘,是上天注定的吗?
本来应该是要继续理论的延展,比如价格,价值这些还没有说清楚但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二基本上是问题一的基本观点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我们先回顾下问题一所推导出的重要的基本观点(我称为恋爱经济学基本观点或基本法则):第一,理性人就是要P=V,要求与自身条件一致;第二,当V1=V2,理性人1与理性人2才会交易成功。统一起来就是:当P1=V1=V2= P1,两理性人交易可能成功。
回顾完之后,我们来对上面的问题一一回答。
首先“缘分”这个词应该拆分为“缘”和“分”,我们更多的人误以为是一回事。“缘”和“分”分别是两个人(例如男生1与女生2)交易成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同时满足,我们才说两个人交易必然成功。注意:这里是交易必然成功,而基本观点却说的是交易可能成功(请读者回看一下)。事实上,“缘”就是指的P1=V1=V2= P1。可是要知道,如果你的价值是V,现实中与你的价值等同的人很多,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有且仅能选择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伴侣,那么“分”就是剩下来还缺少的那部分因素。好的,下面重点讲讲“分”。“分”是几分之几的意思,它可以解释为和你成为恋人的可能性,这个值的大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制约,第一,符合“缘”的人的总人数;第二,两人方位的空间距离。换句话说,考虑一个和你有缘(既价值等同)的人,你们的“分”值随着和你价值等同的总人数的增多而减少,随着与你的方位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少。特别由于第二个因素在现实中是变量,我们每个人的方位总是时刻地变化,那么“分”值就应该是个随机变量。
好了,举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吧:如果这个世界上有5男5女,男的价值分别为,1,2,2,2,3
女的价值分别为1,1,2,2,3。那么请问如果你是一个价值为2的中国男生,和你有缘的人有多少?答案为两个。如果这两个价值为2的女生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这个中国女生(假设你们方位距离为2)对于你的缘分值=(1/有缘总人数)×(1/方位距离)=1/2×1/2=1/4,其他的都可以这样计算。那么谁将成为你的恋人呢?就是看这两个女生对于的缘分值谁最大。读者可能会发现,事实上,当同样价值的人与你比较时(1/有缘总人数)是一个定值,所以为方便起见,改进的缘分值公式=1/方位距离。那既然这样,为何不直接把这个改进的公式说出来呢?我有下面重要的解释:我们再用原公式计算一下你对于那个中国女生的缘分值,由于价值为2的男生3人,距离不变,答案为1/3×1/2=1/6,也就是说她对于你的缘分值比你对她的大(1/4>1/6),此时你处于劣势方,所以你必须选择主动去追求对方。(如果耽误了时机,可能缘分值就变了)。
综上所述,如果你是男生1:
(1)
当女生2的价值和你的价值等同时,表示且仅表示你们有缘分。
例如:为什么你和你的同学为何有缘,因为你们的高考分差不多,价值等同。
(2)
有缘不等于就表示你和女生2就交易成功,有缘是有分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这也为什么生活中经常说有缘无分了,而不说有分无缘。
(3)
每个女生对于你的缘分值是可以计算的,改进的缘分值=1/方位距离。
谁的值越大,谁就会和你成为恋人。(注,方位距离是个复杂的概念,以后有机会再说)
(4)
到底是谁追求谁,就看你对于她的缘分值和她对于你的缘分值哪个大?
如果她对于你的缘分值相对更大,则你必须主动追求;反之亦然。
因此问题二的后面两个个问题可以轻松解释了。由于工作异地,你和你的恋人之间的距离随之扩大,当扩大到你和你的恋人的距离不是最短,缘分值不是最大,危机就产生了。(当然有可能某一方的价值改变,根本就无缘了,以后会细说。)那些刚刚认识几天的恋人就很投缘,是因为对于你身边的其他的女生,由于价值跟你不一样,缘分值为0,而这个女生价值跟你一样,她只需要进入你的可察觉的空间范围内就足够了。
请读者多支持,多纠正。问题三,敬请期待……
(注:管理从经验管理发展到现在的科学管理,恋爱也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这是本系列出发点,对于反对用科学的方式讨论感情,我不赞同,这些就当是锻炼思维也好!)
