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否
不想做厨子的艺术家不是好厨子。
禀着这样的理念,我坚持要做一个有厨房的画廊。有厨房,才有烟火气。有油烟,才有家的感觉。
刚来到纽约时,只有两个行李箱,半个行李箱都是花椒和辣椒。始终坚信,那偷偷走私来的一包汉源干花椒,能在开封的一刹那,让万里以外的家在纽约显现。
从合租变成独居,又从独居开起了公寓画廊,是想有一个地方,呈现艺术和生活的本来面貌,成为快节奏的纽约里一个可以让人稍做休息的地方,一个南来北往的人都能驻足停留的家。

既然是家,那就少不了食物。家的气息,可能是一盘散发着花椒香的麻辣香锅,可能是一锅含中药的乌骨鸡,可能是一只插满小丁香的橙子,也可能是有肉桂味的小红莓热红酒。
在一幅作品前徜徉,尝试走入创作者的精神状态之中,并通过这一扇在墙面上开启的小窗,看到另一个世界。而在这时,鼻间忽然有香气萦绕,于是画里的世界向现实倾斜。厨房的气息,五味杂陈,呈现世间百态。一盘菜,一杯茶,一碗银耳莲子汤,把萍水相逢的人联系起来。来看展的人,总会问一句要不要喝点什么,或者吃点新烘焙的点心,再带着介绍展览和艺术家。来者,都是客。
走进一个传统的白盒子画廊,会对墙上地上的一切升起景仰之心,放在墙角的一只白手套,堆在房间中央的一堆枯树枝,在白立柱上躺着一只鱼篓,不管懂不懂,反正都是艺术。而走进否画廊,会对一切产生亲切之心,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不那么远。艺术不仅是只能在美术馆里远观的,也是可以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感受的。



壁炉上方一张裱在墙面的画,像是直接从墙面长出;窗户外的葡萄藤,入秋后也慢慢变成了画里的颜色;用宣纸拓印的一整个大门,像是老木门里溜出来的灵魂;从天花板上悬挂下来的玻璃小鸟,透露出茶色的温润。而开幕的时候,总会有精心策划的点心,和展览主题相映生辉。展览期间,也会有与主题相关的下午茶。比如去年夏季的展览,刘唱、苗晶和Jason Hou呈现了一个《中药柜》的影像装置,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化,我们便请来主厨袁望,用中药食材策划了三道甜品和两道饮品的下午茶。

你若要问,这会影响艺术的纯粹性和精神性吗?我想,这个画廊联系起来的艺术家和爱好者并不介意空间里充满诱人的香气。艺术是可以治愈人心的,食物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画廊常规的展览空间在二楼,厨房和花园在一楼。渐渐地,艺术也从楼上蔓延下来,占领了厨房。

画廊厨房一角,摄影:汤思宇

胃先填饱,再摄入精神食粮。几年以来,否画廊的厨房总是挤满了人,这里送出美食佳肴,汇集了艺术、科学与文学的讨论,也迎来送往各方宾客。厨房里悬挂的作品,大都与食物相关。通向花园的小门旁有幅字:“清照腊肠炒饭,天使散花,难得糊涂汤。牛魔王擦香水,阿拉斯加冰山雪莲焗青贝。”读来朗朗上口的词其实是孙逊信手拈来写的食谱。他结束在Sean Kelly画廊的驻地项目后设宴招待朋友们,酒后即兴吟诗,把当晚的菜单写成了一篇词。窗边墙上抽象的铅笔绘画,其实描绘了1992年旧金山的中餐馆里大师傅炒木须肉的整个过程。这是摩根.奥哈拉长达三十年的《场境转换》系列创作中的一件。摩根认为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是表演,无论是激浪艺术节的上的行为艺术,玛莎.阿格里奇的古典音乐演出,还是北海道菜市场上的章鱼店铺。她在事件发生的现场,用双手握住多只铅笔作画,将运动的轨迹忠实地转移到白纸上,不带任何演绎。而灶台对面墙面上的屏幕,也是件作品。刘唱的互动影像装置《随即漫步者-墨》像是一个机器画家,实时地把面前的景象转换为绘画。没人的时候,它在不断绘制厨房中的景象,像是一幅静物油画。而有人突然站立面前时,可看见自己的肖像慢慢呈现,颜色从屏幕上降落,如同波洛克的滴彩画法,一些随机出现的圆点又像泼墨,不断干扰画面构图。它是一幅永远都在变,永远未完成的画,记录了大厨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餐桌上不断变换的花和陈列,宾客们的高谈阔论笑语连连,以及在桌上椅上打滚撒娇的画廊猫乌冬。