问题三:价值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在短期价值会变化吗?在短期,理性人又是如何决策呢?
“短期理性原理”是否证明恋爱经济学“基本观点”的错误?既然人人知道大学没有用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读呢?
价值是什么?对此问题的回答似乎无论如何难以让人满意,包含的变量太多了好像。不过我们可以主要考虑两个因素,既人品和相貌,也就是价值=f(人品,相貌)。人品主要是人的道德品德,相貌也就是客观形象。有人会反对这样的解释,认为还有更重要的因素。没有关系,你可以把人品看成是内生变量,把相貌看成是外生变量(这对中期而言)。但是在短期,短期就是说这些变量都没有时间改变,就是说价值是定值,是常量。那么下面就是回答短期理性人是如何决策的。
首先对“理性”这个概念再延展一下。在现实中,没有完全理性的人,也没有完全不理的人。人们从完全不理性,到短期理性,到中期理性,再到长期理性(即完全理性)。这几个概念如何区分。我们可以这样举例:在你下棋的时候,你一步不考虑,就是完全不理性;考虑一步,短期理性;考虑3到5步,中期理性;考虑全盘,长期理性。短期理性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而完全不理性我们将不讨论(这可能要到高级恋爱经济学和大家交流,或许还要运用到随机数学的知识,幽默一句!)
既然价值已经确定,理性人还能如何决策呢?事实上,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加码(V′),表示我的价值V在他人眼中的价值。那么基本观点在现实中的情况应该变为P1= V1′= V2′= P2。为什么在问题一不直接说呢?因为正常的理想情况下是V′=V,只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情况下V′≠V,这里主要是由于人品所带来的差异(相貌一般是客观的),只是这种特殊反而成为了现实中的正常情况而已。
好了,正是由于V′≠V,理性人在短期便有了决策空间。理性人会选择扬长避短这样的方案。下面来证明:
依然考虑男生1和女生2。他们分别有隐瞒自己的缺点和正常两种策略。即(隐瞒,隐瞒),(隐瞒,正常),(正常,隐瞒),(正常,正常)。咱们先考虑(隐瞒,正常)这种情况,当男生1选择隐瞒时,即V1′>V1,女生2选择正常时,即V2′= V2假如此时交易成功,P1= V1′= V2′= P2,则我们发现V2= V2′= V1′>V1,男生1通过选择隐瞒策略得到了大于自身价值的人,满足理性人追求最高价值对象的假设,然而女生2则会感到被欺骗,这样得到支付矩阵(10,0)。同理,(正常,隐瞒)时即(0,10)。(正常,正常)时,双方都得到了和自身一样价值的人,既不亏也不赚,(5,5)。最后一种就是(隐瞒,隐瞒)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存在着不确定,因为不知道谁隐瞒得更深,谁隐瞒得更深谁得利,另一人则被欺骗,支付矩阵为(不定,不定)(注,不定≥0)。容易知道,这是和“囚徒困境”相似的博弈,而(隐瞒,隐瞒)则是占有策略纳什均衡。
上一段分析了,理性人在短期不能改变自身真正价值的情况下,会选择隐瞒自身缺点,炫耀自身优点的策略,我们称为“短期理性原理”。现在中的理性人知道其他人总是会选择隐瞒的策略,往往会选择更高的价格P,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高估自身的原因。那么读者会认为看来短期理性原理,以及人们的高估,证明基本观点是错了。事实上,这些非但不能证明基本观点的错误,反而更进一步地证明了基本观点的正确,试想,人们选择隐瞒又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使自身的价值在短期能够与对方等值吗?
最后,有人会说你为何从不考虑产权的问题呢?其实不然,在恋爱的特殊市场中,产权得到最清晰地配置(除非你的决策受父母约束),社会因此而得到了最大福利。然而导致市场失灵的便是信息的不对称。于是父母朋友的介绍便是对这种失灵的一种弥补吧,此时对于你来说,你用比较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得了对方真实的价值。现实中还有其他的方法获得真实价值或者逼近真实吗?有的,比如大学文凭。很多人总是迷茫,为何明知在中国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为什么还这么多人选择进入高校,花好几万买个毕业证值得吗?事实上,在现实中,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成本能够买来这么有公信力的信号来证明我们的人品了。这样,我们也容易知道了。当你是想认真学习知识的话,你应该选择专业性强的学校;当你是想买到更有价值的信号,那么你应该选择口碑好,排名好的学校,专业便无所谓了。
问题四,尽请期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99697&page=1&fromuid=17108
回答第一问题,先做一些假设和一些概念的澄清。首先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每个人总是希望得到相对更好的对象。这个假设做两个解释,第一,为了满足自身的效用最大,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最好的对象;第二,然而,我们仅仅会在可能成功的范围内去寻找。简单的说,如果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不会去找相对差的人。
在恋爱的市场中,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商品,商品就有价值和价格的两个概念。对于男生1,价值(Value)就是他本身的综合条件,价格(Price)就是他的要求,或者说其她女生要追求他的付出代价。当P>V我们称为偏好高估:当P=V,我们成为偏好中性;当P<V,我们称为偏好低估。例如,“凤姐”就是典型的偏好高估!
我们每个人本身同时兼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当男生1与女生2成功成为恋人时,我们称为“交易成功”。那么交易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男生的价值符合女生的要求,同时女生的价值符合男生的要求。人们在用自身的价值去购买对方的价格。数学表达就是:V1≥P2,V2≥P1。
好了,下面开始回答我们的问题。
下面考虑男生1与女生2,先不考虑低估的情况。每人都有两种选择,高估和中性,就有四种情况。我们举个特例,即男生高估,女生中性,也就是:P1>V1,P2=V2,看看交易是否成功。假设交易成功,则V1≥P2,V2≥P1,因为P2=V2,所以V1≥P2=V2≥P1,这与P1>V1矛盾,交易失败。同样,读者还可以证明(高估,高估)和(中性,高估)也是交易失败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中性,中性)这个情况,也就是P1=V1,P2=V2,那么假设交易成功的话,则V1≥P2,V2≥P1,因为P2=V2,所以V1≥P2=V2≥P1,同时P1=V1,所以P1=V1=V2= P1。也就是说,在(中性,中性)这个情况,双方的交易是能够成功的。那么根据理性人假设,如果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不会去找相对差的人。我们就不去考虑双方有低估这种情况了,除非在(中性,中性)的时候,双方没有交易成功的可能性,这个特例以后会说。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数学严格证明,得到了很重要的观点:
观点一:“理性人”的恋爱观是偏好中性(P=V),一个人的要求要与自身条件相等同。
观点二:如果你是高估自己的话,面对理性人,你将没有任何机会。
观点三:两个理性人能够成为恋人,当且仅当P1=V1=V2= P1,也就是要“门当户对”。
推论:(由观点三的逆否命题)如果你在高估自己的情况下得到了你的对象,那么说明你的对象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嫁给了你。
问题二,“缘分”是什么?“有缘无分”又是什么意思呢?“缘分值”能够计算吗?为什么有的人和你有缘而有的人无缘?为什么有的恋人感情很好,然而由于工作异地却分手了呢?为什么有的恋人才认识几天就好像很投缘,是上天注定的吗?