这个画廊,远离纽约的中心位置,是要特意寻访才能找得到的。在绿荫掩映的布鲁克林Bed-Styv区,有六百多栋百年老楼,否画廊便藏身其中一栋,周六对公众开放,平时只接受预约。与其说我找到了这个空间,倒不如说是它机缘巧合找到了我。一百年来,这栋老楼一定看过很多冷暖人生,而现在,它想要做一个画廊,由艺术牵连起有缘人。


在纽约,人人都很忙,每晚都有六个派对要赶。你一定想问,一个只有周六开的画廊,有人来吗?
人还真不少呢。
四岁便从北京移民来美国的Henry,在否画廊第一次了解到二十四节气和山药排骨汤;急着赶回香港的Eva在去机场的路上来这儿歇脚,不仅吃了受杜蒙玻璃作品启发创作的茶色糖片抹茶蛋糕,还收藏了一件玻璃拓印的长卷回家;来纽约驻地交流的日本艺术家Naomi惊讶地发现楼梯拐角有张1945年的浮世绘,正巧描绘了她出国前偶然拜访的东京日枝神社。
地远人稀,来的自然是有缘人。五年以来,画廊促成了七对姻缘,其中也包括我和我的先生尤进.内达夫。
俄罗斯人尤进.内达夫在一个下雪的春日来画廊参加展览闭幕酒会,本来只是想看看艺术,蹭蹭酒水,没想到遇见了今生所爱,于是开始为画廊做牛做马。正职是数学家的尤进,现在同时兼任否画廊的摄影师和主厨,不仅要拍摄画廊的各种展览活动,还要开辟花园农业,掌管开幕晚宴,员工伙食,和各种聚餐。
我们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画廊,干脆婚礼也在这里举行。邀请了在纽约的三十余位朋友做了场小型家宴,从前菜,主食到甜品,都由家人和朋友们自制,正值林延个展,她用宣纸拓印了画廊的各种建筑细节,大门、窗、暖气片,画廊变成了一个白色的虚实交错的空间。婚礼仪式便在这里举行。现场小提琴由九岁的Grace表演,乌冬也来猫步登场。婚礼的捧花用蔬菜制作,洋蓟、香菇和胡萝卜造型,当然也不会忘记点缀两只红辣椒。
夜深人静,宾客各自乘着南瓜马车散去,灰姑娘恢复本来面貌——一个勤劳朴实的厨娘。拆开捧花,细细切碎,盖上锅盖,撒上五香调料,一盘夜宵出炉。再甜美的爱情也要经得起生活的琐碎,不仅得一起变老,还得一起变胖。

没有访客的时候,这个画廊又回归它本来的面貌——一个客厅,一个家。墙上的画换来换去,盘里的菜变来变去,参观的人走来走去,都变成回忆的一部分,亦真亦幻。撤展时墙上空白一片,会忽然错觉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又好像一切的结局,都已经存在过了。
*原文和采访载于《探享家》,Lens策划Experiential Master Issue 06, 2019年1月刊,pp. 62-74. 标题《在这家纽约画廊里,吃饭是件正经事》,编辑:刘楚楚. 杂志中还有与Eugene的对谈,与林延和韦佳的访谈,以及和Jenni Robinson的访谈,由于版权所限不予发布。感兴趣阅读可购买《探享家》杂志,已在京东、当当、亚马逊、天猫、淘宝Lens好店各大网点销售,实体书店也将陆续上市。