本来应该是要继续理论的延展,比如价格,价值这些还没有说清楚但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二基本上是问题一的基本观点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我们先回顾下问题一所推导出的重要的基本观点(我称为恋爱经济学基本观点或基本法则):第一,理性人就是要P=V,要求与自身条件一致;第二,当V1=V2,理性人1与理性人2才会交易成功。统一起来就是:当P1=V1=V2= P1,两理性人交易可能成功。
回顾完之后,我们来对上面的问题一一回答。
首先“缘分”这个词应该拆分为“缘”和“分”,我们更多的人误以为是一回事。“缘”和“分”分别是两个人(例如男生1与女生2)交易成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同时满足,我们才说两个人交易必然成功。注意:这里是交易必然成功,而基本观点却说的是交易可能成功(请读者回看一下)。事实上,“缘”就是指的P1=V1=V2= P1。可是要知道,如果你的价值是V,现实中与你的价值等同的人很多,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有且仅能选择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伴侣,那么“分”就是剩下来还缺少的那部分因素。好的,下面重点讲讲“分”。“分”是几分之几的意思,它可以解释为和你成为恋人的可能性,这个值的大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制约,第一,符合“缘”的人的总人数;第二,两人方位的空间距离。换句话说,考虑一个和你有缘(既价值等同)的人,你们的“分”值随着和你价值等同的总人数的增多而减少,随着与你的方位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少。特别由于第二个因素在现实中是变量,我们每个人的方位总是时刻地变化,那么“分”值就应该是个随机变量。
好了,举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吧:如果这个世界上有5男5女,男的价值分别为,1,2,2,2,3
女的价值分别为1,1,2,2,3。那么请问如果你是一个价值为2的中国男生,和你有缘的人有多少?答案为两个。如果这两个价值为2的女生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这个中国女生(假设你们方位距离为2)对于你的缘分值=(1/有缘总人数)×(1/方位距离)=1/2×1/2=1/4,其他的都可以这样计算。那么谁将成为你的恋人呢?就是看这两个女生对于的缘分值谁最大。读者可能会发现,事实上,当同样价值的人与你比较时(1/有缘总人数)是一个定值,所以为方便起见,改进的缘分值公式=1/方位距离。那既然这样,为何不直接把这个改进的公式说出来呢?我有下面重要的解释:我们再用原公式计算一下你对于那个中国女生的缘分值,由于价值为2的男生3人,距离不变,答案为1/3×1/2=1/6,也就是说她对于你的缘分值比你对她的大(1/4>1/6),此时你处于劣势方,所以你必须选择主动去追求对方。(如果耽误了时机,可能缘分值就变了)。
综上所述,如果你是男生1:
(1)
当女生2的价值和你的价值等同时,表示且仅表示你们有缘分。
例如:为什么你和你的同学为何有缘,因为你们的高考分差不多,价值等同。
(2)
有缘不等于就表示你和女生2就交易成功,有缘是有分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这也为什么生活中经常说有缘无分了,而不说有分无缘。
(3)
每个女生对于你的缘分值是可以计算的,改进的缘分值=1/方位距离。
谁的值越大,谁就会和你成为恋人。(注,方位距离是个复杂的概念,以后有机会再说)
(4)
到底是谁追求谁,就看你对于她的缘分值和她对于你的缘分值哪个大?
如果她对于你的缘分值相对更大,则你必须主动追求;反之亦然。
因此问题二的后面两个个问题可以轻松解释了。由于工作异地,你和你的恋人之间的距离随之扩大,当扩大到你和你的恋人的距离不是最短,缘分值不是最大,危机就产生了。(当然有可能某一方的价值改变,根本就无缘了,以后会细说。)那些刚刚认识几天的恋人就很投缘,是因为对于你身边的其他的女生,由于价值跟你不一样,缘分值为0,而这个女生价值跟你一样,她只需要进入你的可察觉的空间范围内就足够了。
请读者多支持,多纠正。问题三,敬请期待……
(注:管理从经验管理发展到现在的科学管理,恋爱也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这是本系列出发点,对于反对用科学的方式讨论感情,我不赞同,这些就当是锻炼思维也好!)
问题三:价值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在短期价值会变化吗?在短期,理性人又是如何决策呢?
“短期理性原理”是否证明恋爱经济学“基本观点”的错误?既然人人知道大学没有用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读呢?
价值是什么?对此问题的回答似乎无论如何难以让人满意,包含的变量太多了好像。不过我们可以主要考虑两个因素,既人品和相貌,也就是价值=f(人品,相貌)。人品主要是人的道德品德,相貌也就是客观形象。有人会反对这样的解释,认为还有更重要的因素。没有关系,你可以把人品看成是内生变量,把相貌看成是外生变量(这对中期而言)。但是在短期,短期就是说这些变量都没有时间改变,就是说价值是定值,是常量。那么下面就是回答短期理性人是如何决策的。
首先对“理性”这个概念再延展一下。在现实中,没有完全理性的人,也没有完全不理的人。人们从完全不理性,到短期理性,到中期理性,再到长期理性(即完全理性)。这几个概念如何区分。我们可以这样举例:在你下棋的时候,你一步不考虑,就是完全不理性;考虑一步,短期理性;考虑3到5步,中期理性;考虑全盘,长期理性。短期理性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而完全不理性我们将不讨论(这可能要到高级恋爱经济学和大家交流,或许还要运用到随机数学的知识,幽默一句!)
既然价值已经确定,理性人还能如何决策呢?事实上,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加码(V′),表示我的价值V在他人眼中的价值。那么基本观点在现实中的情况应该变为P1= V1′= V2′= P2。为什么在问题一不直接说呢?因为正常的理想情况下是V′=V,只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情况下V′≠V,这里主要是由于人品所带来的差异(相貌一般是客观的),只是这种特殊反而成为了现实中的正常情况而已。
好了,正是由于V′≠V,理性人在短期便有了决策空间。理性人会选择扬长避短这样的方案。下面来证明:
依然考虑男生1和女生2。他们分别有隐瞒自己的缺点和正常两种策略。即(隐瞒,隐瞒),(隐瞒,正常),(正常,隐瞒),(正常,正常)。咱们先考虑(隐瞒,正常)这种情况,当男生1选择隐瞒时,即V1′>V1,女生2选择正常时,即V2′= V2假如此时交易成功,P1= V1′= V2′= P2,则我们发现V2= V2′= V1′>V1,男生1通过选择隐瞒策略得到了大于自身价值的人,满足理性人追求最高价值对象的假设,然而女生2则会感到被欺骗,这样得到支付矩阵(10,0)。同理,(正常,隐瞒)时即(0,10)。(正常,正常)时,双方都得到了和自身一样价值的人,既不亏也不赚,(5,5)。最后一种就是(隐瞒,隐瞒)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存在着不确定,因为不知道谁隐瞒得更深,谁隐瞒得更深谁得利,另一人则被欺骗,支付矩阵为(不定,不定)(注,不定≥0)。容易知道,这是和“囚徒困境”相似的博弈,而(隐瞒,隐瞒)则是占有策略纳什均衡。
上一段分析了,理性人在短期不能改变自身真正价值的情况下,会选择隐瞒自身缺点,炫耀自身优点的策略,我们称为“短期理性原理”。现在中的理性人知道其他人总是会选择隐瞒的策略,往往会选择更高的价格P,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高估自身的原因。那么读者会认为看来短期理性原理,以及人们的高估,证明基本观点是错了。事实上,这些非但不能证明基本观点的错误,反而更进一步地证明了基本观点的正确,试想,人们选择隐瞒又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使自身的价值在短期能够与对方等值吗?
最后,有人会说你为何从不考虑产权的问题呢?其实不然,在恋爱的特殊市场中,产权得到最清晰地配置(除非你的决策受父母约束),社会因此而得到了最大福利。然而导致市场失灵的便是信息的不对称。于是父母朋友的介绍便是对这种失灵的一种弥补吧,此时对于你来说,你用比较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得了对方真实的价值。现实中还有其他的方法获得真实价值或者逼近真实吗?有的,比如大学文凭。很多人总是迷茫,为何明知在中国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为什么还这么多人选择进入高校,花好几万买个毕业证值得吗?事实上,在现实中,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成本能够买来这么有公信力的信号来证明我们的人品了。这样,我们也容易知道了。当你是想认真学习知识的话,你应该选择专业性强的学校;当你是想买到更有价值的信号,那么你应该选择口碑好,排名好的学校,专业便无所谓了。
问题四,尽请期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99697&page=1&fromuid=1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